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干到户(散文)

 新用户7019teQl 2020-10-13

     1978年安徽小岗生产队联名给上级写信,要求分田到户,之后带动全国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废除集体主义体制。

     媒体几十年宣传是这一办法让农民吃饱了肚子,走上了富裕道路。

     1956年选定的人民公社道路真的不对?

    国有企业没有经济效率,人民公社没有优越性。这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出现的问题,社会主义没有资本主义好,马克思研究的理论值得到实践中去检验。

     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看还是拿事实说话。

     我地是1981年春实行包干到户的。我和妻子分了1.5亩田地。种植一年庄稼,充其量收入300元。40年后这点田地,收入也不到600元。真的搞包干到户,就让土地增加了经济效率?

     让农村出现变化,完全是放开了农民的手脚,允许他们走出土地,到外面去打工,到外面去经商,到外面去卖艺。农民的致富完全是凭勤劳苦干,不是靠关系和资本。

      包干到户让人们学会了只为自己,不管他人的生存法则。包干到户还让农民懂得了金钱是生存之本,金钱是改变生活的唯一武器。

      我们种责任田有25年的时间,没尝到种田的甜头,反而认清了种田的弊病:付出多,收获少。政府一直压低农副产品价格,让农民不得不厌恶种田,改行去做工,去经商。

      农民中率先富裕起来的,一般是建筑工包头,企业老板,经商大户。单一的种田人没有一家走上富裕道路。由此看来:大包干只是给了农民生存的自由,劳动的自由,而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根本的变化。40年后的农村,土地荒芜,杂草丛生是一种普遍现象。

      政府直接说,我们走传统农业道路落后于世界,应走现代农业道路,走工业化道路。农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让他们多读书,成为大学毕业生,走进城市,学会挣钱,不做当今社会的穷人。

      年纪过了六十的人,知道大集体与大包干的区别,知道良心变化的根源,还知道富裕人的智慧。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靠天不能靠地,只有靠自己去瞄准现实,抓住机遇,敢闯敢拼。

      包干到户的几十年,村办企业兴旺时,地方农民收入有保障。如今村办企业消失了,农民哭天无路,担心日子不好过。因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只聘用年轻人,不招聘老年人。随着育人成本的不断飙升,家家开销大,挣的钱没有多少结余的。

      就业容易,劳动者的工资不断增加,让劳动者年年有余,就医、读书、购房没有困难,农民才有幸福感。

      40年前一个人的年收入不足400元,现在达到了4万元,数字提高了100倍,速度是惊人的,但是一对青年夫妻为什么养大一个孩子还叫难呢?我有体会,30年钱,我家5口人开支不足1000元,现在3口人开销达到了6万元,同步增长,只是吃穿住改变了模样,若增加3口人,每年开销一定达到12万元以上。物价飞涨,开销多样,金钱捆绑了我们的言行。没有金钱来源的家庭日子很苦。

      我始终不看好40年前推出的大包干政策,那只不过是丢包袱的一种办法。就像搞国有企业改制一样,把经营方式变了,只顾少数人富裕,不管多数人感受。

       一对夫妻养两个娃,不要父母帮扶,那才是有能耐的人。为何近阶段啃老族层出不穷?我看是现在青年人挣的钱不够家庭开销呢!充满生存压力,是这个时代的突出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