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惠州境内陆名千年更替 凸显本地独特地理人文特征

 昵称47398077 2020-10-12

周汉光

地名是地方的指称,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它的命名常反映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代表性等特性。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早期历史进程中,境内产生并留下许多地名,大都沿用至今。这些地名,含义深刻,互为关联,为历史刻上痕迹,为岁月留下印记,具有惠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惠州府城与归善县城隔江对望,一街挑两城,是惠州古城独特于岭南的城市格局。

  陆梁·梁化

  结合梁化地理区位来看,以“陆梁开化”冠名“梁化”名副其实

考之“梁化”地名,颇有来源。据史载,秦时五岭以南为陆梁地,意为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有力量),亦指民住山陆而强梁。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发诸亡人、赘婿、贾人略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戌。从字义上解释,“梁”者,意即陆梁、山梁(地面形成的高耸部分),“化”者,意谓开化。很明显,梁化,即表示“陆梁”“山梁”已被开化,也就是说,梁化在秦始皇挥师南下兵屯此“山梁”之地时,其始从洪荒冥顽中被开而化之。

秦时,称五岭以南之地为陆梁。《史记·秦始皇本纪》:“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史记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有人说,《史记》中所指的“陆梁”之地,泛指整个岭南地区,此说没错,但同样适用于“梁化”之解。

梁化地处岭南,为紫金、惠阳、惠东三县交汇之地,古代分别有三大险坳(蕉船坳、山角坳、白泥坳)处于这三大交汇出口处,分别扼守着通往惠州和广州城邑、紫金和龙川北部山区以及海丰和揭阳粤东沿海的要冲。中部为小盆地,北部和东部为崇山峻岭,重峦叠嶂,属莲花山脉的延伸。

梁化的地理地貌乃至早期人文历史,均具有典型的岭南特色,与整个岭南地区同比,只是一个“点”和“面”的关系。况且古代被“征服而开化”的梁化,却是一个以现今梁化屯为中心的“大梁化”概念,区域广阔。因此,以“陆梁开化”冠名“梁化”,名副其实,同样没错。正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叫“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虽是万里长城组成部分的一段,但同样也叫“长城”,这也不过是“点面”关系而已。

早在先秦时期,梁化已是缚娄古国主要部落之一,留下贝壳银、青铜鼎、陶碗、陶罐等珍贵文物。图为出土于梁化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鼎(现收藏于省博物馆)。

  梁化·归化

  秦始皇在梁化屯置傅罗县,化“邦”为“县”,使“陆梁”进一步“开化”

古人多以“山”名地,梁化的标志性山峰是鸡笼山。古代鸡笼山亦称归化山。《惠州府志》《归善县志》对归化山以及源出归化山的梁化水均有记载。《隋书·地理志》也有“归善县有归化山”的记载。不但志书有记载,而且还记录在清初顾祖禹编撰的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中(顾祖禹为江苏无锡人,曾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修。《读史方舆纪要》约在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成书,颇受后世称道,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广东·四)云:“归化山府东南百里。俗呼鸡笼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又云:“县东南五十里有梁化水,源出归化山;又有神溪水及上下义水,俱出归化山,下流并注于西江。”

梁化“俗呼”的“鸡笼山”,位于梁化的西北面,形状像过去境内人家养鸡常用的竹制圆形“鸡笼罩”,亦貌似古代的立地“大金钟”,至今境内家喻户晓。至于“归化山”,名字鲜有人知,何有此称,更无从知晓。“归化”何意?“鸡笼山”为何又称“归化山”?细研之,笔者认为务须将它置于人文历史中辨析,便可悟之一二。简言之,就是要厘清“梁化”与“归化”的关系。

首先,从词义上看,“梁化”的冠名,与同县的白花(白芒花)、多祝(三棵竹)、稔山(岗上稔子树)等象形表示不同,而是采用表意之冠名,“梁化”意指“陆梁”已被“开化”。而“归化”可解析为服从、归顺,含有归服而受其教化之义。“梁化”与“归化”的关系,就是从被“征讨开化”到“归服接受教化”的递进关系。其次,对应历史,亦体现“梁化”嬗变轨迹。梁化独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已出土的一大批文物可印证,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梁化一带繁衍生息,这片“陆梁”逐步得以“开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梁化屯、花树下为中心的“陆梁”,已是岭南蛮夷族群聚居的一大据点。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南下平越屯兵梁化,直捣“缚娄”老巢,平蛮建政,在梁化屯置南海郡属傅罗县,化“邦”为“县”,使“陆梁”进一步“开化”。梁化收归正统管辖后,强悍的“陆梁”人被“归服教化”,梁化的缚娄蛮邦从此解体,“归化”于秦朝。

 叁

  梁化·傅罗

  傅罗是惠州境内第一个建制县,而梁化是县治所在地

据市县史志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陆梁地后,在梁化置南海郡属傅罗县,县治在梁化屯。三国吴末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傅罗县改名博罗县,县治在梁化屯(治县共718年)。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置梁化郡(东官郡改为梁化郡),郡治在梁化屯(治郡共92年),辖今惠州市惠城、惠阳、惠东全境及河源、宝安、汕尾部分地方。梁化置郡后,原在梁化的博罗县治所始迁至浮碇岗西麓(即今博罗罗阳镇东侧葫芦岭)。从以上可以看出,秦代傅罗县是惠州境内第一个建制县,而梁化却是傅罗县及后来更名为博罗县(南朝梁天监二年之前)的县治所在地。那么,梁化为何成为傅罗县的治所?换言之,“梁化”与“傅罗”有什么的关系?笔者考之,认为关系要点有二:

一是命名上的关联。首先,要明晰“梁化”与“缚娄”的关系。笔者认为,梁化是古代缚娄国的所在地,“缚娄”之名与“梁化”有着密切联系。“缚娄”亦作“部娄”解,左丘明《左传》中有“部娄无松柏”之句,意指山包、土丘、小阜,这与属于丘陵山包地带的梁化地理地貌十分吻合,而且“缚娄”与“部娄”音相近,在古代,“因地形而名”也是一种常用的命名习惯。同时,“部娄”“缚娄”之名,也与后来建在梁化的“傅罗(娄)县”“博罗县”音、义相近,似出一辙。其次,要明晰“缚娄”与“傅罗”的关系。傅罗的“傅”字,其中的含义是指一种植物名“结缕草”,状似白茅草,长于山坡荒地,可编织草铺盖房用(梁化多为山坡且长此草,现仍有茅爷山、丝茅田、茅埔等地名);“罗”的本义是用绳子编成的网来捕鸟。而且“缚娄”与“傅罗”不但音同,而且义近。以上不难看出,“缚娄”与“傅罗”4字都有“草绳”的共同含义,“缚娄国”与“傅罗县”同出梁化也就不奇怪了。

二是含义上的延伸。“傅”的本义是辅助、辅佐,亦引申为传授知识。从本义上的延伸,亦可解读“梁化”与“傅罗”的关系,即:“开化归顺朝廷后的梁化子民,很好地接受教化,学习并传授知识,勤于耕作务业,以更好地服务和辅佐朝廷。”

至于“傅罗”与后来被改为“博罗”的关系,亦同样有两层内在关联:其一,与“傅”“博”音近有关。据说岭南古代唇齿音“f”常被唇音“b”代替,如“鸟飞(声母f)走了”,念成“鸟飞(声母b,韵母不变)走了”,“水沸(声母f)了”念成“水沸(声母b,韵母不变)了”。因此,也同如上所说,梁化的“傅罗”“博罗”也与同在梁化的“部娄”“缚娄”一样,全都系音近同解之理。其二,与书写有关。“傅”偏旁从“亻”,“博”偏旁从“十”,因形近而为。其三,“傅”和“博”同有的“尃”,有分布、散布、传授之义,“博”的“十”像十字路口,本意为四面八方、精通广大。而“罗”的本义解释为捕鸟的网,亦可引申为搜集和散布之解。由此可知,“博”在“傅”义基础上,有更广泛地“推而广之”的进一层含义。

  归化·归善

  以“善”替“化”,提升内在积极含义

“归化山”和“归善县”,虽一个是山名,一个是建制县名,而两名刚好都同有一个“归”字,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巧合,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

据史志记载,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南海郡东部划出新置东官郡,随后在博罗县(治所在梁化屯)属地析置欣乐、安怀县。《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三·广东·四)云:“晋太和初,置欣乐县,仍属南海郡。”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欣乐、怀安合并为归善县,县治置于白鹤峰下,属梁化郡辖,为梁化郡归善县。

从地理位置看,梁化“俗呼鸡笼山”的“归化山”,正好位于“白鹤峰”下的归善县“东南百里”,此山“高二百丈,周百五十里,为群山之冠”。归善县虽傍依“白鹤峰”,但山小峰低。也就是说,境内“群山之冠”的梁化“归化山”,同时也是归善县的地标性山峰。由此亦见“两归”之关联。

从名字的词义上看,“归”的本义是指旧时女子出嫁,释义有返回、归依、趋向、归向等。而“善”的含义为心地仁爱,品质淳厚,善良美好。很明显,“归善”一词,包含有归依善良、趋向吉祥美好之意。

从地名意义上的关联来看,若把“归化”到“归善”置于境内建制发展历程分析,显而易见,从秦代始,境内这些“归顺并受之教化”的“陆梁”族民,历经几百年的醍醐灌顶、训导教化,到晋初已提升到“归依善良、向善趋吉”的一个新层次。也就是说,“归善”的命名者,借鉴于“归化”的原意,并在此基础上,以“善”替“化”,提升内在的积极含义,这既符合当时朝廷所推崇的思想教化主旨,又切合境内建制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的价值取向。

由于“归善”意义非凡,县名也因此扬名久远,归善县自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起至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为惠阳县,县名长达1324年。

  归善·惠州

  惠州得名已999年,而归善与循州以“循善”之义建县立州,凸显州县“同城同义”特点

据史志记载,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一说开皇十年即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县梌山(今惠州市惠城区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等县(时龙川县并入河源)。

据载,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而是各段有各段的名字,从上游始,按序称有安远水、浰水、雷江(雷水、浰江)、二合水、罗浮水、惠州河、石龙河等。这些名字在各个朝代也有所变化。东江的取名源于它在珠江所处的位置,而循江的取名呢?还有,是按段取名还是全江取名?经查不少史志资料,均无记载。对此,笔者推断,认为有两个可能:一是隋代前取名,若果如此,那循江就是“段名”,不可能是“全江之名”,但这一段在哪?无法查证;二是在归善县建立前后至循州建立之前取名,这亦无法查证。但笔者的观点却倾向于后者。总之,无论是哪一种“可能”,可以说都与“归善”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循州”的取名与“归善”有什么关联呢?先是从建制发展看,隋初撤郡设州后,境内的行政中心开始从梁化移至归善县城(今惠州市惠城区),出现了州县同城、“鹅鹤”相伴的建制格局。直到今天,以惠州市惠城区东新桥为界,仍把两边分别称为“府城”“县城”。再从地名用词含义上看。“循”的解释有多种,其中主要含义有:一、循善、善良、良好、温顺;二、遵守、依照、沿袭,按次序,如“循循善诱”;三、安抚。很明显,“善”与“循”有同义的部分,而且建置时间相近,归善县建立比循州稍早一两年,因此,“循江”的取名很可能是在归善县建立前后至循州建立之前,并受到归善县取名的影响。这样,循州“取循江为名”便有了较好的解释。同时,“白鹤峰下的归善县治”和“置总管府于梌山的循州”,州县相处,紧邻为政,共同以“循善”之义建县立州,凸显了这两个州县“同城同义”的特点。

循州建置历经300多年后,至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改循州为祯州,治所仍在原循州治所(归善县梌山),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祯”的本义为吉祥,“善”与“祥”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从“循善”到“吉祥”,既含有因果关系,也体现了在动荡的五代时期朝野共同冀盼“吉祥”的愿景。

地名演绎的历史进入宋朝,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三月,因避太子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赵祯,后为宋仁宗,北宋朝第四位皇帝),仍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自此诞生“惠州”之名,并沿用千年至今。“祯”为避讳要改,但为何用“惠”替之?笔者认为,其中也是有源可稽。“惠”的本义为仁爱、仁善、慈善。仔细分析地名的含义,从“循善吉祥”的循州、祯州,到“慈善仁爱”及“施惠于人”的惠州,不但本义相同相近,而且寓意叠加提升。因此,作为“高境界”的州名之“惠”,不但沿袭千年,而且开枝散叶,仿效者众,迄今境内就有惠州、惠城、惠阳、惠东等地名,真可谓“四惠”一体,惠名长存。

笔者认为,在这一连串的名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在“化、善、惠”三个关键字上。细考之亦可看出,“化”为基础,古代梁化代表惠州境域隋以前的早期历史,是惠州及周边州县的建制发展之源、立州置县之基、人文历史之祖;“善”为内核,“归善”不但为州县唇齿相依之邑,处于境内政制的中心位置,而且含义上倡导善良,回归“本善”,并以“善”的蕴意,串起一系列地名,在建制历史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惠”为新意境、高境界,惠州是撤郡后的新建制,又管辖周边各县,命名上亦赋予新的意境:在实现“归顺开化”、推崇“循善致祥”的基础上,深化仁爱友善,施惠于人,福及各方,惠及全州。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在“善”“惠”治所之邑,矗立“梁化旧邦”“岭东雄郡”的大牌坊,成为整个惠州早期历史的重要标志。牌坊的建立和冠名,也可以说是对“化、善、惠”三者关系的一种诠释。

(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供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