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财富自由之路》

 卷美书香 2020-10-13

一、要持续升级你的操作系统-心智模式,需要具备元认知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认知”。也就是说,你能认知到你的认知。

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再进一步能判断自己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虽然这有点儿拗口。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有机会成长。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几乎完全取决于他的元认知能力有多强。

很多所谓“个性强,脾气大”的人,从底层来看,其原因就是元认知能力匮乏。他们其实没有分清楚谁是“主人”,谁是“仆人”。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属于你的一个器官。认知能力是马,元认知能力是马车。

一个人元认知能力的强弱,与其大脑皮层表面积和大脑灰质厚度有相关的联系。通过不断有效的学习,大脑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大脑皮层表面积不断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而反过来,大脑皮层面积不断增加,大脑灰质变厚,也会使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扩展空间。

如何提升元认知能力?

坐享(冥想):每天坐享15分钟到1个小时,可满足大脑锻炼的强度。它的好处是除了使大脑皮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皮层变厚外,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当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增加后,他更容易转变为进取型人格,更难被情绪左右,能极大提高工作和生活品质。

作者举例说明,他不认为“情商”是个好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概念,所谓“情商”是个伪概念。被认为情商差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实来自于元认知能力的欠缺。

一个连对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所谓的“将心比心”,的确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并不是因为心和心都不一样,而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正确合理。

所谓的情商和智商只是一些外在表现形式,而一个人能否在这些方面获得高分,则取决于他们是否对这些概念有本质的理解。看到智商高的人,总觉得人家天生聪明,可以轻松解开复杂的数学题目。而不会觉得,对方其实是知道了这些数字背后更深层次的原理。看到情商高的人,就会羡慕对方的社交能力,但真正本质的是对方能够洞察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元认知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光能帮你了解自己,同时还会让你更加了解别人。

人如果没有元认知能力,那和其他动物有什么区别。

就拿时间管理来说,从元认知的层面分析:时间是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管理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管理自己才是可能的,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那比时间更重要的是什么?

注意力。

注意力和时间的区别在于,时间不受你的控制,而注意力在理论上应该只受你的控制。当然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都是被别人控制的。

在互联网大规模普及的前20年里,并没有大规模的电商。也就是说,在那之前,互联网只有一种商业模式:收割用户的注意力。通过各种新鲜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户的关注,把流量搞上去之后,开始投放广告—本质上就是把大量用户的注意力集中收割,然后打包卖给广告主。

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注意力竟然被这样出售了。

所以,注意力是你唯一可以随意调用且能有所产出的资源,也是在任何地方挖掘价值的最基本工具。你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你就会进步;你把注意力放到思考上,你的思维质量就会得到提升;可若把注意力放到根本不可能产出价值的地方,你就惨了—你最宝贵的东西被消耗了,而你却一点收获也没有。

最终,你只能同意这个结论:注意力>时间>金钱。

当身在起点时,虽然你可以自由支配你所拥有的金钱,但若没有继承(这是绝大多数人面临的情况),你的金钱数量可能不会很多,也可能无法容易赚到更多的钱。

你所拥有的时间和别人一样,每天24小时。但时间却绝不会受你的支配,而且不管你做什么,它都自顾自地流逝。

你的注意力却不一样—要多少有多少,爱怎么用就怎么用,理论上可以不受他人控制。在必要时,少睡一会儿,或者多坚持一会儿,就可以相对赚到更多的注意力,并把它放到更有价值的地方了。

在这个价值观下,金钱其实是最“便宜”东西了。用钱来省时间肯定是很值当的交易—用低价值的资产换取高价值的资产。若能用钱来保证自己的注意力不被分散,那就是更划算的主意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若可以用时间去减少注意力的消耗,那一定不应该去节省那个时间。例如很多人因为工作忙而去花时间去陪家人,在作者眼里是不明智的。作者做到20年没跟老婆吵过架,就是在她身上花时间。

为什么?

和老婆吵架导致心情不好,而人在心情不好时是无法集中注意力的,什么事情也干不好。“番茄时间管理法”再有道理也无用武之地。

判断一个男人爱不爱你,不是肯不肯为你花钱,而是肯不肯为你花时间。

当你拥有自由的时间时,不妨将手机设置为静音,关掉所有的推送通知。在专注做事的时候不接受任何打扰。等你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可以顺手处理那些未读短信和未接来电。

二、人生最沉重枷锁是什么

几乎所有低级动物的双眼都在长在头部两侧。它们没有视觉盲区,可以同时看到上、下、左、右、前、后方的物体。

这确实是一种极为安全的配置,可这样配置的局限就是,它没有办法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一起,没有办法长期、深入地观察任何一个点。于是,它们不可能有长期、深入的思考,其注意力只能消耗在身边发生的一切上。所以它们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

它们被因在永恒的当下。

最终,一些物种的双眼进化到了头部的正面,于是它们终于有机会长期、深入的观察,也终于有机会进化出皮层了,这就是人类。

但问题在于,由于双眼进化到了头部的正面,所以放弃了全视角,接受了视野中有盲区存在。从这个角度看,几乎所有的进步都在是放弃部分安全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的。

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人,你会发现绝大从数人是追求100%的安全感,他们时刻被身边发生的一切吸引(分神),他们不可能在任何事情上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他们就像那些动物一样,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如果你还有机会选择,千万不要和没有安全感的人结婚,甚至不要和他们谈恋爱—切记。他(她)不仅会被“追求100%的安全感”拖累,还可能会因此穷尽一切来拖累身边所有的人。

活下当下—就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让人震惊的结论。

人,应该活在未来,确切的说是思维上活在未来,让元认知活在未来。

活在未来最朴素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

如何判断方法正确、事情正确,那就是逻辑。突破成本线的里程碑,进入到到不断成长的爬升中。

如果持续成长是你的未来,那你你要从现在开始就“活在未来”。

三、超越你的感觉

某天上午,你听一个人给你讲了一番道理,你觉得:“哇,好厉害!”

当天下午,听另外一个人讲了另外一番道理,你又觉得:“哇,好厉害!”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突然发现这两个人说的道理背后的根本竟然是矛盾冲突的。

你当场崩溃—原来自己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一个人。

哪儿出错了昵?明明两个人讲的是相反的东西,只能有一个人是对的,怎么当时我觉得都有道理昵?并且,最要命的是,怎么在当时就根本没有看出来两个人的道理是相反的呢?

人生大抵上要经历四个阶段:

想想我们在很小的时候,面对这个世界,被大人们占领被大人们主导的世界,再看看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然就是第一种情况:“我不咋地,你也不咋地”;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时候,我们经常的窘境是:“我错了,你们都对”。

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早期的“被压抑”最终可能形成日后的“报复式反应”于是,绝大多数人弄不好终生都在第二个状态与第三个状态之间反复穿梭:要么你行我不行;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数人永远无法进入最后一个状态: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见不得别人的好”,是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

因为那些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见不得别人的好”。

加上一个“的”字,我们的注意力所处的地方就不同了—别人不好的地方就不好罢,但我们应该有能力看到别人的好的地方。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那些优点、那些好处,只不过是被我们自己的“有色眼镜”掩盖了而已,它们就存在于那里,它们就是在发挥它们的作用,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看到。

因为要比出个胜负,分清个好坏,于是,处于第二种状态和第三种状态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把注意力放在对方 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久而久之,变成了盲人却又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之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双重标准就是这样形成的。

只有在第四种状态下,你才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

否则,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样,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去,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乃至于“姿 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乃至于还要花时间花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

无论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这是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作者通过回顾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两次人生突破其实都一样,都是在获得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之后发生的一可能是因为经济压力的确是生活中能体会到的最大压力。也可能是因为,若是这方面不用跟别人比了的话,其它方面更无需跟别人比了吧。

然而,只有到了第四个阶段,才知道第四个阶段的惊人之好。

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更为惊人的是,由于你能更多地、不断地看到别人的好,你所身处的的的确确比原来要美好太多了。

我猜,关于“境界”的说教,你早就听了无数遍;我也猜,你很可能跟我一样,道理明白了,就是做不到……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或者第三个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与「不好」之上。

若是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儿做对了,哪儿做得很好,以便我能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总有些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就是不够OK, 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即便是要比较,应该比较的是未来,而不是当下……

我们当下的任务其实只有一个:成长.

这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

绝大多数人都还在“尚未被这个世界认可”的状态,所以,仅 凭“心态”是不可能调整明白的,“修 养”这东西,又不是想想就有的。所以,若是真的有工具,那只能是我们的,那个“我们原本都不知道它存在”的,靠我们自己“不断刻意训练”才逐步获得逐步加强的「元认知能力」。

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若是成真,证明自动完成。

四、从平庸到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有个玩笑说:所谓的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比妹夫的收入多百分之二十。

但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对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來说,幸福和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和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

因为总有人会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英俊瀟洒,收入更高、权力更大,地位更尊贵、财富更雄厚。

很多时候,比较是一个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选择无需比较即可获得的快乐与幸福。

然而,比较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最要命的是,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吋候,有些陷阱是我们没办法不掉进去的,掉进去之后还能爬出来,才是真的猛士。

比如,为了衡量自己的实力或者竞争力,就要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实、客观的判断。虽然大多数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对自己银行账户的余额产生哪怕一丝丝的幻觉。同样的道理,一切确实能被量化的能力,人们通常不会错误估计,甚至不需要估计。

这是个很不幸的事实: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

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倒也还好,比不过就很痛苦一-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那是个真真切切落实到自己身上的不幸。

体育赛事里经常出现银牌得主苦拼十多年依然没有斗过金牌得主的情况,你不妨想象一下那个银牌得主的心情,再想象一下换作你自己,那一路上不断听到的来自好心人的安慰,是不是犹如千刀万剐缓般折磨?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的。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在任何一个单一的维度上,都只有一个人是第一,只有少数人名列前茅,剩下的绝大多数都是落后的。想明白之后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残忍的了,因为还有更残忍的:很多的时候,即便当了第一又怎么样呢?

如果我们给自己开拓另外一个维度呢?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到今天,国人关注奥运会已经32年了,全球的奥运冠军们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观察顶级选手处境的机会。

32年前的金牌得主们,今天的人们能记得的有多少呢?

李宁,郞平,李玉伟,吴小旋,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姚景远,周继红,栾菊杰,许海峰……

大家当然都知道李宁和郎平,剩下的呢?

为什么最终李宁和郎平看起来更成功呢?因为他们两个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得最好的维度之外,另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假设在单个维度上做到最好的取值为100分;两个维度上,分别取值只有50分,面积已经是2500了;若在三个维度各自都取值50分,那就是125000。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学老师在许多年之后总是慨叹:最终,真正有出息的,都是当年成绩一般般的……

他们之所以慨叹,就是因为“没想到”;而他们之所以“没想到”,就是因为当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试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维度。

这就是所谓的跨界。

而一旦跨界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几何数级别的。

五、究竟什么是财富自由

年轻时,大多人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比如刚毕业走出学校的时,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绝大多数年轻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过来覆过去,只有那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至于怎样才算是“牛”,接着问下去,他一定会卡壳。

这种尴尬反映出了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于是你再回过头去想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为什么总是无法离它更近昵?那是因为,你还在做无头苍蝇似的飞行,你连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分享”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以为“分享”就是把好东西拿出来和大家一块儿享受。但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因为好东西必须是你自己的,然后你才能拿出来和大伙一块儿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分享。而很多人是把別人的好东西拿过去,跟大伙一块儿享受,那不叫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

从这个角度看,这些人的脑子不清楚,或者说脑子糊涂,他们被自己脑子里的错误定义给误导了。

那什么是“财富自甶”?

维基百科定义:财富自由是指,你无须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的说,你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等于或超过你的日常开支。

但这个定义还远远不够透彻。

我们要的自由本质上是时间自主权。

所以的真正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人们普遍认为,企业靠商业模式赚钱,个人却靠能力和运气赚钱。

而恰恰个人也有自己的商业模式,那就是一个人出售时间的方式。

第一种商业模式:一份时间出售一次。比如打零工的人,这种个人商业模式是最差的一个。还有就有固定工作,过着朝久晚五生活的人,略好一些,但他们的时间售价往往有一个很低的上限。

如何优化这种商业模式?

一是想办法提高单位时间售价,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

二是想办法提高时间销售数量,也就是提高效率。如果两个任务之间是一先一后的串联关系,那么可以通过调整顺序提高效率。如果两个任务之间是关联关系,就让它们并行以提高效率。

第二商业模式: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最典型的就是出版书籍的著作者。他们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一部作品,印成书籍,然后就将“同一份时间”出售很多次了。

作者以其亲身经历说明,他在32岁时出版了《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实现了“睡后收入”,成功迈过财富自由的里程碑。

第三种商业模式: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比如创业和投资。你自己创业做老板,招聘一些人为你做事,本质上就是为了购买那些人的时间。

但财富自由根本不是终点站,那只是一座进程碑,在那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是家族财富积累、财富管理、家族传承等。

人,应该关注成长,而不是成功。因为当成功发生的时候,它已经成为过去。

把时间投资到自己的成长上是最划算的。

成长的方法就是学习。习得每一个技能,都在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能力。所以学习、进步和成长可以统一为进化。让自己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能够不断升级的物种。

精典语句:

1. 人生本无意义,意义大概是活出来的。

2. 那些在课堂上挑刺儿的学生,很聪明,但实际上自己是吃亏的。因为“证明自己正确”并不是学习的任务和目标,“时时刻刻成长,早晚更聪明、更正确”才是应该的结果。可他们把注意力用错地方了,乃至于最终并没有获得原本应该获得的结果。这很可能是很多人一生中吃过的最大的暗亏,也是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吃过的暗亏。

3. 有些痛苦其实只不过是幻觉,有些价值,之前之所以不可能获得,完全是因为自己就是那个“有眼不识泰山的睁眼瞎”。

4. 抱怨,只是无能和无奈的表现而已。能解决就去解决,不能解决就去承受。

5. 只要你发现谁在抱怨,就说明过去你选错了朋友。

6.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已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7. 过去,40%之后是落后,现在你以为20%之后是落后,实际上很可能1%之后都是落后,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8. 让你陷入困境的,并不是这个世界,真正让你陷入困境的,是这个世界最终并非你所想象。

一、成功是什么

所谓“成功”,无非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

首先,成功是高手的事情,起码是发生在那些“最终成了高手的人”身上的事情。

其次,很多高手,做解答题的水平一流,也就是说,若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水平更高、效率更佳、速度更快、结果更优……但是,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不见得能够成功,因为他们选择去做的事情通常不是能够大获成功的事情,也就是说,他们做选择题的能力很差。

最后,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那么多解答题高手做不对选择题呢?

因为他们没有养成正确、有效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最通俗的定义无非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或者,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你若知道什么是好的,就知道什么是差的;若知道什么是更好的,就知道什么是更差的;若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就知道什么是最差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智商是能够遗传是不靠谱的。所有人其实都可以通过训练与自我训练变得更聪明”了。聪明显然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就算个体之间天生有一定的差异,但那差异与后天的训练习得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若你能想明白这个基本道理,那你在“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程度”这个方面就会变成“进取型人格”。所以,选择并不困难,甚至可能并不存在。所谓“选择”,只是价值观确定之后的自然结果。

于是,更深入的结论是:价值观决定命运。

很多人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吧——决定你命运的,其实是价值观。那些动不动“三观碎了一地”的人,其命运也很脆弱。更别说那些有着一颗“玻璃心”的人了,他们的命运也比玻璃更脆弱,随时可能“散落在风中”。

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希拉里落败。一个相对比较信服的说法是:希拉里败在不了解身处中低层的美国白人选民的想法.也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身段”去美国中部体察民情,于是“以偏概全”、“一厢情愿”地把很多“看法”当成“事实”,进而作出了在很多时候实际上是“低级错误”的决策。按照这种说法,希拉里的失败,其实是精英阶层自以为是的失败。

选择决定命运,决定选择的是价值观。因此,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养成过程中,最应该小心回避的陷阱只有一个:以偏概全。

二、每天刷牙和终身学习

如果问你:“你天天刷牙吗?”你可能觉得“受到了侮辱”。

可怜的是,我们天天刷牙、洗脸、洗手、洗脚……却从来不洗脑。

不给自己洗脑是最差的“个人卫生习惯”。更要命的是,很多人其实也洗脑,只不过,他们从来都不是自己给自己洗脑,而是永生永世被别人洗脑——这是最可悲的生活状态。

一旦你开始学习,你一定会饱受打击。那些不愿意学习的人,不仅害怕自己学不会,更害怕别人竟然学得会。所以,他们会提前“出手”,打击一切可能让自己受到打击的人或事。他们会嘲笑你(自身越差的人越乐于鄙视别人),他们会给你泼冷水,恨不得泼开水。他们会鄙视你,不是靠资格,而是靠自以为是。他们会疏远你,以为这样做可以让你害怕……更可恨的是,他们人数众多,在比例上占据一定的优势。

于是,你的脑子就“不干净”了,被他们“污染”了。

怎么办?自己把它洗干净,就这么简单。

作者举自己的实际例子:2009年,有一个名字叫高雅的小女孩从大连坐火车来北京找作者,说要学TOEFL,然后到国外去读大学,作者就给她安排了课程。她很努力,几次课下来,TOEFL成绩从62分提高到102分(满分120分)。在去美国之前,她问到了美国该学什么专业,作者告诉她,本科就是学基础学科的,例如数学。她脱口而出:“我从小就数学不好……’作者颇不耐烦,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思维是脑子被“污染”了的人才会频繁使用的,于是厉声顶了回去:“谁说的!”她声音低了好几度,:“我们学校老师说的,好几个老师都这么说……”作者直接回了一句:“那都是胡说,别听他们的!”

后来这个女孩去了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读本科——数学。再后来,她在卡耐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设计专业。现在,她在硅谷工作。

《论语》里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2000多年前,人们就知道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大脑卫生”习惯了——不仅要洗,还要天天洗,而且每天要洗很多次……

所以,学习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本身就是最好的洗脑方式。只要我投入时间和精力,从长期来看,没有什么你学不会的。

三、执行力差的根源

所谓“执行力”就是指一个人是否清楚地知道要怎么一步一步做下去。

如果你会做,直接去做就是了。如果你不会做,当然要去学了!学会了就开始做。而如果你学不会,那原本就应该接着学,可绝大多数人在这里却选择了“不了了之”。还有更狠、更气人的情况:

明知道事情应该怎么做,甚至很清楚每一步应该怎么做,可就是不做、没做。也不是不想做,但反正不是今天做——明天再说呗……

最气人的情况是这样的:

也不是没做——做过,很早就做过,但就是没有持续做……反正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执行力,而且都有很强的执行力。只不过,比较奇怪也比较让我们生气的是:我们都格外擅长把没必要的事情做到底。

例如,你是“烟鬼”,你也知道抽烟事实上完全没必要,但我就是很自然地坚持抽烟,而且,人甚至可以很冷静地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我“没必要”戒烟。你说我傻也好,说我愣也罢,我根本不在乎。

人的自我不止一个。

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和斐德罗就讨论过这件事,当时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有三重本质,还为此画了一幅图:一个骑手,驾着一辆由一黑一白两匹带着翅膀的马拉着的战车。黑马代表欲望;白马代表意志;骑手代表理性,要驾驭这两匹神驹勇往直前。

你可以这样理解——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的“战车”是这样的:

黑马很强大(直觉)。

白马次之(情绪)。

骑手只不过是个孩子(理智/元认知)。

所以,我们的“战车”其实挺烂的,跑起来歪歪扭扭,弄不好就会兜圈子,马不听话,骑手年幼……可一旦如此理解,我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我们真正的任务是:用一切办法改进战车的性能!想办法让骑手尽快成长,想办法让白马和黑马一样强大,想办法让骑手和马配合好。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常常错误地把理智与情绪、直觉对立起來,搞得好像:

理智最高级,我们只需要理智就够了。

情绪一点用都没有,有也只能是害处。

直觉都是错的。

这其实非常荒谬,就好像骑手、白马、黑马原本是一家人.现在非要离间他们,让这一家人分崩离析。例如,“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定要战胜自己”这样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还是有害的,更是违背事实的。骑手、白马、黑马根本不应该以“干掉对方”为目标。而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和睦相处。

黑马、白马和骑手最终都不是完美的。人们总是幻想自己能够“改头换面”,“重新做人”——这依然是错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完美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和现实中的所有东西一样,都是连滚带爬地成长的,

所以,新习得的知识的内化,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很多次的重复,需要很多次的应用,直至能够不假思索地完成。

“重复”就是“内化”的过程。例如,开车的人从刚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最终达到方向盘就好像长在手上,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脚上的程度,就是内化的过程。而卖油翁说的“无它,手熟尔”,就是内化完成的结果。

没有一万小时的重复,没有成长,没有信心,就不会执行。

执行力差的另外一个解释:执行力强的人和执行力差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他们各自生活在与对方截然相反的镜像世界里。虽然你觉得跑步累,但不见得所有人都觉得累,总有“另外一个物种”愿意到健身房里跑步,大汗淋漓,让自己精神焕发。

如何提高执行力?

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就可以了——生命3.0。

精典语句:

1. 从来不问生活要什么,生活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

2. 我学会的东西越多,再学新的东西的速度就越快。

3.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别人不理解我是正常的,在这方面我也不需要另人理解,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人。

4. 我不应该与别人争辩,因为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也不应该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不想伤害自己。

5. 刻意练习永远是必要的,虽然它通常并不舒适,但它的复制效应确实是巨大的。

6. 我的路还很长,我要健康,我要干净,尤其是我的脑子,更要“干净”。

7. 表现型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当下的表现,进取型人格的物种最在意自己未来的表现。

8. 绝对不要和笨蛋斗气,要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9. 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作决定。

10.所谓的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11.成功不重要,那只是某个里程碑而已。人生还要继续,所以从来都是成长最重要。而成长就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最难做到。

12.人生中什么重要,选择。每个人做出选择的根基就是他的价值观。

13.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局面,都是当初自己选的。而且,时间拉得越长,这个结论就越确定。

14.你不知道并不可怕,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者才可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