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采 茶 记

 桃下成蹊读书会 2020-10-13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草长莺飞,抬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绿色和金黄色的油菜花,煞是好看。清明也是采茶的季节,但是今年因为天气原因,比去年整整晚了13天,以往采茶季会延续到立夏,而今年整个茶季只有35天,这其中为了保证茶色和采摘方便,还要除去阴雨天气。


回到家时已是满天星斗,我家在206国道旁边,虽然不算偏僻,但是农村天黑即归家的习惯,使得路上除了路灯,就只偶尔看见几辆疾驰而去的车辆。下车的一瞬间,一股熟悉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不知名的虫子唧唧叫着,好似儿时曾经经历过的场景。最爱的就是家里的菜啦,清爽,清香,哪怕几根蒜加上腊肉,一把菜苔,一碗水芹菜,也蕴含着春的气息。


在家里,早上7点就被妈妈叫醒。吃过早餐,换上舒适的鞋子,带上背箩,就出发走向自家茶地,一路会遇到同村的人,互相打招呼,村里各家的田地是30年前分下来的,因为高山丘陵独特的地形,每一片山头都是分割成很多份,每家按人头分,所以各家的田地就有高山,也有山谷平地啦,不厚此薄彼,各家再根据土质种上茶叶,红薯,小麦,竹子,油菜等。


今天是新茶采摘的第四天,头遭嫩芽,芽小,大概一芽一叶到二叶,已经有三四年的茶树,大概一米四高,为了便于采摘,每年茶休季,是要修剪枝头的,但是每棵茶树,都是要从下到上摘一遍,也就意味着腰要弯下再直起,重复无数次,一天下来,腿疼,腰疼,还有日晒……


休养了一年,吸收日月精华的茶树,偷偷冒出来的新芽并不多,大概30平方米的茶地,我和老妈两人也足足采了一天,除了吃中饭时间,大概8个小时,下山时发现手指上已满是茶汁的颜色,还有茶枝留下来的痕迹,一道道红色,每天不停地采摘,到茶季结束,手指会开裂,变黑,要到夏末秋初可能会恢复过来。


回到家已经瘫坐着不想动,看着老妈摊开新鲜茶叶,去炒茶房准备木柴,炒茶工具,又凑过去点火添火,老妈通常选用松树,火大禁烧,看着鲜嫩的茶叶在老妈手里,一把一把地送进茶锅,熊熊燃烧的木柴,鲜嫩的茶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如此和谐,慢慢地香气四溢,然后我就开始发呆,觉得老妈好厉害,这是杀青,必须大火,迅速去掉茶叶的青草味,又要保有原本的氨基酸,还不能焦糊,不然茶色就难看啦。


杀青完,要理条,去掉一些极小的茶叶,已焦的茶叶,保证留下来的茶叶完整度。然后碳火烘干,初烘,摊凉,复烘,整个流程下来大概2个半小时,每个流程都没有确切的时间,完全看着经验去判断,特别是柴火和碳火,用我老妈的话就是,“你望着谱子搞!”老妈,你可是炒茶30年的谱子,我能跟你比吗?有种预感,这门炒茶技术,有可能要在我手上失传!


烘好的茶叶要摊开,细细挑拣,除去碎末和一些杂物,只不过才得了一斤茶叶,用密封性好的茶叶袋装起来,再放进一人高的茶叶瓶里储藏,有需要时才拿出来用锡袋重新包装带出来!至此,整个流程才结束,用我老妈的话说,就是“你以为这碗饭是那么好吃的吗?!”是呀,老妈浸淫茶叶三十年的炒茶技术,又岂是我一朝一夕能学会的。


家里其他庄稼陆陆续续地不种啦,一方面孩子们都不在家,一方面也不再靠这吃饭,但是茶叶一直保留了下来,记忆中爷爷奶奶也是很能喝茶,一年一个人大概喝茶10斤左右吧,还是浓茶,我们几个孩子离家之后,反而喝茶少了,哪怕每次都会带点。


这种手工炒茶,费时,损耗也大,特别是村里人一直以来不愿意过度采摘茶叶,最多一个月到立夏,就让茶树休养生息,加上多高山,云雾缭绕,所以桐城小花一直产量不高,尽管创制于明朝,听说它的名字是因为春天漫山遍开幽兰,茶叶受兰香熏陶,天然含有兰花香气,且因茶叶峰尖叶小,故称之为“小花茶”。


泡上一杯茶,在沸水的注入中,芽叶上下翻滚,慢慢舒展开来,非常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


不是会品茶的人,却极爱在读书时泡上一杯,透明或者白瓷,看着茶叶翻滚,如同人生,有谁能想到那一叶叶背后,是一年的日月精华,制茶人几十年的手艺呢?

作者:柠檬冰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