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瑞德西韦三项临床结果同时揭晓,中美为何迥异?

 常笑健康 2020-10-12



1月31日,美国医疗团队将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诊疗过程,及接受瑞德西韦进行试验性治疗的详细数据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瑞德西韦展现出的神奇疗效,让人们惊呼其为“人民的希望”。
 
瑞德西韦惊艳的初次登场只是个案报道,疗效到底如何,还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因此,分别由中国的中日友好医院、美国卫生研究院(NIH)和吉利德科学公司牵头开展了三项临床试验研究,而试验结果竟在同一天4月29日公布。
 

中美临床试验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时之间希望与失望的消息同时占据中美两国媒体的头条。从目前已有的数据来看,瑞德西韦并非人们期望的那样一个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
 

中国的研究


瑞德西韦无明显益处


2月6日,瑞德西韦临床试验在武汉金银潭等10家医院启动,这项研究由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院士和中日友好医院曹彬教授领导,临床试验结果发表在4月29日学术期刊《柳叶刀》。
 
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是于2020年2月6日至3月12日期间纳入的237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他们在症状出现后的12天内入组,胸部影像学检查证实出现肺炎,且氧饱和度为94%或更低。


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日注射瑞德西韦(158名患者),另一组每日注射安慰剂(79名患者)。持续治疗时间均为10天。 

试验结果有如下几点:


1.两组间临床改善的时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瑞德西韦治疗组平均临床改善时间为21天,安慰剂组为23天。试验次要结果显示,在发病10天内给药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平均临床改善时间为18天vs 23天),尽管这一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2. 两组间28天内的死亡率相似,瑞德西韦治疗组有14%的患者死亡,而安慰剂组有13%的患者死亡。不过,在次要结果中,发病10天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11%)低于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死亡率(15%),但这一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3. 两组间在氧气支持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所需时间、或死亡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与安慰剂组相比,瑞德西韦治疗组并未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载量。

因此,综合这些数据,接受瑞德西韦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死亡率、病毒载量变化等主要指标均没有显现出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的优势。
 
作者在论文中也指出,试验结果未能达到预期。

但他们也表示,在出现症状10天内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患者中,症状改善所需的时间似乎更短。

对此,正在其他国家开展的其他临床试验或许可以给出更加明确的答案。
 

美国的两项研究


积极的治疗作用


4月29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和NIH也分别发布了关于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的报告。有趣的是,这些初步报告呈现的信号似乎更加积极。
 
吉利德发布了一项临床试验的结果:397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分别接受了5天及10天的瑞德西韦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均有超过半数在14天后出院。

吉利德由此认为,瑞德西韦5天与10天疗程的效果相近。

不过,这项试验并没有设置对照组,因此严格地说,吉利德发布的结论无法说明瑞德西韦是否有效。
 
而美国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则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中,公布了NIH开展的一项瑞德西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

这项研究涵盖了全球超过1000名新冠肺炎患者,研究显示,试验组的恢复时间(即患者出院,或仍在住院但不需要吸氧)中位数为11天,对照组为15天,因此“展现了明确的积极效应”。

此外,瑞德西韦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为8%,对照组为12%。福奇表示,死亡率的对比尚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美国国家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安东尼·福奇

总体而言,吉利德的临床试验显示5天和10天的治疗效果相当,说明用药的剂量可以减少,因为瑞德西韦的生产受限,价格也很昂贵,剂量减少可以让更多的患者用到。

而NIH的临床试验发现瑞德西韦虽然没能降低死亡率,但是可以缩短恢复时间。

这两项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但是由于论文尚未正式发布,我们目前无法了解研究的细节。



中美研究结果迥异的解读


中国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表明试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期,而美国NIH研究却显示瑞德西韦治疗效果具有“明确的积极效应”,那么如何看待中美研究结果的迥异,瑞德西韦治疗效果到底怎样?

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细细剖析中美的研究结果。中美研究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结论:瑞德西韦不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这基本宣判了瑞德西韦不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中美研究的差异集中在“是否有效”,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终点设置的不同


美国NIH设计的指标为临床恢复时间,中国则是设计了基于6分量表的临床改善时间:

1=出院或符合出院标准;

2=住院,但不需要吸氧;

3=住院,需要吸氧;

4=住ICU,需要无创通气/经鼻高流量氧疗;

5=住ICU,需要体外膜氧合(ECMO)和/或有创机械通气;

6=死亡,中国研究的设计更加严格,科学性更强。

另外,中国研究在3月12日后,随着疫情好转,由于无法再招到合适的受试者,试验被迫提前终止,这是非常可惜的一点。


因为受试者人数不够,导致一些试验结果没办法发现统计学差异。

比如中国研究发现:在发病10天内给药的患者中,接受瑞德西韦的患者似乎比接受安慰剂的患者恢复得更快(平均临床改善时间为18天vs 23天),这一点与美国研究结果基本是吻合的,可惜这一差异是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样本量增加,说不定差异会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柳叶刀》同期的评论文章中,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约翰·诺里认为,中国临床试验被迫提前终止,造成研究结果不具结论性意义,研究无法证实瑞德西韦能带来临床收益,同时目前也无法排除这一可能性。

综上所述,瑞德西韦只能说可能有效,而非特效药。中国研究的牵头人物曹彬教授一句话更形象地说明本质:“一开始我们想象瑞德西韦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但是实际上他上不了,家长对他要求太高了。”



瑞德西韦作为“人民的希望”期待已经破灭,确实短期内找到特效药是条异常艰难的途径,而未来攻克新冠肺炎的重任将会落在疫苗身上。
 
目前,WHO在网站上更新了在临床试验中的8个新冠肺炎疫苗。

其中4个为中国研发的:3个为灭活病毒疫苗,另外一个进展最快已进入2期临床的为腺病毒载体疫苗。3个为美国的,包括Moderna和辉瑞各自的mRNA疫苗以及Inovio的DNA载体疫苗。最后一个为近日新闻报道的英国牛津大学的腺病毒载体疫苗。
 
我们期待着疫苗早日的成功,毕竟有可能要与新冠肺炎病毒长期共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