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如果我们过度渴望某事,反而使本来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tjboyue 2020-10-13

文:梦娴君,一个已走在心理学追梦路上的人,希望能够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正是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物的出现;

另一方面,正是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 弗兰克尔 《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有时候会遇到一种特别尴尬的情境,越是恐惧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反而容易出现;越是过度渴望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反而不太可能实现!

事实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很多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症状本身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也并不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而使我们感到痛苦、焦虑的往往反而是我们自己对症状本身的恐惧及对症状本身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失眠本身不是什么大事,其实少睡几个小时根本不会对我们身体造成很严重伤害,可失眠者对失眠这件事本身的恐惧、担心和急于摆脱失眠的心理状态反而使他们感到极度痛苦难受,焦虑不安,同时这种心理状态还进一步加重了失眠本身。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里提出了一种叫“矛盾意向法”,就是基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两个事实。

1, 恐惧导致了所害怕的事情出现;

2, 过度渴望使其所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矛盾意向法”是一种简便,快速,易行的心理疗法。这种方法和一般的心理疗法正好相反,它是一种让求助者努力加剧症状的心理疗法。

例如:一个总强迫洗手的人,原来一天要洗10多次手,他感到很苦恼,可往往是越担心,强迫症状出现得越频繁。

当心理医生要求他每天一定要洗100次手,且要坚持10天,不许漏掉一次时,他尝试了三天,三天以后就再也不想洗手了。

弗兰克尔在书中说,因为有一些特定的不适症状对立着某种恐惧,恐惧激发出更多症状,而症状又反过来强化了恐惧。

而我们一直在与困扰自己的意念做斗争,这种斗争强化了这种意念的力量。因为压力增强了反压力,最后导致了症状再次被强化。

这种可怕的无意识状态,让我们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内部战斗中,直到最后“弹尽粮绝”,变成了心理障碍或者心理问题。

其实解决办法的最好方式就是停止这种内部无意义的消耗,运用“矛盾意念法”加剧症状本身,同时有意识的忽视这种症状,学会自我嘲笑。

慢慢的这种恶性循环就会停止,症状也会开始减轻,最终自愈。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线性关系,而是大致呈现倒U型曲线,也就是说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才会最高,而动机过低或者动机过高,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

所以说过度渴望这样的过强过高动机,往往会使希望的事情变得不可能。

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才会最高,这个很好理解。

比如射箭这门技术,看上去就只是拉起弓箭,放手把箭射出去就好了。其实这里面应该就涉及到把弓箭拉到一定的力度的技巧,力度太小,或者力度太大太强都不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完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