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世界唯一不撤档导演,凭什么是诺兰?

 第一导演 2020-10-11

撰文/法兰西胶片、JIM

五一那两天影视圈又闹幺蛾子。

有人爆料,某头部电影公司近期一位离职员工被高管关门殴打,看文字都能形成画面。


这两天旁敲侧击了一下,确有类似事发生,不过来龙去脉比较复杂,等再掌握点实情细聊。

我想说的是,这事听着荒唐但又血淋淋地写实,毫无疑问,疫情已经给影视行业人种下一片阴森恐怖的PTSD。

想重回当初热爱电影的信心,却发现人人都在惶恐,大陆这个领域,真的没有领袖。

说出来会被XFH骂死——美国有。并且是一直有,新冠爆发5个多月来死活办不了他,连疫情都变成他和他新片的“宣传炮灰”。

现在,他被电影院从业者捧为2020年第一救世主。

让我们快速捋一捋时间线。

去年12月中下旬,第一例确诊新冠病毒患者发病的时候,他的新片正式公布首款完整预告。

今年1月上旬,疫情在中国蔓延初期,他的投资方首次曝出影片成本高达2亿美元。

3月,美国新冠彻底爆发,到了下旬,全美电影院关门大吉,他当即在《华盛顿邮报》发文——“人类要正视电影院”。

紧接着,当然是全美大片集体撤逃,就连他的投资方华纳也宣布旗下新片改为线上发行。这时,他仍“死心不改”地发声:原档期不变。

4月,环球投靠了网飞爸爸,被院线方骂惨,他再次和华纳联合声明,新片档期不变。这时,全美影院已将他奉为“救市英雄”,称他的新片是为影院反抗疫情的“第一场战役”。

昨天(5月11日),英国《每日邮报》曝出全美最大院线AMC有可能被亚马逊收购,这消息很丧了吧。今天,他公布配合新片推出超有干货的电影幕后书,而新书的发售日就是电影公映日,其实是重申——档期,我就是不变。


克里斯托弗·诺兰,第11部长片作品《信条》,以及至今没有动摇过一次的公映日:7月17日。


早在《信条》开拍时,片方就宣称这是一部颠覆力极强的动作史诗。啊,真的从没这么期待一部电影“开倒车”。

片场路透

从设定看,这是一个以正序的时间闯入倒放世界里的特工故事,《信条》的英文名“Tenet”,这是一个palindrome(回文)单词,就是你正着读反着读它都是同一个词。


公映日“717”也是一个“palindrome”,明白了吧,改了档期,就是主题的动摇。你要是抬杠那为啥不能是“818”,不好意思,诺兰从《蝙蝠侠:侠影之谜》之后所有暑期档电影全部是7月中的那个周末,行业里管它叫“诺兰档”


诺兰档最神秘的地方在于,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你绝对无法想象他的电影走向,他是一个不断否定你的触探的导演。

今天官方公布书名也再次证明这一点:《信条的秘密:走进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量子冷战》(The Secrets of Tenet: Inside Christopher Nolan’s Quantum Cold War)

量子力学?冷战?你感觉你突然知道了很多,但是有任何分析的余地吗请问?

说到这又想起一桩丑事。

十年前我还在杂志社的时候,当时和几个编辑一起做《盗梦空间》的超前专题,小团队几个人查遍了外网信息,都得不到实质的信息,而我恰好写的是最重头的——主题。

只好“串通”一下弗洛伊德,畅想一会大卫·林奇,实在不行就搬一下尼采,尼采总不会错吧,诺兰大学时代研究透的啊。

结果呢,直到首映当天早上冲进影院一睹自己的猜测才看到这TM竟然是一个梦境套梦境的如此强调逻辑的故事,还一口气套了四五层!!

真的,完全被打脸,疼到今天的经验就是别再多猜了。


在预感Tenet(原则)和Inception(奠基)的在重设定的创作形式以及两部电影10年轮回一样的呼唤后,我们应该回溯的是诺兰的螺旋思维,以及他骨子里对万事万物质疑的哲学惯例。

想想看,《记忆碎片》否定的是时间载体的可描述性,《致命魔术》否定的是“眼见为实”以及科学的乐观,《暗夜骑士》否定的是执行了几百年的体制运转逻辑,《盗梦空间》否定的是因果的伪造,他甚至做了多重否定,《敦刻尔克》就很好理解了,他否定的是战争片的宏观。

总结起来就是,诺兰坚持一切万物规律都不适用于我们已知的方式去总结。

《信条》如果是今天电影院的信条,也可能是诺兰自己对电影认知的终极信条。

这才是让他成为21世纪新生代影迷心中的电影之神,成为他所有宣传物料上最大的广告,以及他是2020年电影院精神本体。


所以第一导演(ID:diyidy)从电影认知、导演职业、技术操守和环境约束等几个方面,总结了诺兰一直广为流传的个人言论(并没照搬IMDB的言论板块)

这是对《信条》最受用的期待了,它甚至可以指导你对待生活,治愈从业者内心崩塌后的PTSD。


一、认知电影

1.“电影就是关于即刻的立即的表达,电影的时间性使它成为比其它诸如书籍或剧院等更为精密的媒介。”

2.“也许,你跟我一样,曾以为自己去看电影是为了环绕音、汽水和爆米花,或大明星。但其实不是,我们去影院是为了彼此。”

3.“我十分强调电影的观点,不管是拍还是写本子,一切都是以观点为主。在我没想清楚我现在正站在谁的角度看问题时,我是不会轻易剪去一个场景的,而且我不想以中立的态度拍电影。”

4.“考虑到我偶像(指雷德利·斯科特)所取得的成就,你一定要(跟他)有所变化才能成功。”

5.“我大脑里的理性部分比较像一个商人。”

总结:在那些没有被圈粉的理性中,诺兰这种“强权”的回答是最应该受到质疑的,但他说的真好,让我们想办法质疑他吧。



二、导演方法论

1.“我喜欢用一台摄影机拍摄是因为每一个镜头我都能看在眼里,而不会像用多台摄影机时不断分心。”

2.“我按照老方法,每天都会看拍摄的素材,但是我很惊讶现在很少有导演这么做了。”

3.“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我都会在脑海里剪辑着每一幕场景,一直剪到影片结束。一天的拍摄结束时,导演总是那个驱动创意环节的人。”

4.“导演的责任很宽泛,要涉猎所有的事情,每件事都做一点,所以对我来说,导演不是说具备一个具体的能力或弱点的问题,而是要‘全面的平庸’。”

5.“我不需要第二导演团,如果我不需要拍摄电影中的镜头,那我还在片场干什么呢?”

6.“最让我感到受限的,是获得一种概念。”

总结:其实大部分对诺兰的采访都没有触及到哲学,当然大家一开始是没有意识到这个必然方向,或者诺兰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用语言去展开表达。许知远的《十三邀》触及到一些,挺令人羡慕的。



三、技术是魔鬼

1.“胶片这种技术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它真的一直十分可靠!”

2.“我之前对3D不怎么感兴趣,我现在对3D也不怎么感兴趣。它是一种误导,胶片拍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3D的。”

3.“IMAX摄影机对我来说唯一的限制就是,我们还没找到有效的方法能让它在录音的时候完全隔音。”

4.“电影技术每年都在不断地变化,许多你小时候想要完成的事现在可能再也没机会去做了。”

总结:哲学家谈技术,就好像造物主在聊自己早就忘却的灵感,就,没啥可聊的。所以哲学家某种程度上是被允许说些“废话”的,多有意思。



四、规则的约束与挣脱

1.“‘试验’这个词在好莱坞可是十分危险的,我的方法是试着拍出来我自己会想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无论是拍摄、放映还是剪辑,我都把自己想成是观众。”

2.“从小制作到大成本制作,有点像学游泳,与水深是半米还是30米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是你要么游上来,要么淹死。”

3.“电影行业想让投资者清楚今年拍什么,明年拍什么,如果纵观近百年的电影史,这不是做电影的方式,它会被推倒的。”

4.“作为电影制作者,如果他去关心评论的话,那这个行业就会陷入一个死循环。”

5.“如果Netflix在有才华的导演与有意思的电影上做投资,是为了让电影院关门大吉,那这真的很没有意义,我不能理解。”

总结:诺兰的理想主义鸡汤,这种鸡汤越浓,其实也越危险,我们都可以想见,他会在他拍出一部失败的作品的时候,瞬间崩塌。高傲的大不列颠人,希望他能撑久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