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脾大法大全集

 大庆王连义 2020-10-12

一、脾家“四兄弟”

温脾汤

组成:大黄 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芒硝 当归)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冷积证。便秘腹痛,脐周绞痛,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歌: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 温通寒积振脾阳。

归脾汤

组成:黄芪 人参 白术 炙甘草 龙眼肉 酸枣仁 当归 远志 茯神 木香 (生姜 大枣)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心脾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方歌: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实脾散

组成:厚朴 白术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皮 炮附子 白茯苓 炮干姜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停气滞(水气內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手足不温,口中不渴,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脉沉弦而迟。

方歌: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健脾丸

组成:白术 木香 黄连 甘草 白茯苓 人参 神曲 陈皮 砂仁 麦芽 山楂 山药 肉豆蔻 (米汤)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证。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方歌: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总之,“脾家”四兄弟各有各的“脾气”。

温脾汤:为脾阳不足,冷积內停证常用方;

归脾汤:为补益心脾常用方;

实脾散: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

健脾丸:为脾虚食积证之良方,消补兼施。

二、叶天士治脾胃4大法

1、温通胃阳法《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门·朱案》

【主治】胃阳衰微。纳食甚少,脉右濡缓,知饥不欲食,或胃痛,呕吐,泛吐清水,口淡无味,脘腹胀满等。

【处方】人参9g,制半夏9g,白茯苓9g,生姜汁2匙,白香粳米18g。

【加减】脉细,胃阳极衰者,加淡附片,干姜易生姜汁;肝木乘胃,气升至咽,懒食脘痞者,加木瓜、乌梅;脘腹胀满者,去生姜汁、粳米,加枳实、干姜;泄泻者,去半夏、粳米,加益智仁、荷叶。

【体会】叶氏用药,悉本《内经》之旨,《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五脏以藏为用。”胃为阳明阳土,多气多血,体属二阳,阳本不虑其少。盖胃为水谷之海,日以纳食消化为职,若饮食不节,水湿内停,每伤胃阳,其在衰弱体质及老年、病后、胃阳不振者,尤为多见。胃主承纳下降,以通为用,故凡辛香刚燥之药,非胃所宜,即白术、甘草、陈皮、砂仁、益智之属;而四君、六君、异功等方,竟是治脾之药,辛香伤胃,呆钝守中,非胃腑宜通之法。如知饥不食,或朝食不能暮食,是皆胃阳既伤,浊阴僭踞,用药非温而通者,不得复其阳,非补而走者,不能振其衰。叶氏云:“胃虚益气而用人参,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则非通剂矣。”故治胃宜通立法,用生姜以理胃阳,佐粳米以和胃阴,方中有刚柔互济之美。

2、清养胃阴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某案》

【主治】胃阴不足。食欲不振,或温热病后,热耗胃津,口干不食,以及肺胃阴虚所致喉痒、咽痛、音哑、咳嗽、吐血、盗汗等。

【处方】北沙参15g,原麦冬9g,川石斛9g,白扁豆12g,肥玉竹12g,白粳米18g。

【加减】咳嗽痰黏者,去麦冬,加杏仁、茯苓;温热病后口干者,加梨汁或蔗浆;吐血者,去粳米、玉竹,加生地、阿胶;盗汗者,去粳米、白扁豆,加牡蛎、五味子。

【体会】叶氏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此即《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的以通为用之理也。《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中华岫云曰:“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胃燥升运者,自当恪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故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论力辟世间不究脾与胃生理功能之异同,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之弊,阐述叶氏“宜凉、宜润、宜降、宜通”治胃之法。叶氏后来居上,发挥东垣脾胃论说,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备。

本方从《金匮》麦门冬汤变化而来。麦门冬汤,原为养胃生津,治虚火上炎、咳逆上气之证。今减半夏之辛燥,加石斛、白扁豆、玉竹之甘润,去甘枣之守中,欲其通而不守之义。此法可治多种病证,凡肺胃阴亏引起之病,概可施用。但得胃津充足,水精四布,则余热可除,阴虚得复,喉痒、咽痛、咳嗽、失音、吐血、盗汗、便秘、溺赤诸症均解,不特不食而已。

3、温运脾阳法《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周案》

【主治】脾阳衰弱。能食不运,或胀满,便溏,形寒怯冷,肢凉腹痛,脉象沉细等。

【处方】白术6g,茯苓9g,益智仁6g,淡干姜6g,荜茇6g。

【加减】腹胀甚,加厚朴、陈皮;肢凉脉细,加淡附片;寒湿盛,加草果;虚弱甚,加人参。

【体会】脾为太阴湿土,太阴之阳既伤,不能运布中气,俾阴寒窃踞,中焦滞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所至为胀满”是指湿土壅阻,阳失旋运之谓,故治脾之药,宜动、宜刚则运,温补即是,大忌阴腻静药。昔东垣脾胃论升降,叶氏用药究动静,二家各阐精义,则脾胃之治,似无遗蕴。脾宜温,干姜辛热以温之,益智仁、荜茇为佐;脾恶湿,以术燥之,以苓渗之;据理可入甘草调味和中,因甘先入脾。唯叶氏用药,除调中、益营、补气、缓中、守中等剂外,均不入甘草。因治上焦气分,欲其气机之流畅,治下焦阴分,欲其迅速而下达;否则气因甘而壅,湿得甘而滞,无使气机之通畅耳。

4、濡润脾阴法《临证指南医案·便闭门·周案》

【主治】脂液枯槁,脾阴不足。大便秘结,胸脘嘈杂。

【处方】火麻仁12g,苦杏仁9g,大麦仁12g,柏子仁12g,全当归9g,白芍9g,蜜50g。

【体会】脾为太阴之脏,原富脂液之所,今脾体虚而脂液枯少,则脾气不得散津,失其转输功能,大便坚如弹丸,仲景称为“脾约”。脾约者,脾因津液枯燥,约束其功能而失其津液四布之谓。今减去麻仁丸中大黄、枳实、厚朴之泻腑,加全当归、柏子仁、大麦仁、蜂蜜等味,则纯属濡润脾阴之方,已无攻克、燥涸之苦,对于热病津枯、产后血虚、老年肠燥所致之便秘最宜。

上述调理脾胃阴阳四法,胃为阳土,法宜润降,脾属阴脏,治宜温运,是谓正治;然病变无穷,阳腑有阳伤之疾,阴脏有津枯之患,故有养胃阳,救脾阴之法者,乃为变治。知其常,识其变,则治脾胃之法尽之矣。

三、中医的治脾8法

1、温运脾阳法: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清为健。高年阳衰、饮食劳倦或抑郁伤脾以至脾阳受损而运化失职,清阳不升。

其表现为:脘痹不饥,不思纳谷而又不烦不渴,或食入不化,口淡无味,形寒怯冷浮肿,便溏,甚者脘上有聚气横束。苔灰白,脉软小带弦或虚缓,或脉象窒塞等证。

治法以温通脾阳为主。用方则宗东垣补中益气汤。常以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干姜、陈皮、荜茇、砂仁、姜汁、厚朴、甘松温阳醒脾。

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干姜荜茇方(半夏、茯苓、广皮、干姜、厚朴、筚拨),人参益智仁方(人参、粳米、益智仁、茯苓、广皮、炒荷叶)。

2、润养胃阴法:

胃主受纳,喜润恶燥,以和降为贵。久病、热病、燥病耗肺胃之津液,吐下伤阴,年高阴液暗亏或素禀木火之体均可致胃脘枯槁,受纳失职,腑气不能下达而发为脾胃病。

其主证为:不饥不纳、或知饥少纳,气馁音低,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咽干,口渴口苦,舌绛,脉涩。

治法以养胃生津为主。用方宗法仲景麦门冬汤意。常用麦冬天冬、玉竹、川斛、沙参、甘蔗浆、梨汁、生白芍、桑叶、乌梅滋胃生津,以人参、生甘草、莲子、茯苓、陈皮健胃助运,以起“甘濡滋润,胃气下行”之效。

常用方有养胃汤(沙参、麦冬、生扁豆、石斛、玉竹、粳米、甘草)。

3、温补脾肾法:

肾为胃之关,肾阳不足,则如釜底无火,不能腐熟水谷,而上则食入不化,下则大便不藏,从而症见面乏淖泽,鼻冷肢凉,肌腠麻木,肢如寒凛微热,大便有不化之形,谷食不纳,嗳呕溏泄,脉虚涩弱等证。

治宜温补脾肾。常以附子理中汤、四神丸加减。以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红豆蔻等温运脾阳,以附子、巴戟、益智仁、葫芦巴、菟丝饼、吴茱萸温补肾阳。

常用方有附子理中汤,人参吴萸方(人参、吴萸、茯苓、炮姜、葫芦巴),人参巴戟方(人参、巴戟、益智仁、茯苓、葫芦巴、菟丝饼)。

4、温胃化饮法:

胃阳受损,阳困不宣,浊阴内盛,痰涎内聚,阻碍中脘而病脾胃。

症见知饥不欲食,晨起吐痰或食下瞋胀,中脘胀痛,甚者噎嗝反胃,常吐清水诞沫,两便如常,或便溏溺少,肢浮,脉濡缓无力,或脉缓,关弦。

治宜温胃化饮。法宗外台茯苓饮、瓜蒌薤白桂枝汤、大半夏汤。常用半夏、茯苓、生姜、干姜、薤白、瓜蒌、莱菔子等温胃化饮,人参、益智、厚朴、陈皮、草果、红豆蔻益胃通阳。阳微寒甚者,加川椒、川附、吴萸、川乌、筚拨等温中散寒。浊痰上逆者加代赭石、桂枝、枳实等化浊降逆。

常用方有外台茯苓饮,大半夏汤,半夏桂枝方(半夏、良姜、桂枝、茯苓、元胡、干姜、枳实皮),代赭石半夏方(代赭石、半夏、吴萸、干姜、茯苓、广皮、筚拨,益智仁),川椒川乌方(川椒、川乌、干姜、川附)。

5、疏肝和胃法:

情怀不适,阳气郁勃于中或情志不遂,操家烦动慎怒或脾胃素虚,恼怒强食致使肝木乘犯胃土,气滞紊乱而为病。

症见:不思谷食,心中疼热或寒热往来,肋中拘急,气攻肋胀。胃脘痛,腹鸣,气撑至咽,清水泛溢,由少腹涌起,目微黄等,舌黄,脉弦。

治宜泄肝和胃,方以戊己汤或金铃子散加减。常用疏肝药有:川楝、香附、枳壳、炒麦芽、吴茱萸、陈皮、青皮、白芍,降逆和胃药有半夏、山楂、夏曲、苏梗、姜汁等。

肝郁化热者用黄连、山栀、丹皮、桂枝清火平肝。肝风内动者用钩藤、牡蛎、石决明平肝潜阳,并用阿胶、生地、甘杞等育阴涵阳。

脾胃虚弱者用人参、炙草、茯苓、内金补益脾胃。常用方有金铃子散,酸苦泄热方(川连、桂枝、生牡蛎、乌梅、生白芍、川楝子)。

6、消导食积法:

饮食不节或脾胃素弱,食入不化,或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而使饮食不化,积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司而为病。

证见:不欲纳谷,大便频溏而有完谷不化之形,嗳腐吞酸,小便短涩浑浊,有伤食史。苔厚或白粘腻,脉滑。

治宜消导化积。方用:益智、茯苓、陈皮、煨姜健脾助运,炒山楂、麦芽、谷芽、神曲消食化积。脾虚加人参、炙草。如伤于生冷则加桂枝、附子、丁香、吴萸、檀香等温运脾阳之药。

常用方有谷芽半夏曲方(谷芽、半夏曲、橘白、茯苓、木瓜、煨姜),丁香半夏方(丁香、半夏、吴萸、附子、茯苓、干姜)。

7、清化湿热法:

江南之地多湿多热,长夏热伤,上焦湿热阻气,酒客痰热内阻或寒湿蕴脾,日久化热均可损伤脾胃。

证见:上脘似阻似格,脘中微痛,胸脘痞闷,嗳逆,呕吐粘腻或黄绿水液,食入脘痛,噎嗝反胃,舌白粘腻或黄腻,脉涩或滑。

治宜辛开苦降,用方常宗仲景半夏泻心汤为法。常以人参、茯苓健胃化湿,川连、半夏、杏仁、滑石、连翘、省头草清热化湿,以枳壳、蒌皮、苏梗宽胸和胃。使得气机得畅,湿热得清,而升降自复。

常用方有人参黄连方(人参、川连、半夏、姜汁、枳实、茯苓),杏仁滑石方(杏仁、滑石、蒌皮、连翘、橘红、郁金)。

8、和营活络法:

病久入络,脾营涩滞,或积劳营虚而致脾胃失养,瘀阻中焦。

症分虚实两途。虚证症见脘痛得食安,或入暮脘痛,喜按或手按稍缓,舌黯脉涩。治宜和营通络。用方宗仲景当归建中汤汤。

实证症见胃痛已久,胃痛拒按,呕恶不纳,大便反秘,或胃痛喜得暖食,经事不至。脉弦涩。治宜化瘀通络,甚者用虫蚁搜剔法。用方宗仲景旋覆花汤、大黄庶虫丸为法。

养营补虚用当归、桂圆肉、柏子仁、炒黑芝麻、白芍,化瘀通络用桃仁、蒲黄、五灵脂、元胡、苏木、新绛、青葱、韭汁,虫蚁搜剔用蜣螂、庶虫,缓急止痛用饴糖、甘草。常用方有归身柏子仁方(归身、柏子仁、桃仁、桂圆肉、炒黑芝麻),桂枝桃仁方(桂枝、桃仁、韭白汁、归须、茯苓块),旋覆花汤,大黄桃仁方(桂心、木香、桃仁、制大黄),蜣螂庶虫丸(蜣螂、庶虫、五灵脂、桃仁、桂枝、蜀漆,老韭白捣汁泛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