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孩子的“问题行为”积极赋义

 舍得付出 2020-10-10

给孩子的“问题行为”积极赋义





家庭教育中的积极赋义是指当孩子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需要改变原来的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给它重新定义,赋予一种积极的意义。这既是在家庭系统治疗中经常用到的重新定义技术,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用积极态度过人生的具体落实。


熊孩子们平日里有太多的行为让我们一点即爆,这样的行为如何转换视角积极赋义呢?老规矩,举例子。

案例一:孩子被说教时乱发脾气摔东西

先来分析这个行为本身包含的合理性:

1.其实成人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有时也会出现类似行为,比如我们大人听到或者看到别人说了让我们生气的话或者做了让我们生气的事,我们第一感觉是自己受到伤害,受到伤害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就是我也要激怒你,让你也尝一尝受到伤害的滋味,所以我们可能会出言相讥或者撂下一些狠话,嗓门也会越来越大,甚至在心里想: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这样的心理活动我们是不是多多少少都曾有过?我们通常都把这种用情绪的发泄来表达自己感受的不冷静不理智举动称为退行,就是退到一种像小孩子那样的情况。所以我们从自身视角可以看到孩子出现这种无理取闹行为的实质就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退行,撑起了自己的保护伞,启动了自我防御机制,希望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不论是大吼大叫的语言表达,还是摔门摔东西的行为表达,其实都是孩子的保护伞,让自己在伞里躲避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伤害。孩子通过这种行为真正想要表达的是:我很难过,你伤害了我。

2.当孩子受到外界刺激或者质疑的时候,会感到自己没有被理解和接受,感觉所有的人都离自己很远,没有一个人愿意亲近、理解和包容自己,连最亲近的父母也会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和自己沟通,这个时候孩子内心的自我就会因为父母的冰冷态度和负面评价而开始萎缩,甚至会变得很小,此时的孩子害怕自己会消失掉,感觉内心那个我没有人能够看到,就会产生焦虑不安,这就是我们说的存在性焦虑。对抗这种存在性焦虑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制造出很大的动静向大人发出“我在这里”的信号,提醒对方关注自己,其实是内心对于这种关系的一种呼唤,引起父母对自己内在需求的关注。

3.这种行为出现的另一个合理性就是自己增添勇气。比如我们走夜路的时候会喊两嗓子唱唱歌,也是当自己害怕的时候给自己壮胆的一种行为。所以当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乱发脾气摔东西这些行为无非是给自己壮胆。因为感受到父母的压力带来的恐惧和不安,自己的内心害怕了,需要用这样一种看上去很强大的方式给自己增加勇气,同时也借用这种非常有气势的伪装给父母施加压力,一方面把责任推给对方,另一方面降低自己内心的愧疚感。所以我们应该读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就是对于父母的指责,孩子内心其实是存在愧疚感的,只是选用了这种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愧疚感。

了解了以上共同作用的三点之后,不知道你是否能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接下来我们闭上眼睛脑补一下,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场景,会有什么样的情绪?相信绝大多数父母的感受都是愤怒和失望。然后我们通常会怎么样呢?很有可能提高嗓音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撸起袖子揍一顿,也就是我们说的以暴制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情绪是和流感、病毒一样能够互相传染的。我们的批评指责让孩子愤怒,孩子的“问题行为”又激发了我们的愤怒,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不良的情绪在彼此之间交叉传染,交替升级。所以,如果双方都持有积极的情绪并互相感染,那么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困难程度就大大降低了。

回到我们的案例来看,通过分析我们找到了孩子乱发脾气摔东西的合理化因素,但如果要走出不良情绪,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积极赋义。可以进行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家里没有其他人,就算孩子十分愤怒,他会乱发脾气摔东西摔门吗?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会。这说明孩子只有在处于一个关系连接的时候才会做出这样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跟家长保持一种连接。

“我的孩子跟我保持着一种密切的连接”,就是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所蕴含的积极信号,察觉到这个意义,你觉得自己的愤怒是会增加还是会减少?这就是我们对一件事的积极赋义对于改善不良情绪的重要意义。

案例二:经常咬铅笔的小学生

这位小学生是我的一位来访者,妈妈第一次带她来到咨询室的时候特别焦虑地描述了孩子习惯性咬铅笔的行为,并反复强调已经无数次告诉孩子笔芯和油漆有毒,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牙齿美观。妈妈说自己每次看到被咬掉漆的铅笔上好多小牙印就怒火中烧,但不论怎么说教和惩罚孩子就是改不掉。

在初步沟通和了解情况之后,我开始跟孩子探讨她每次想咬铅笔时的内心感受,她说通常是自己觉得有些紧张需要特别集中精力的时候,比如老师提问或者考试或者遇到不太有把握等等类似场景的时候,她就会下意识地去咬铅笔,几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情况能够怎样积极赋义呢?

首先需要给到孩子的正面反馈就是:孩子你确实成长了,因为你已经能够自己找到一种能够缓解自己情绪紧张的办法了。这种积极肯定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孩子的做法并非毫无可取之处,她是用这种方式缓解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她在试图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当我们看到孩子是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是对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引导她认识到由于受年龄的、认知的、自我控制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她虽然找到了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似乎不是最优解。接下来再启发她思考除了咬铅笔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缓解紧张。当她说牙齿跟铅笔用力接触的时候紧张的感觉会被缓解,这个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提出一个建议:如果用手代替牙齿,用橡皮代替铅笔,使劲攥着橡皮能缓解紧张的感觉吗?

当然我们还会用到一些其他的技术引导她,不断寻找替代物和替代方式,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慢慢得到改善和降低。整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发现她这个不良行为的积极意义:这是孩子在探索缓解自己紧张情绪的一个办法。这种积极赋义能够激发孩子自己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我们眼中孩子的所谓“问题行为”其实是一座金矿,每个家长都应该像采矿工一样去挖掘那些闪光的地方,把这些闪光的金子挖掘出来之后,用这些光芒去照亮孩子,而不是让这些光芒被所谓的“问题行为”掩盖掉,如果这样,孩子很可能就永远不会发光。

作者简介:
本文系“MOOC”公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内审核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