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23】奶奶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 作者 尚凤佳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10-12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主题活动

【23】会宁县新庄镇巩昌村尚庄社

奶奶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作者    ‖   尚凤佳


经三朝严厉老祖母 出阁于陶岘大杨家

奶奶大名不详,乳名叫旦旦儿,她的娘家号称大杨家,就是现在的新庄镇杜岘村陶家岘子社。奶奶姊妹八个,四男四女,奶奶在女子里边排行老三。奶奶的严厉远近闻名,我记忆里杨家的众多表哥常说:三姑奶奶每当转娘家时,高门大,老远就能听到,知道是三姑奶奶的声音他们就要躲起来的,因为奶奶非常严法。奶奶出生在清朝一八八六年六月,属狗,十六岁嫁到我们尚家。奶奶自己常说她是“六月的臭狗子”,农村俗解就是命运多舛之意。

不几时即丧公和女 承重担艰难度时日

奶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算是个特殊人物,嫁给爷爷后,一生育有一女三男,她生育的第一胎是女孩,生性天资聪颖,八岁就可以站着板凳擀面做饭,也许是太伶俐了,竟在九岁夭折(俗话被天收了)。清朝宣统二年即一九一零年后,奶奶陆续生下了她的三个儿子,当小儿子出生不到半岁时,爷爷英年早逝,把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奶奶一个人身上,那时伯父才八岁,父亲三岁。其实,奶奶嫁到尚家她就没见过婆婆(早逝),和公公在一起生活没几年时间,公公就离开了人世。这对于一个既没有公婆又没有了丈夫的封建社会的小脚女人,日子怎么过下去,几乎无法想象……三寸金莲重体力劳动怎么干高一脚低一脚耕地的活压根没法去做?没办法,奶奶只能带着伯父到田间地头请人教伯父学耕地种庄稼,伯父长得快,个头高,扶犁勉强可以,可是到了田间地头他的力量哪能提的起犁啊,奶奶想的办法就是在伯父的脖子上挂一根绳子同时拴在犁把上,这样耕到地头就能提起犁掉头,一个家庭靠八岁小孩种庄稼,能产多少粮食可想而知,吃了上无下顿,度日如年,可以说仅仅是勉强地活着,只能期待儿子一天天长大……

糟世态天灾遇人祸 长子去不回多劫难

说来真是命运多舛,时值民国十八年,前后有三年时间天无雨地,庄稼颗粒无收,别说奶奶这样面缸底朝天的家庭,就是大户人家几乎难能抵御这么大的年成,在那个少衣缺吃的年代,贼娃子自然很多,像奶奶这样没有成年男子的家庭自然会受到贼人的特别关注,经常受到莫名欺凌,仅有的农本就是一头毛驴,在一天晚上也被贼偷,其实那不是偷,分明就是抢,那时伯父已经大点了,发现驴被抢,不加思索就去追,结果,驴没有追上,伯父也是一去不回,几天后奶奶泪一把鼻涕一把只有嚎啕大哭,整日以泪洗面,她的心里面只能往坏处想,哪能往好处想,一定是伯父被贼打死了……这日子苦得还怎么过呀?真是尝尽黄连苦,又咽苦胆汁……

实无奈求援至娘家 为保儿孤胆始逃荒

奶奶无奈求助娘家,奶奶的父母出于私心,只考虑自己的女儿,那能顾及奶奶的孩子,援助的办法就是反复劝说奶奶卖子改嫁逃命。孩子是奶奶的骨肉,那个年代,也许卖子活命也是个选择,那样孩子和奶奶都会活下来。可是让所有人无解的是,奶奶的选择那能是卖了孩子自己逃命啊?孩子是奶奶的命根子,自然要与孩子同生死。当时,许多揭不开锅的家庭举家逃荒要饭,可是奶奶孤儿寡母要饭不就是去送死吗?卖儿卖女、抢儿抢女在那个年代是家常便饭,怎么办?奶奶只有求人搭伴以防不测,但谁也不愿意答应带他们,怕连累啊。好不容易给一家亲戚说通勉强答应,说好的早上鸡叫时一起出发,结果亲戚还是怕她们母子连累人家,没等鸡叫就偷偷提前走了。

住瓜窑救神惜可怜 急生智母子免遭难

奶奶走投无路,只有硬着头皮,怀里揣了把菜刀,带上九岁和六岁的两个儿子踏实上人生最难的要饭之路,孤儿寡母饥寒交迫、相依为命,学着别人往宁夏中卫逃荒去。据父亲讲,他们要饭出门那会儿,叔父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炕头人不推几乎是自己上不去的,连肠子里边吃进去刺叶子的蠕动隔着肚皮都能看得清楚,只能由奶奶和父亲轮换背着走……白天怕被打劫抢人,只有晚上披星戴月艰难前行。走不动了,缩着身躯互相取暖,就这样停停走走,偶尔会碰到路边上的看瓜窑,这就是她们露宿的豪宅,可以避风夜宿一休。但有一天却被打劫贼盯上了,两个打劫贼商量怎么劫人的阴险话音,被躲在瓜窑里的奶奶听得清清楚楚,正当奶奶掏出菜刀准备做最后的生死搏斗时,救神出现了,不远处传来了人走路的声音,细心分辨这声响里边还有孩子的哭泣声,原来也是逃荒人,奶奶悬着的心暂时缓解,她急中生智,当要饭的人路过瓜窑时她赶紧拖着两个儿子跟上,紧随其后,就这样躲过了一劫……

为活命乞讨遇贵人 做伙计一路佑平安

天无绝人之路,奶奶她们逃荒要饭在途径靖远时遇到了一富汉家,也是我们全家的贵人,他们不但会给奶奶娘们饭吃水喝,还让留宿,这时奶奶心眼活,眼里有活,主动帮主家干这干那,打动了富人家的主妇,便留下奶奶帮他们做了几天家务,奶奶有一手好的针线活,就帮他们缝衣服、纳靴底,父亲弟兄俩给人家推磨子等等。就这样,沿门乞讨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好心人,干上几天,活干完了继续出发,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肚子慢慢填饱,母子的腿脚也渐渐有了力量,一天可以多走几里路了。

大户人收留终活命 富中卫十年害乡愁

漫长的冬季就这么幸运地度过了,储备了些能量,没有了冻死、饿死的后怕,续航启程春天的沿门乞讨生活,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中卫的一家大户人家,是奶奶多舛的苦难经历和勤快的不停劳作打动了富汉家的掌柜的,奶奶母子非常幸运地被这家贵人收留了奶奶开始帮人家做家务,就是现在的保姆活。父亲打长工,叔父做小工。这家人非常好,把奶奶母子当人看,至此奶奶她们有了归宿,就这样母子三人结束了要饭的困苦年月……时间飞快,做佣人、拉长工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大水天地再好,奶奶心里割舍不断的还是西海道家园的故土,灾难是一时,不会是一世。父亲叔父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奶奶思来想去,依然决然地决定上庄回老家。这也许就是奶奶的乡愁。

贞节女携儿回家园 众乡邻齐唤立牌坊

奶奶上庄后,邻里乡亲震惊,觉得是个传奇,十多年没有音讯,认为这母子要么是饿死了,要么奶奶卖子改嫁了,怎么也不会想到奶奶坚守贞节、逃荒要饭拉扯孩子长大成人了,安然无恙地能回到她日思夜念的家园……在那个困苦交加的年代,家庭成员健全的家庭都做不到的事,奶奶却这样奇迹般地挺过来了,这是先人的修行,更是奶奶的倔犟顽强,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一大家人的今天。后来,奶奶的传奇经历传遍方圆百里,打动了乡里乡亲,乡民们联名要在村口为奶奶立贞节牌坊,激发并教育后人,父亲叔父婉言予以辞谢!

经乱世勤劳多产粮 新社会无私献食堂

奶奶逃荒要饭的过程遇到了一个接一个善良的贵人,深深触动了奶奶、父亲和叔父的心灵,饿怕了,所以平日里珍惜粮食,田地间精耕细作,怜悯苦难之人成了她(他)们骨子里的本性。民国二十九年开春,大年一过,就抓紧收拾好行李,兴致勃勃地返回了老家,先是收回自己的土地,一并四处租地,抽空还给富汉家打工,通过奶奶和父亲、叔父他们勤劳的双手和精耕细作的周密布局,没几年功夫,所租土地就达百亩之多,养羊几十只,大牲畜几对,打的粮食除了留足口粮,继续卖粮买地和租地伙羊,不断增加农本,后来积攒的小麦糜谷装满好几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七、五八年人民公社大食堂时期,奶奶积累的几窖小麦糜谷,大约万斤之多,全部无私贡献给了坡头上几百口人吃饭的大食堂。

扶贫弱境界励后人 助亲友大爱无边疆

六十代自然灾害时期,借给巩昌、欧窝、霍家塬三个自然村组成的生产队糜子2000斤,至今借条尚在。对六零年川塬的几十户亲朋上门要饭者来着不拒,连吃带拿,没有另眼相看过任何一个人。记得有一年我去北京,在原中国铁建总裁赵广发家做客时,赵广发动情地回忆了六零年他在奶奶身边半年多的生活经历,歌颂奶奶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在他心里没有之一,比如煮一颗鸡蛋,奶奶给自己的孙子和他各一半,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奶奶无私的爱就这么再现……这就是历经三个朝代的农家妇女毕生对家庭、对邻里、对亲友、对社会的无私奉献,这种大爱无疆的思想境界无时无刻不在鞭策激励着她的后人砥砺前行……

重环保理念超前人 与当下提倡有暗合

奶奶还有惊人的举动,因饱受灾难之苍桑、疫情侵夺后怕,那时她就高度重视环境污染的预防:一是劝诫左邻右舍家禽不能放开饲养。二是对庄间的蓄水设施涝坝更是关注,为确保牲畜饮水清洁,防止疾病传染,她提倡杜绝在涝坝里洗脏衣物,并拄着拐杖监督,一经发现,就耐心劝说开导,重者训诫,她的这一举动带动了一村人,人人自律,家家家禽圈养 ,再不去涝池洗脏衣物,这在当时,合村老幼,妇孺皆知,有口皆碑。这种环保理念,对一名文盲家庭妇女来讲,绝对是超人之举……

作者尚凤佳,原中国石油吐哈油田技术服务公司党总支书记,高级经济师,现为新疆一纺织私企董事长。


征文前期系列文字链接:

【0】“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 ”主题活动公告

【1】负重前行孝义天下的杨集镇好嫂子杨归明  ||  撰文  张德强

【2】扶  手  ||  撰文  刘发彦

【3】不离不弃的好媳妇王转林 || 撰文  杰文

【3】纪录片《山月情》:不离不弃的会宁好媳妇王转玲 || 会宁电视台王富祥摄制

【4】贤孝传家 || 撰文  董建伟(女)

【5】傻婆婆 || 撰文  冉侠(女)

【6】愿愿 || 撰文  李效勤

【7】通安古城的孝女贤婿  || 撰文  董珍

【8】通安古城老人的传奇人生  || 撰文  董珍

【9】通安古城荣获道德模范称号的老人   || 撰文  董珍

【10】感念母亲   || 撰文  曹治中

【11】父亲这辈子   ||   撰文   李耀胜

【12】新庄镇寺寨村:“自强不息,家庭和美”的最美家庭   ||   撰文   苏统雨

【13】希望你老了也回老家来    ||   撰文   董礼

【14】母亲的针线   ||   撰文   章之乐

【15】善缘 ——湾里小奶   ||   撰文  马海云

【16】用平凡演绎真情,用行动诠释孝道   ||   撰文  王淑

【17】因爱而美   ||   撰文会宁妇联摄影王兴国

【18】“孝”在行动中   ||   撰文会宁妇联摄影王兴国
【19】会宁马氏最美女儿马淑彬女士事迹侧记   ||   撰文 马泽龙
【20】回忆我的母亲   ||  作者   杨宗雄
【21】“懒”爹“秀”娘就是天   ||  作者   杨进荣
【22】真情难忘 永远的“二嫂”  ||  作者  张潮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