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空中最亮的星|世纪伟人爱因斯坦——令人头疼的天才学生

 小天使_ag 2020-10-12

1879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小业主家庭,他有一个妹妹,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赫尔曼·爱因斯坦是一个商人和工程师,母亲波林·科克是一位钢琴家。爱因斯坦出生后的第二年,全家搬到了慕尼黑。父亲和叔叔雅各布·爱因斯坦合开了一个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工厂。

童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据说爱因斯坦早期的语言能力不是很好,3岁还没开始说话。虽然这存在争议,不过,作为一个励志故事已是广为人知,纠结其真实性反而没有必要了。在母亲的影响下,爱因斯坦6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了他的终身伴侣。爱因斯坦小时候曾经对父亲的一个袖珍罗盘特别着迷,他意识到尽管除了指针外罗盘是空白的,但是一定有什么东西使得指针转动。爱因斯坦也喜欢古典诗歌,据他后来回忆,自己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在叔叔雅各布的启蒙下,爱因斯坦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10岁时,一位受到他们家帮助的犹太留学生塔尔麦德,在5年里每周都会拜访他们家,并为爱因斯坦带来有关科学的书籍、数学课本以及哲学著作,这些书包括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布赫纳的《力的物质》、伯恩斯坦的《自然科学通俗读本》,现代哲学和科学对世界图像的清晰描述给年幼的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1894年,爱因斯坦的父亲和叔叔把家族生意搬到了意大利米兰,全家也一同搬了过去。父亲希望爱因斯坦能够尽快拿到中学文凭,为将来进大学、当电机工程师做好准备,因此,把他独自留在慕尼黑继续中学的学业。爱因斯坦失去了家庭的庇护,在学校的日子也不好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科目都引不起他的兴趣,这些科目的老师们说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希腊文老师甚至对他说:“你将一事无成。”而中学的数学和物理对他来说又过于简单,他提的问题让老师张口结舌,如果老师不理他,他发出的表示厌倦的声音又让老师觉得刺耳。这时,爱因斯坦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他受不了德国中学里的枯燥,计划着开个病假单逃离这个学校。结果还没等他行动,训导老师先找到了他,要他退学,爱因斯坦问自己做错了什么,这位老师的理由是:“你带坏了班级的风气,由于你的存在,破坏了学生对老师的尊重。”

40年后,爱因斯坦发表的《论教育》中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以为,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那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就这样,年仅15岁的爱因斯坦被学校勒令退学,离开慕尼黑去意大利米兰投奔父母。爱因斯坦虽然早有去意,但是这件事还是让他深感侮辱。由于在意大利的中学入学有年龄限制,爱因斯坦不能插班,1895年,家里安排他到瑞士去投考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入学考试中,爱因斯坦只有数学和物理考得很好,其他科目都很糟糕,甚至没有及格,爱因斯坦的第一次高考就这样落榜了。但他在物理和数学上的表现还是引起了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韦伯和校长赫尔岑的注意,他们鼓励这个偏科的少年继续学习物理,还推荐他到瑞士阿劳州立中学学习一年,以补齐功课。让爱因斯坦惊喜的是,瑞士高中的老师对学生十分宽容,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学习。校长温特勒先生还经常带着爱因斯坦和同学们到山里去远足,采集动植物标本。这段时光让爱因斯坦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快乐,他深切地感到:“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是多么的优越!真正的民主绝不是虚幻的空想……人不是机器,要是周围环境不允许襟怀坦白、畅所欲言的话,人就不会生气勃勃了。”

和所有的中学生一样,他也在作文中写过未来计划:

如果我有幸通过考试,我将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将用4年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设想自己将能成为一名自然科学某些学科的教授,我的选择是其中的理论性学科。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计划,理由如下:首先,本人爱好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力和对付实际的才能。其次,我有自己的愿望。它们激发我做出同样的决定,加强了我的毅力,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一个人总喜欢从事一些他有能力干的事情。另外,科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独立性,这一点使我很喜欢。

1896年,爱因斯坦如愿以偿,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学习物理学。但是他还是不喜欢上课,理工学院那些讲求实际的课程对他来说还是枯燥乏味,他经常躲在自己的寝室里攻读物理大师的名著,逃课的问题十分严重。只有书本才是他的好老师,麦克斯韦、基尔霍夫、亥姆霍兹、赫兹的书都让他如痴如醉,他的寝室里堆满了书,他给妹妹的信里说:“唯一使我坚持下来、唯一使我免于绝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终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竭尽全力,从没有荒废任何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除读书之乐外,我从不允许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费在娱乐消遣上。”

不爱配合学校和老师的爱因斯坦和学校的关系又搞僵了,好在按照瑞士的教学制度大学只有2次考试,缺课不会有大麻烦,爱因斯坦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爱因斯坦在大学里开阔了眼界,小时候妈妈逼迫他学会的小提琴让他爱上了音乐,这个爱好也帮了他的忙。因为他凭借这个爱好在苏黎世结交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认为爱因斯坦才华横溢、聪明伶俐、见解独到且魅力十足。朋友中和他关系最好的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同学马塞罗·格罗斯曼和米列娃·玛利奇。

格罗斯曼是爱因斯坦的同班同学,他是个兢兢业业的好学生,靠着他的笔记,爱因斯坦安然度过了每一次考试。米列娃也是物理系的同学,她很欣赏爱因斯坦在物理上表现出来的才华,主动照顾这个聪明而又心不在焉得出奇的家伙的生活,自然而然,两个年轻人成了一对情侣。

1900年,爱因斯坦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他的毕业成绩相当不错,但是总是有自己见解的爱因斯坦给教授们留下了叛逆和偏激的印象,哪个教授都不想留他当助教。所以爱因斯坦一毕业就失业了。经历了一年到处当代课老师打零工的彷徨日子,还是老同学格罗斯曼帮了大忙,格罗斯曼的父亲向自己的老朋友——伯尔尼瑞士国家专利局的弗里德里希·哈勒局长推荐了爱因斯坦。相比大学教职来说,他更喜欢专利局的工作,他后来回忆道:

明确规定技术专利权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它迫使你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对物理的思索也有重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对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因为学院生活会把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量科学论文,结果是趋于浅薄,这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顶得住。我感谢马塞罗·格罗斯曼帮我找到这么幸运的职位。

授权方: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梁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