分享

家乡情结||馓饭情深(作者|曹子介 诵读|剪风)

 剪风伴读 2020-10-10

馓 饭 情 深

前一段时间的秋雨,把古城天水早早的推向深秋。青年南北路,银杏树尽情的伸向天空,叶子闪着金光,在秋风的吹拂下,如蝶飘落,若串串金币,叮咚作响;豹子沟火红的枫叶像一面面旗帜,在风中摇旗呐喊,仿佛要把深秋的天水装扮得更加艳丽;南北两山,红黄绿交相辉映,层林尽染;天水湖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野鸭子时而潜伏于水中,时而昂首水面呱呱欢叫,把最美丽的季节推向极致。

好一副美丽的山水画!

秋末冬初,阴雨连绵,天气越来越冷,倒想吃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馓饭。

馓饭是天水农村最常吃也最普通的一种饭。它不仅用料极为简单,有玉米面或杂面即可,同时制作也十分方便。但是要做出上好的馓饭,必须要具备精细的环节。

首先要选用新磨的被誉为食品中的黄金的玉米面,在制作过程中,先在碗里打半碗面芡,待锅里的水开了后,将面芡倒入锅中,徐徐搅动,一手将玉米面均匀洒向锅中,一手顺势搅动,感觉稀稠合适,再用木勺用力搅拌,数十圈后,盖上锅盖,文火三五分钟即可。

做馓饭必须掌握好火候,在农村,做饭的技巧各具千秋,百户人家的馓饭就有百种口味。馓饭一般是用细火(玉米杆、高粱杆或者麦草)做的,还要不间断地搅动,俗话说:好馓饭十八搅,搅的越到位吃起来才越筋道、口感好,避免生熟不均,就像《中国象棋》,要通盘考虑每一个棋子的作用。然后盖好锅盖,几分钟就好了。

同时,要炝好用包包菜边叶刚揷完的新浆水。浆水的味道直接关系到一顿馓饭质量的好坏。

浆水是农村生活必备的调味食品,民间有“三斤辣椒十斤盐,一缸浆水吃半年”的说法。浆水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蹙额而尝之,三年乃得其味”,菹就是浆水,孔子蹙着眉头,吃了三年浆水,才体会到浆水的真味。《本草纲目》说浆水“调中益气,止咳消食,利小便”。可见,浆水在人们的生活里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炝浆水多用蒜片、蒜苗及葱花、干辣椒丝等,待油温适度后,放入蒜片、辣椒丝和适量精盐,炒出焦黄的瞬间将浆水倒入锅中,只听刺啦一声,芳香四溢,等浆水滚开后,浆水就炝好了。然后将浆水倒入馓饭中,搅动数下即可成为一顿美味的馓饭。

馓饭最好要有油泼辣子,炒一盘青椒,再炒几个小菜,红彤彤、黄澄澄、绿艳艳、香喷喷,色香味俱佳,让人食欲大增。我记得《小说选刊》杂志社副主编、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李晓东在《我的乡愁是一碗馓饭》一文中说道:“天水馓饭的另一标配是土豆丝,细细地土豆丝和红红的辣椒丝炒在一起,含羞带笑的端上桌来,和酸菜、馓饭构成了民间的吉祥三宝。”

我是吃馓饭长大的,最爱吃母亲做的馓饭。小时候,吃馓饭根本没有这么精细,不管是新玉米面还是旧玉米面,馓熟,从浆水缸里直接捞一些酸菜倒入馓饭中就可以了。当时,生活条件差,没有油水,能填饱肚子就已经不错了。我记得邻居家孩子天天吃的是玉米面糊糊,经常饿的哇哇大叫。散饭做好了,大人们端一大碗,背靠低矮的土墙,蹲下来慢条斯理的吃着。我们这些小孩子,端上馓饭,三五成群,无忧无虑,边聊天边吃,真是惬意极了。

上了中学,馓饭是每天最主要的早餐。那时候,学校大灶除了要缴面粉外,还要缴粮票,然后按照面粉、粮票、钱的比例兑换成餐券,然后用餐券买饭。数九寒天,早上吃一碗热腾腾的馓饭,一天都不觉得冷。

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吃馓饭的人越来越少,馓饭已经不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主要食品。但在我们天水农村,馓饭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丰富的饮食习俗中蕴含着民俗文化的精华,一进入秋凉季节,吃馓饭是隔三差五约定俗成的必备主食。

儿时的馓饭,美味依然驻足唇边,揩之不去,那种捡拾不回来的梦始终在我耳际萦绕,淡淡的香,浓浓的情,以及使人割舍不下的结,始终镌刻在我心里。

作 者 简 介

曹子介,男,天水市麦积区人,天水市作协会员。酷爱写作,先后有多篇诗歌、散文、小说在《星星》、《天水文学》、《中国诗歌大观》、《草叶诗人》、《铁路护路联防》、《大唐民间艺术》、《中国农业信息网》、《西部新农村报道》、《兰州日报》、《天水日报》、《定西日报》、《天水晚报》、《秦州文艺》、《关山文艺》《武山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

主 播 简 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