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美绝伦的珐琅彩

 博搜艺术 2020-10-12

  康熙时用于画珐琅的原料,大多依赖西方进口,颜色有紫红、粉红、黄、白、深紫、蓝等色,珐琅彩创烧阶段曾尝试使用各种质地的胎体,有金胎、银胎、锡胎、玻璃胎、木胎、宜兴紫砂胎等,台北故宫收藏9件套康熙御制款宜兴紫砂胎珐琅彩,色泽鲜丽,十分精彩。但由于紫砂胎质密度差,疏松而有孔隙,且底色红暗,逐渐被淘汰而全部改用景德镇精选的白瓷胎画珐琅。景德镇将经过挑选的细白瓷解运进京,送皇帝御前浏览,认为质地上好的,再送珐琅作画彩烧制。西方进口的珐琅料非常珍贵,不能随便损耗浪费,所以在选择画珐琅瓷胎时极其严格,造型稍不规正、胎质略不洁净、釉色不莹润者注定要被淘汰出局。由此产生了有关珐琅彩鉴定的一个浅显的常识,珐琅彩瓷素坯瓷胎的质量和造型的优劣是我们鉴别真假珐琅彩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果我们看到某件珐琅彩器,画工彩绘都无可挑剔,只是造型不够秀美,胎质不够致密,甚至白瓷胎上布满疵点或污斑,那就必假无疑,不用再找专家鉴定或者做科学检测了。可以设想,经御窑厂督窑官的层层把关,千挑百选之后呈进宫廷让皇上过眼的素白瓷,造型秀美,质地纯良是最起码的标准,不可能有太多的残次品混杂其间,如果轻易地将自己手中的有瑕之物视为清宫珐琅彩的“漏网之鱼”,岂不是有点“自欺欺人”了吗?

  珐琅彩瓷的制作非常讲究。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釉色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可用“白璧无瑕”来形容。

  俗话说:“国力盛,则艺术盛;国力衰,则艺术衰”。乾隆之后,清朝政 府逐渐衰弱,珐琅彩这种繁复的皇 家艺术便被逐渐冷落,紫砂画珐琅几乎淹没,从而造成了200多年断代的悲剧。

  珐琅彩色。色极鲜艳且柔和,主色鲜明,配色丰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彩瓷品种之一,康熙三十五年(1696)始制,其制作先在景德镇烧制坯胎,运送至京,由宫内如意馆挂彩烧 造,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上,清宫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因“颜料亦用西来之品”,称为“洋彩”。彩料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又被称为“料彩”。其绘制 技巧、彩料配制、烧造温度等方面不易掌握,烧成十分不易,制作的数量有限,故珐琅彩瓷十分珍贵,专为宫廷皇帝、嫔妃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品之用。康熙珐琅 彩瓷多仿铜胎画珐琅器皿,多以红、黄、蓝、紫、绿、胭脂红等彩色作地,上绘纹饰有牡丹、菊花、团花、莲花、“寿”字、“万寿无疆”等,画工细腻工整,具有 图案化的装饰效果。造型多为小件器物,有杯、碗、盘、碟、盒、壶等,瓶类较少。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 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 乾隆以后少有制作。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志, 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变卖出宫的珐琅彩和洋彩,一般都会被买家精心保护起来,成为传家之宝而流传于世。其实,清代到底烧造了多少件珐琅彩、洋彩瓷,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记载。从乾隆四十四年清点来看,当时瓷库存瓷507581件,我认为,珐琅彩、洋彩可能占其中的20%,大部分珐琅彩、洋彩除自然损坏的、流失海外的,都在中国民间。所以,我的观点是,民间仍有国宝的存在,民间藏家完全有可能收到清代珐琅彩、洋彩瓷精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