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倩——走进美国文化,从走进教师教育实习开始

 petrichor9xspk 2020-10-13

2019年,我参加了美国西卡罗莱纳大学教师教育实习项目。在开学前一周,学校安排了新生开学周,帮助我们了解学校设施,熟悉学校环境。对校园的直观感受,已超出我文字描述的能力范围。

简而言之,美——多种多样的美,不同风格的建筑,不同肤色的人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不同观点的碰撞,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多样性的魅力。在课堂上,老师不会针对一些问题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同学们参与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在课堂上我也敢于提问,敢于犯错。

在美国教育实习项目中,不同的学习氛围给了我很多启示。

(毕业照)

学习如何选择? 

“首先是在这里我感受到大家都很擅长做选择。”

小学生会选择自己一天的学习项目,大学生会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甚至有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就选择去工作,然后再回到校园学习。

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他们,都有很多机会去选择不一样的路径,关键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做出选择。

于我而言,比较遗憾的是,我从小就不善于做选择,基本上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因此,虽然我们也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我和身边的同学人生规划还是比较传统的。这次赴美交流后我切身体会到,人应该要学会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学习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也可以很快乐。”

在当地一所小学观摩时,我们发现他们在学习达芬奇的历史时运用了AR技术,使学习具有了更强的真实感。学生能在一个虚拟现实里自主学习,也可看出其学习的独立性。学习中,如果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会请同学们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教师还会利用谷歌地球带学生们去达芬奇故居、达芬奇教堂和达芬奇的画廊。学生们在这些虚拟现实里自主学习结束后,会自己制作一个网站,介绍达芬奇的相关历史。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们成为了输入和输出的双重主角。

(向美国中小学生展示中美文化)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 

“他们的教学进度很慢,但这就是学习过程。”

在这里观摩期间,我发现教学进度并不是重点。比如一堂数学课的第一小节,老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各不相同,但是老师没有着急赶进度。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们一直在向老师或向同伴提问,以至于这堂课没有讲完这两个数学问题。

虽然这个过程看似进度很慢,但我能看出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学生们敢于提出十分大胆的猜测,不断地“犯错误”有时,他们一本正经而又稚嫩的推理,让我忍俊不禁。不过这也许就是学习的过程。虽然慢,但是只要学有所得,那就值得。

 教学工具的娱乐性?  

“教具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美国老师们经常使用的一些教具)

美国教育史老师带我们去图书馆参观学习,最吸引我的部分就是他们各种各样的教具。以前我觉得这些教具挺幼稚的,甚至不太正统。但现在觉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以前我觉得寓教于乐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看过美国小学的几次课堂后,我慢慢的改变了看法。学习不全是一板一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开心,同时也有所收获。 

 全纳教育?

“他们对残疾人的接受度挺高。”

在这里我还体验到一门关于特殊教育的课程,让我对美国特殊教育有了更多了解。这门课程将有残疾的学生纳入正常的教学课堂中,或者聘请特殊教育的老师进入普通的学校。

这种全纳教育有利于帮助残障人士更好融入社会,也让其他人更了解残障人士,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平时在校园里也能见到一些相关设施,比如盲文、自动门以及无障碍卫生间等。在沃尔玛商场里,有残障人士专用的购物车,还有各种为残障人士服务的设施,让残障人士能很好的独立生活。

(国际教育周活动,向西卡学生展示西南大学)

总的来说,在美国的这四个月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或者说是好几种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一个文化上的参照物,往往也就无法认清自己。在美国,这样一个迥异的文化氛围下,我更好的理解了文化上的“他者”,而且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

很多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必然。我开始探究不同想法背后的肇端。一些看起来很无稽的理念,深究下去,其实都有其合理性。我不再能通过“那都是少数人瞎想而已”来回避对其他观点的合理性的探究。我开始重新审视以前习以为常的观点。观察它们的合理性所在。

正如一位老师说的:“慢慢我发现我们提的问题,从以前的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好、很完美,到现在的不断试图解释美国教育为什么要这样,效率低,没作用,学生懒散不专注等等。”其实没有孰优孰劣,就是不同罢了。学会接受不同,承认并接受它。它们只是在不同环境下,针对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产生的,这也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多彩的源动力。

每个国家的教育系统都不一样,各有千秋。四个月的交流生活让我越来越明白这个项目的意义,不是为了英语能力提高到某个高度,更不是仅仅关于以一种新的观点看待不同国家的教育,而是提供给我们一个途径,去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不同。

一个国家的公民学会如何看待这些不同,并且思考如何解决其中的不足,那么这个国家未来就在路上,会越来越好。

供 稿  /  孙倩

编 辑  /  刘锺秀

排 版  /  刘锺秀

西南大学

国际处/港澳台办

西大SASA

SASA官方QQ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