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DS、MDS/MPN和铁粒幼红细胞贫血之鉴别及WHO2016新标准简介

 ZECs4qzr2c2dcn 2020-10-12

病例提供者:王琰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

病例整理者:张姝 泰州靖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校审:张建富 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

现病史

      患者林XX,男,75岁,乏力、头昏半年。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低,3.2*109/L,人工分类中性分叶核40%,嗜酸14%,淋巴细胞34%,单核9%。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小板呈大簇易见。余无异常。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见如下细胞形态!组化铁染色如下!体格检查不知!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常规检查

生化检查

细胞形态学

微信群内老师们的讨论

细胞人及他的学生群

江苏临检形态学讨论群1

江苏临检形态学讨论群2

张建富老师评析
一、病史特点:患者男,75岁,为老年患者,以乏力伴头昏就诊,查外周血常规示,贫血和白细胞总数减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X109,血小板增多。临床上老年患者出现以上外周血常规,我们一般考虑患者为血液系统疾病,比如ET、MDS和或AL等。但也要注意排除是否为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呢?比如,肿瘤、风湿免疫性疾病等。


二、细胞形态: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减低,分类中性粒细胞减低,嗜酸粒细胞增高,未见原始细胞。血小板增高,易见成大簇。偶见巨大血小板。
2.骨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增生尚活跃,杆状核及分叶核比例减低,可见颗粒减少等病态造血现象。但<10%。

红系增生明显增高,原早幼红和中晚幼红比例增高,可见病态有核红。但<10%。
巨核系增生明显活跃,未见病态巨核细胞。血小板大簇易见。可见巨大血小板。
综上所述,根据该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和骨髓细胞形态,诊断MDS有困难。具体诊断MDS那个亚型就更困难了。

三、但同学们注意,该老年患者,骨髓有核细胞增生一般表现为活跃或偏低。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就有问题,并且可见病态造血现象。此时,一定要做Fe染色和PAS(观察核红是否阳性,MDS患者常阳性反应,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有核红阴性反应)。同学们看,该患者做了Fe染色,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这就是红系病态造血现象。根据此染色我们完全可以明确诊断为MDS-RS-SLD。部分同学回答的非常正确,比如@迈皋桥医院史晓姣 @黄兴琴-重庆西南医院 等。


四、但同学们是否注意到,该患者血小板增多呢?该患者能否诊断MDS/MPN-RS-T呢?@吕泰霞南医二附院 就考虑到了!很好。到根据WHO2016MDS/MPN诊断标准,血小板不大于450*109/L。因此,目前,暂不考虑此诊断,但患者就诊时血小板虽然没达到此标准,是否随着疾病进展,血小板会继续升高呢?说不准。另外,该患者也没有行JAK、MPL和CARL基因突变检查。到底结果如何?因该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还需排除PDGFRA、PDGFRB和FEFR1等。

骨髓报告结果

参考文献复习

                                    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 , 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功能紊乱是其特征,表现为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的病态变化及无效造血。外周血及骨髓中可有髓系原始细胞增多,但小于20%。原始细胞≥20%,既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 AML)。
       20世纪,FAB分类以形态为基础,依据血细胞减少系列、病态造血、单核细胞数和原始细胞数对MDS做出初步分类,极大地推动了MDS临床和基础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WHO)随后进行细胞形态学指标细化,确定重现性指标,并结合细胞生物学信息,做出了新的分类。近年来,在细化解释和评价MDS形态学特征,及其与血细胞减少的关系,并综合MDS基因突变信息,2016WHO对MDS诊断分类进行在修订。

一、病态造血
        病态造血阈值≥10%,病态造血可见于正常个体、非肿瘤性血细胞减少者中等。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细胞学家,确定病态造血重现性也较差。鉴于此,在诊断MDS前,仔细鉴别出反应性病态造血甚是重要,尤其是病态造血轻微,局限于1系的情况。有些病态造血,特别是小巨核细(骨髓活检标本免疫组化标记确定),对于髓系病态造血相对特异性和重复性较佳。

有以下两种情况不需要病态造血存在或者达到阈值
1.原始细胞增多
2.伴有MDS典型染色体
这也说明原始细胞和典型染色体在MDS诊断和预后中的重要意义。这两项指标有独立意义。

二、MDS诊断的基础
      MDS的诊断(特别是MDS-SLD、MDS-MLD、MDS-U)能否成立?关键看是否正确掌握了粒系、红系、巨核系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只有充分掌握各系病态造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特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才能正确把握MDS的诊断精髓。

      外周血原始细胞1.0%,骨髓原始细胞<5.0%,定为MDS-U。1.0%原始细胞计数要保证可重复性,最少2次独立计数均为1.0%才能确定。
     MDS-U也包括单系病态造血或单纯del(5q)伴有全血细胞减少的。

三、WHO,MDS全血细胞减少阈值
       WHO诊断MDS血细胞减少依然采用IPSS标准:Hb<100g/L,Plt<10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8*109/L。极少数情况下,诊断MDS时血细胞减少得很轻微,但是最少有1系血细胞减少达到此标准。
       对于红系显著增殖的髓系肿瘤,骨髓中红系≥50.0%,原始细胞比例应为全核细胞计数,不再使用非红细胞计数。这样,既往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的,要归入MDS伴原始细胞增多型。

四、染色体
         MDS核型异常仍采用2008年分类标准,核型异常由常规细胞遗传学手段确定,不是以FISH或测序技术。染色体核型在IPSS-R预后系统中分5个亚组,所以骨髓细胞核型检查在MDS必须做,以指导诊断及判断预后。
                      IPSS-R细胞遗传学危险分级

        对于血细胞减少且伴有典型MDS核型改变者,即使细胞形态学病态造血不达标,依然诊断为MDS。
        对于核型+8,-Y,或del(20q),若形态学病态造血标准不够,不诊断MDS,因为-Y可能是生理性丢失,而+8,或del(20q),亦可见于AA,且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有较好反应。
         del(5q)是目前唯一确定与发病、分类和预后关联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因此归为特定的MDS亚型。除非是单体7或del(7q),del(5q)外再伴1个细胞遗传学异常不影响其预后。

五、分子生物学
         靶向测序能够发现MDS中80%~90%的常见基因异常,如SF3B1、TET2、SRSF2、ASX11、DNMT3A、RUNX1、U2AF1、TP53和EZH2等。
          正常人造血细胞也能发现在MDS中的这些获得性克隆性基因突变,目前称之为意义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
          虽然有些CHIP随后发展为MDS,但其自然病程依然不明,所以即使存在MDS相关基因异常,且合并难以解释的血细胞减少,目前尚不能诊断MDS。
          对于这些患者基因突变、突变的等位基因分布及负荷、突变基因先后顺序、联合突变情况以及随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些特异基因突变的数量和类型已明确与MDS疾病的发展有关,并改变了预后风险评价。TP53突变一般与MDS进行性发展相关,del(5q)伴此突变对来那度胺效果不佳,因此,必须检测TP53突变和缺失,尤其是del(5q)。MDS中应进行NPM1和MLL基因检测,若阳性,提示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剪接子复合物基因SF3B1突变与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出现明确关联,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和SF3B1突变是MDS发病中早期事件,且预后良好,故单独列为MDS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MDS-RS),但伴有原始细胞增多和单纯del(5q)不在此列。
          近年来发现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比例和预后关系不大,因此提出在SF3B1突变阳性,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达红系5.0%即可诊断为MDS-RS;若没有SF3B1突变,环形铁粒幼红细胞比例仍需>15%才行。
         现在MDS-RS包括伴单系病态造血(之前是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或多系病态造血(之前是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
         虽然,MDS-RS无SF3B1基因突变预后要差些,但多系病态造血和SF3B1基因突变对MDS-RS的预后结果影响仍未完全明确。

六、MDS各亚型名称变化
        MDS的各亚型名称变化体现了诊断与分类思路,即先确定患者是MDS,然后再分类。
        血细胞减少是诊断MDS的必要条件,也是突出的临床表现。既往MDS各亚型命名之前冠以各类“血细胞减少”,如难治性贫血等。但MDS诊断主要参照病态造血程度、原始细胞数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进行分类,血细胞减少累及系列其影响不大。
        特异血细胞形态学异常并不一定与血细胞减少的系列相对应。因此,成人MDS分类名称此次取消了既往所谓的“难治性贫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代以MDS伴各类病态造血或其他特征:单系或多系病态造血,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原始细胞增多,细胞遗传学改变del(5q)。
      儿童MDS—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RCC)没有改变,依然保留在分类中。

七、2016WHO MDS分型

备注:   缩写:PB:外周血

        BM:骨髓

        RS:环状铁粒幼红细胞

        MDS-SLD:MDS伴单系病态造血;

        MDS-MLD:MDS伴多系病态造血

        MDS-EB:MDS伴原始细胞增多

        MDS-U:MSD未分型

        RCC: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

(1)外周血细胞减少定义为: Hb<100g/L,PLT<10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少数情况下,MDS可以是高于上述数值的轻度贫血或血小板减少。外周血单核细胞必须<1.0*109/L

(2)若存在SF3B1突变。

(3) 两次以上的外周血涂片检查见1%原始细胞。

(4)环状铁粒幼红细胞≧15%且有显著红系病态造血者应归于MDS-RS-SLD。

                   WHO2016MDS/MPN

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

非典型慢性髓性白血病(atypical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aCML)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能分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unclassifiable, MDS/MPN-U)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伴血小板显著增多(refractory anemia with ringed sideroblasts associated with marked thrombocytosis,RARS-T)
青少年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uvenil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MML)

                CMML

CMML诊断标准:

A、外周血单核细胞持续增多(>1*109/L),单核细胞≥WBC计数10%。
B、不符合WHO  BCR-ABL阳性CML、PMF、PV、ET诊断。

C、PDGFRA、PDGFRFB、FGFR1重排阴性,PCM1-JAK2突变阴性,尤其伴有嗜酸细胞增多时,骨髓及外周血<20%,一系或多系(髓系)病态造血。
D、如果未见病态造血或者病态造血少见,则需满足以下条件可诊断:
1.存在获得性克隆细胞或分子遗传学异常
2.单核细胞增多持续至少3个月
3.并排除了其他单核细胞增多的原因(如感染、炎症和肿瘤)

CMML分型标准
CMML-0:外周血原始细胞<2.0%,骨髓原始细胞<5.0%
CMML-1:外周血细胞原始细胞<5.0%,骨髓原始细胞<10%
CMML-2:外周血原始细胞5%~19%,骨髓原始细胞<19%或存在Auer小体
CMML-1或CMML-2嗜酸粒细胞增多:符合以上标准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5*109/L)

CMML强调了原始细胞、幼稚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计数的核对,以与AML相鉴别。
根据白细胞计数是否增高(≥13X109/L)来区分CMML是MDS-Like或MPN-like的特征(RAS,JAK2,脾大),并根据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分为CMML-0,CMML-1CMML-2。
最常见的TET2、SRSF2和ASXL1分子突变(90%),具有诊断及预后价值
NPM1突变阳性或11 q23重排的CMML有极高的转白风险,需要严密检测

aCML

                       aCML
aCML的中性粒细胞增多伴前体细胞增加(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占白细胞>10%),病态造血显著,而CNL基本是中性粒细胞增加,几乎无病态造血(易见中毒颗粒)。CNL与CSF3R突变强烈相关,而aCML无或罕见(<10%)存在CSF3R突变。
1/3的aCML患者伴有SETBP1和/或ETNK1突变,而罕见有JAK2和CALR

aCML诊断不仅排除BCR/ABL1样阳性CML,还要排除PV、ET、PMF在加速期出现的中性粒细胞增加的表现。

MDS/MPN-RS-T(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性肿瘤伴环形铁粒幼细胞伴血小板增多)
2008WHO称为MDS/MPN-RARS-T,暂时分类。2016WHO将MDS-RARS,改称MDS-RS,因此,MDS/MPN-RARS-T也必须改成MDS/MPN-RS-T,并作为独立分类出现。
但与MDS中不同,在MDS/MPN-RS-T,即使存在SF3B1基因突变,依然要求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
MDS/MPN-RS-T中SF3B1基因突变达80%以上,常合并有JAK2突变(MPL、CARL罕见)
诊断MDS/MPN-RS-T依然要排除我在aCML中提到的一些疾病。

                     JMML诊断标准

与2008WHO诊断标准中无差异。与CMML诊断标准无差异。儿童<14岁。
但约90%患者存在体细胞或胚系突变,如PTPN11、Kras、CBL或NF1,这些基因不重合突变,激活RAS/MAPK途径,因此,2016标准强调对这些基因突变开展检测。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一、概述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sideroblastic anemia SA)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血红素合成障碍,铁利用不良而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和无效造血的一组贫学综合征。

二、骨髓铁染色:
   细胞内、外铁均明显增加,环形铁粒幼红细胞>15%,有时可达30 %~90 %;
铁代谢的其他检查   SI、SF 、TS均明显增高,TIBC正常或减低。FEP常增高。

三、.分类:

1、先天性 :遗传性,多为青少年、男性及有家族史。称遗传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多为不完全X染色体性连锁隐性遗传。少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晚期可出现血色病表现。
2、后天性 :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2.1原发性: 无明显原因,为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和老年,男女均可发病,可见三系病态造血,现诊为MDS-RS-SLD、MDS-RS-MLD、MDS/MPN-RS-T。此时不诊断铁粒幼红细胞贫血。

2.2继发性:常有原发病或药物毒物接触史。药物和毒物:如异烟肼、铅中毒、慢性酒精中毒等继发于其他疾病:类风湿、癌症、骨纤、溶贫等。

病例提供者

王琰,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历,技师。2012年至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实验室从事血液病诊断工作,学习并熟练掌握流式检测与分子检测,现致力于细胞形态学分析,擅长结合流式与分子对血液病进行综合诊断。

张姝,女,检验技师。本科学历,毕业于江苏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现就职于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2012年至2015年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学习骨髓细胞形态学诊断。具有丰富的血液学理论,能熟练掌握常见血液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先后发表论文两篇,主要研究方向:骨髓细胞形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