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群“兴风作浪”的茶艺师们,麻烦你们C位出道!

 响品有约 2020-10-11

茶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其实小约也说不清楚,但是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在《茶中杂咏》的序章中曾说过:在陆羽之前的饮茶,不过是“浑以烹之”,就是如煮蔬菜羹汤一般,因此也就谈不上所谓的艺术享受了。

这点小约是赞同的,直到陆羽《茶经》成书后,人们才开始系统地讲究起与茶相关的事儿,也因此有了茶艺萌芽的基础。

给眼睛一点闲暇,

用耳朵感受小约的茶趣。

有这么一群人演绎着“茶”的艺术,为“茶”而发声。他们或动或静,或缓或急,“茶艺”的脉搏在他们的指尖跳动,给人们带来一场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四重盛宴。这群“兴风作浪”的茶艺师们,麻烦你们C位出道。

一张茶几,一段音乐,两三茶具,四五茶杯,着一身素衣,一场属于茶艺师的solo便开始了。随着舒缓的古风前奏响起,茶艺师在似急似缓的古筝声中,用一双玉手缓缓地启封茶罐。

那柔和的灯光恰到好处地打在茶叶上,茶罐中的茶,犹如被压在五行山下的齐天大圣,“重见天日”的那一刻便透着一股桀骜不驯,敢劝天公重抖擞的“野性”。在加快的古筝声中,茶艺师提起壶中沸水,三放三提,张弛有度。

从壶中倾泻而出的沸水,像极了广寒宫中嫦娥仙子身上的白绸子,随风而动,随心而止,充满着与世隔绝的“灵性”。当“灵性”的水邂逅“野性”的茶,音乐突然间的几秒间断,仿佛空气凝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呲”的一声,像极了生命的绽放。

近了,近了,近了……茶香裹挟着音乐像脱缰的野马,直扑人们的耳鼻。等这一刻,似乎花光了所有的力气,一种瘫软在椅子上,“如释重负”般的快意扑面而来。

相比沉浸在茶艺表演中的观众,茶艺师仿佛是得道高人,茶杯中的茶在茶艺师的掌中轻轻摇晃,而循着灯光看过去,茶艺师的脸上却波澜不惊,手握茶杯仿佛握着世界的阴阳两极,将这混沌的世界摇一摇、颠一颠,把是非黑白都归到本来的位置上。音乐的戛然而止,让观众意犹未尽,亦让“茶”的魅力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里。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说的大概便是茶艺师吧!可别小瞧了这群茶艺师,他们可以静静的“泡茶”,亦可以像耍杂技一样“泡茶”泡出新花样,在他们的主场上,不兴风作浪就不是他们的个性。

说起个性,峨眉长嘴铜壶的茶艺表演堪称一绝。一提起峨眉山,大家便联想起“峨眉派”,在武林世界里,可谓名震天下,而峨眉的茶艺师们似乎得峨眉真传一二,他们打破茶艺表演“小家碧玉”的清新之风,拘泥于茶几上的茶艺表演怎么能符合他们的风格呢?

拿起长嘴铜壶的茶艺师,站如泰山石,诠释着茶高洁的品质;抛起长嘴铜壶的茶艺师,像个随性的画家,在蔚蓝色的天空抹上一道“铜色的极光”,行云流水般的步伐,稳稳当当地接壶,茶艺师们面不改色心不跳,而观众们的心却像茶艺师手中的长嘴铜壶一样,忽上忽下,好不刺激!

伴随着观众的掌声,茶艺师最后将长嘴铜壶轻轻倚在肩上,后脚一勾,身子一侧,壶中的茶水精准地倾倒在茶杯中。那已经不仅仅是杯“茶”了,而是一杯会功夫的茶,一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茶!

泡茶看似人人都会,但能够泡出“艺术感”,泡出茶的灵魂,这功夫非一朝一夕可成,这群“兴风作浪”的茶艺师们,拜托了,麻烦你们C位出道吧!茶艺表演不能没有你们!

点击商品    抱走好物

   END  

活火静看茶鼎熟,

清泉自注研池宽。

—— 宋 · 陆游《初春感事》

茶文美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