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肝太“胖”了!可能是肠道微生物在作祟!

 常笑健康 2020-10-12




尊贵品质的烤牛肉、饱满圆润的猪五花、至臻美味的海鲜大餐……是不是很想吃?

如今在中国人的日常餐桌上,高脂高蛋白的肉食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角,然而一边大快朵颐这些让人垂涎欲滴的食物,一边健康却亮起了红灯。

“非酒精性脂肪肝”首当其冲!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成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介于12.5%-35.4%之间。我国成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患病率可能已经高达25%以上,也就意味着在我国每5个成人中至少1人患有脂肪肝。

随着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我国非酒精性脂肪肝发展趋势日益加重,已经超越了慢性乙型肝炎,成为第一大肝脏疾病,也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与严峻的形势不相匹配的是,在中国有很多的人都忽视了脂肪肝。需要提醒的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鉴于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脂肪肝在初期还是可逆的,任其发展为肝硬化,就将是不可逆的疾病。那么,除了日常饮食控制,要从哪里入手保护好我们的小心“肝”呢?

来看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蒋卫民医生怎么说!
▼本文作者▼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导致代谢性疾病


肠道菌群是导致体重增加及能量代谢异常的环境因素之一,有证据表明高脂肪饮食可以导致肠腔内拟杆菌门含量降低及后壁菌门升高。给予肥胖者低脂饮食1年后,体下降同时肠道菌群发生逆转。

肠道菌群紊乱的肥胖者更容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生成脂肪。治疗肥胖的胃旁路手术后也发现类似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变化降低了粘膜的通透性,激发了一系列低度的炎症反应,最终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代谢紊乱性疾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肠-肝轴功能失调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肝脏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门静脉,肝脏和肠道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和功能关系,即所谓的“肠-肝轴”,肠道稳态的改变会影响肝脏。

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通透性增加等可造成肠-肝轴失调,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此外,肠道阴性杆菌产生的脂多糖。在细菌过度生长和肠道渗透性增加的情况下会增多,引起一系列的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也可以使内源性乙醇产量增加,导致脂肪性肝炎的发生。

高脂饮食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会将膳食中的胆碱转化为毒性甲胺,降低血浆磷脂酰胆碱的水平。肠道菌群失调也可以影响胆汁酸代谢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肠道益生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效


有证据表明,通过使用益生菌后可以改善肠道菌群环境以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但目前关于益生菌改善脂肪性肝病的机制尚不清楚。

现有研究指出,可能是因为益生菌抑制有害菌群,从而减少这类菌群释放有害物质,减轻肝脏代谢负担。

不仅如此,肠道益生菌会促使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通过使用益生菌后改善了肠道菌群,阻止细菌入侵,形成短链脂肪酸,减少致病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变,降低PH值,抑制革兰阴性菌生长,改变肠道上皮功能和渗透性,阻止肠道细菌异位和过度生长。

综上所述,肠道益生菌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肝肾代谢功能,对缓解脂肪肝有一定效果。


作者介绍

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导

华山北院感染科     执行主任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艾滋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艾滋病学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骨结核组成员;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

擅  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各种发热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华山总院门诊时间:周一下午(肝病门诊)、周四上午(特需门诊)

华山北院门诊时间:周二上午、周三上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