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古和义县治所

 马大哥6328hjx0 2020-10-11

关于古和义县治所

元和志在荣州和义县条目中记载:“(和义县治)西南至州(荣州治)一百七十里”,寰宇记在荣州威远县条目中记载:“废和义县在州(荣州治)东北一百七十里”,此两部地理志对古和义县治所在地的位置描述一致,即在今威远县北的连界镇至观英滩镇兴隆场一带。《元丰九域志》在新定九域志的荣州古迹条目中记载:“古和义县城,山地产矿石,烹炼成铁。”,记录了古和义县的铁矿资源及冶铁业,表明古和义县城靠近铁山,应该在今连界镇附近。但是,元和志在荣州和义县条目中又记载:“内江水(沱江)在县西一百七十里”,如果以此句史料记载即以内江水为坐标,又提示古和义县治应在今沱江以东一百七十里。因此,元和志关于和义县治所位置的史料记载确是存在矛盾。清《读史方舆纪要》在威远县条目中记载:“和义废县在县东南百里”,究其出处应该是编著者将荣州至古和义县治的方向由东北改为东南,距离则按荣州到威远七十里、威远再到和义一百里推导出来的,其推论位置靠近沱江又与元和志和义县条目中“内江水(沱江)在县西一百七十里”的描述相悖。况且,《读史方舆纪要》在威远县条目中又记载:“又至如废县亦在县东南”,可见《读史方舆纪要》关于古和义县治的记载也是经不起推敲的。蒲孝荣先生编著的《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1986年版)和任乃强、任建新二先生合著的《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二书,可能是参考采纳了《读史方舆纪要》的推导结论和片面强调寰宇记关于和义县徙治因“以便水陆贸迁之宜”的记载,从而全面否定元和志和义县史料,并将古和义县治所考订到“龙门场”(旧县)徙治“仙滩”(新县)再徙治回“龙门场”(旧县)。由于威远县城东南百里,无论“仙滩”还是“龙门”都远离铁山,既无铁矿石资源更谈不上冶铁业,这与九域志的记载不符。

综合分析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有关威远县、和义县和荣州、昌州的史料后,笔者认为:古和义县疆域应位于荣州的东北——东部,其第一县治(古和义县城)位于今连界镇至观英滩镇兴隆场一带,由于中唐时置昌州割走和义和威远二县部分属地,于元和十三年(818)和义县治(第二县治)迁徙到了威远县的东南部疆域上即今沱江以东的隆昌至荣昌之间。依据和理由:①和义县是唐朝和宋初的建置县,到和义县治迁徙时已建县200余年,其县治与州治的方位距离上下清楚众所周知,元和志和寰宇记对此不可能出错误记。②《元和郡县图志》虽稿成于元和八年(813),但定稿刻板刊行于后世,其时图已不存,志文也有缺佚。元和志有关和义县治位置史料出现的矛盾表述,与元和十三年(818)和义县治迁徙和《元和郡县图志》史料补入定稿、流传图文缺佚密切相关。③九域志关于“古和义县城,山地产矿石,烹炼成铁。”的记载,有力地佐证和义第一县治靠近铁山。④唐初,荣州的东南部有至如、隆越两县,贞观八年(634)婆日、至如、隆越三县并入威远县后,威远县的疆域扩大在东南部越过沱江并覆盖到了隆昌至荣昌一带。元和志在昌州条目下记载:“左拾遗李鼎祚奏以山川阔远,请割泸、普、渝、合、资、荣等六州界置昌州”。寰宇记在昌州条目下记载:“西南至荣州三百七十里”。九域志在昌州条目下记载:“(州治大足)西南至本州界一百五十里,自界首至荣州二百里。”,这处州界在今大足县西南150里,即可能在今隆昌县城附近,表明在宋朝时期荣州威远县的县城(今严陵镇)东南侧的一部分属地,仍然覆盖到了今隆昌县县城一带。《蜀中广记》在荣昌县条目下记载:“乾元间于此立昌州及昌元县,今名洪武四年(1371)改,介于荣州也。”。《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考订唐隆越县治在今隆昌金鹅镇。可见唐朝威远县在沱江以东的疆域为和义县治的迁徙提供了地域条件。⑤寰宇记在威远县条目下记载:“废和义县,唐元和十三年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皇朝乾德五年废,入威远县。”,史料表述了和义县治仅有的一次迁徙过程和原因。由于此废和义县史料是子条目,其“旧县”一词应该是指和义县治迁徙前的“旧威远县”才对。对和义县治迁徙而言,只有从“旧县”迁往“新县”之说。对威远县而言,才有和义县治迁徙到“旧威远县”安置后,疆域变化成为“新威远县”。须说明的是,元和志是将“内江水”(沱江)放在和义县条目中描述的,寰宇记对“十江水”的描述也应该理解为废和义县条目内容。从寰宇记对“十江水”的描述可以看出,和义县治迁徙后,威远与和义二县可能是以沱江为界。⑥《唐会要》记载:“荣州(和)义县、泸州合江县,元和十三年五月东川节度使李逢吉请各移于旧县界制,以便水陆贸迁。从之。”。此条史料“移于旧县界制”与寰宇记“移于旧县安置”含义不同。由于缺少边界方位距离和参照物,且《唐会要》刻板错讹较多,此条史料仅供参考。⑦清乾隆《威远县志——地理志古迹》记载:“和义古县在县北,隋宋置。元和志县西南至荣州一百七十里,本汉资中县地,是资泸二州界,大业十二年分置和义县,以招和夷獠为名。寰宇记和义,后汉汉安县地,隋置,唐元和十三年从东川节度使李逢吉之请,移于旧县安置,以便水陆贸迁之宜,宋乾德五年省为镇入威远。”。⑧清嘉庆《威远县志—古迹》记载:“和义古县在县北。《明史稿》载在东南误。”。

陈廷德摘录自《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威远县建置沿革史料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一文

注:

       隋朝因铁盐资源和镇抚夷獠而置威远县(戍)、和义县,对“以招和夷獠,故以和义为名”的和义县,其置县的历史背景更是毋庸质疑的。在此须要提及的是,任乃强、任建新二先生合著的《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2002年9月第1版)一书附录《考订和义县治的经过》一文中,将和义县治推定在“龙门场”(今内江市中区沱江乡)和“仙滩”(今自贡沿滩区仙市镇),其推断理由认为:“隋唐间沱江沿岸已无所谓夷獠了。铁山獠已渐次就抚,有威远与大牢、公井等县负招抚之责,不必在威远附近增设和义县来招和他们。”。两位任先生的推断理由全面否定了元和志记载的和义县史料,即否定了隋朝置和义县招和夷獠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其推论理由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其推论结果也值得商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