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曲三百首译注评之272 --【失宫调·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曹德

 虹72 2020-10-11

转:毕宝魁的博客

272【失宫调·三棒鼓声频】题渊明醉归图

曹德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有诗便写,无酒重赊,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问青天①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②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③。比及眉未攒④,腰曾折⑤,迟了也。去官陶靖节⑥。

【注释】

①问青天:向青天。 ②星般大:比喻地盘非常小。 ③庐山社:指和陶渊明同时的高僧慧远在庐山创立的佛教“白莲社”。 ④眉未攒:和陶渊明同时的周续之在《庐山记》中记载:“远师勉令陶潜入莲社,渊明攒眉而去。” ⑤腰曾折: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曾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⑥去官陶靖节:这五个字当单起一行,是对于画的总题款,即标明画面上人物身份。

【译文】

       先生我喝得醉了,仆童好好地搀扶着。有诗马上就写,没有酒喝就再去赊。山声小调想要唱一些。那些俗事咱不说,且向青天借一些松间的明月,陪伴俺度过今夜。长安城里这时候春梦非常热,多少英雄豪杰,一天过后明天早晨的明镜中就白发如雪,那么点的乌纱帽实在难遮。多少可怜的人,星星大个县官也不能舍,晚年则才想着要出家入什么白莲社。等到你加入白莲社,腰也经过多少次的向人折,一切都已经晚了迟了许多。看看,那才是抛弃乌纱帽的陶靖节。

【评析】

陶渊明在元代被推崇到了极点,许多作品都是一片赞美钦佩之声,故在元代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重要题材,这篇小令题目标明是《题陶渊明醉归图》,即是一首题画的作品,那么内容就离不开原作所提供的信息。“先生醉也,童子扶者。”其实只有这八个字才是画面上的内容,即陶渊明喝醉,一个僮仆在搀扶着他,二人走得踉踉跄跄,趔趔趄趄的。以下的话都是在想象中借陶醉状态下的陶渊明先生说的。“有诗便写,无酒重赊。”是陶渊明的口吻,说自己大自由,有诗就写出来,没有酒就去赊。“山声野调欲唱些”随便想要唱一些地方小调。“俗事休说。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这是第一层意思,描写陶渊明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这四句是第二层意思,也是借助陶渊明形象进行的想象,长安城里大小官员们都在作着美好的春梦,而且作得还很热烈,很快都熬愁了满头白发,就那么点乌纱帽难以遮挡其愁苦和羞耻。热衷于官场的人们的警告。“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五句是第三层,是对一些眷恋名利地位而舍不得离开官场之人的告诫。这里需要特别提示的是这种人和陶渊明相比完全不同,一是舍不得小小的官,舍不得官就得“折腰”,因此这些人都不知折过多少次腰了。二是这些人在晚年心灰意冷后便遁入空门,皈依佛教去了,而且是志愿的逃避。故遁入空门时没有“攒眉”,这与陶渊明大相径庭。陶渊明并没有皈依佛教,而且连佛教活动都不参加,他是坚守在世俗的高人。所以说那些人无论怎样折腰怎样不攒眉,和陶渊明都无法相提并论,陶渊明就是高人。因此最后斩钉截铁的说道:“去官陶靖节。”这才是抛弃官职如敝屣的“陶靖节”,陶靖节也值得注意,因为这是时人给陶渊明先生的私谥,是对他高洁品格的高度赞美和颂扬。

据说“三棒鼓声频”是元代乞丐经常演唱的时令小调,那么就和表演联系在一起。三棒鼓便是三个高潮,三次紧锣密鼓。这样,三层意思便是三棒鼓的三个语言单元,在“山声野调”中充满警世劝人的情味。因此这里有充分表演的基础元素,如醉酒、写诗、赊酒、野歌、白发、攒眉、折腰等都可以有很滑稽的动作,故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