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古名文,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笔法悬空,气象万千。 有很多朋友惊讶于范仲淹并未亲临岳阳楼,却如同目睹,写出如此雄文。其实这在文人的思路和文笔中,算得上一种普遍的创作方式。就拿今天的玄幻小说,侦破小说来举例,那都是平地起高楼,借助人世间的经验和案件碎片进行虚构建立世界和情节。 滕子京在向范仲淹求文的时候,附带了一幅画,堂堂宋初文武全才,凭借一副大气的画作,写出一篇长文可以说并非难事——如今很多作者,甚至是新闻作者,不都是“开局一张图,其余全靠编”嘛——从写作手法上来说,这其实是一回事。 但是从写作水平上来说,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通过《岳阳楼记》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范文正公中正的为官、治文之道。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虽然是悬空下笔,但《岳阳楼记》的格局安排非常谨慎,非常端正。 学习好这一点,我们不管写什么文章,只要文笔不太差,都偏不到哪里去——当然也很难写得范仲淹这么好。 《岳阳楼》共分五段,第一段写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第二段写总体的洞庭盛景,实际上也就是范仲淹从滕子京送来的那幅画看到的方位、环境、景色以及特殊的人文特色。
看见没有,“前人之述备矣。”前人说的太多,我就不说了。为什么不说了?画上无法细致描绘,自然也就不能细说。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因为景色看不到活的,自然就转移话题,不同的人看到这美景,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就是避重就轻,因为只有画可以参考,实景写多容易露馅。 第三段直接进入想象,阐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具体两种感受之一。
前面全都是他对风雨洞庭的想象,排比对仗,不一而足。后面指出在“淫雨霏霏”的情境下,登上岳阳楼的人会感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因为景色触发登楼者的悲伤——这里就是后面“不以己悲”所提到的“悲”,也就是对于“迁客”被贬谪身份的“伤”。 第四段则想象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情境。 进入北宋,诗、文、词飞速发展,同时儒学借助佛道思想迅速进入哲学范畴,最终成为理学。而这种哲学思维也侵入了诗文的写作——从北宋开始,诗文描写逐渐脱离了唐诗那种写实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而是围绕“理”——也就是中心思想,开始虚构、假造各种情境来阐述、说明。 这是一种文学上的进步,虽然和唐朝诗文相比少了生动,但是因为目的性强,理论阐述更加有说服力。 这是宋诗最大的特色,自然也是宋散文的特色。 《岳阳楼记》的悬空笔法实际上是基于这样一种写作思路,为理论造景色,假托洞庭湖和岳阳楼而已。
前面写“春和景明”中各种景色,虽然都是凭空捏造,但是文字功力极强,洋洋洒洒,从白天写到晚上,从“天光”写到“皓月”,文采飞扬,不可不赞。后面写在这种环境下登上岳阳楼的人,会被这春光所愉悦,忘记了人生荣辱,身心毛孔都会因为把酒临春风而浮动喜悦起来。 因为景色的美好而愉悦忘忧——这里就是后面提到的“不以物喜”的“喜”,在正道的儒家来说,这种因为外物刺激而举止轻浮的行为是不可取,不利于儒生修身修心的。 那么在写完这两段不同环境下对比的人物心情变化,自然是要总结,提升了。 开篇楔子——景色总领——淫雨己悲——春景物喜——总结升华。 提纲挈领,纲举目张,这就是典型的稳打稳扎的议论文模式。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之人的思想感情 ,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哪两种?“因雨而己悲”、“因春而物喜”,因此紧接着就引出了这一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那么是不是不喜不悲,如佛道中人淡泊呢? 也不是。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因为心中另有信念。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正是一个儒者的大胸怀,不论是身在高位,还是身在江湖,都是以“忠君忧天下”作为基本原则来要求自己,至于那些“伤春悲秋”的小情绪,根本就不足以打动一个正派文人的精神追求。 那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这里又是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对“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自我追求认证,也是对朋友滕子京被贬谪的鼓励。 我辈生而为人,必以天下苍生疾苦为重,至于发达还是流徙,如过眼烟云,无法埋葬我们的理想和志气。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唉,如今这样的人很少,谁和我一路呢?滕子京,是你吗? 现在很多人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成为“淡泊名利”的意思。 其实谬之大也。在儒生心中,官场高位是实现理想的垫脚石,追逐功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所以要屏蔽的“物喜”、“己悲”,其实是“玩物丧志”和“伤春悲秋”,都是人生仕途上的绊脚石。 从滕子京邀约开篇,到景色描写(从画中来),再到两种不同情境虚构,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出自身理想的表达,并对朋友提出警戒和期望。 所以说,《岳阳楼记》写的是岳阳楼吗? 当然是。 但是我们如果拿掉滕子京的邀约文字和其中寥寥几句方位描写,就会发现,这篇文字,实际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景色是虚构的,讲理是真实的。它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瑰丽想象,而是最后一段金句迭出的一身正气。 范文正公,亦文亦正。 良公谥号,果不虚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