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津县城大集的木货市

 东营微文化_ 2020-10-14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

利津县城大集的木货市

文丨刘开     摄影丨马学武

20世纪60、70年代的县城大集在街里,木货市从小隅头向北,一直到大北街的北端。一条狭窄的大街,两边放木料。赶集需早去,等集上一上人,不用说马车,小推车也进不去,光行人就满了,买上木料也早走不了,要等下午散集后才能出走。木料不是小宗物件,搬运太不方便。
集上鲜料很少,有也是当地的柳木、杨木、榆木、槐木,外地的松木由国家物资局统一管理,农民有钱也买不到。因当时县城周边土地严重碱化,是由黄河河床抬高,土地被洇水洇碱造成。成材的树木极少,且不大,多数以落房料为主(房屋上用过一次的旧梁檩,称作落房料),长短不一,因烟熏火燎,黑乎乎的,却仍值钱。农村盖房多用榆木做梁,俗话说:“杉(音sha)木檩子榆木梁,是上等的料。”借“余粮”吉音。如槐木一般不用,“坏木”不讲究。
利津民俗盖新房,多以三间、五间为主,民间有四、六不成房之说。当时生活条件太差,不少农民大半辈子盖不起五间像样的房子。一般人家盖房“六尺”宽就算大屋,这里说的“六尺”是木工专用的“木金尺”,一尺大约合57厘米,半米多点,六尺合现在的三米多宽,檩子在四、五尺左右。
不光有旧梁檩,还有旧门窗,老式木门,木棂子老式窗户,房山的潲棒,屋檐下的桷子。  
家具也是旧的多,老式桌子、椅子、凳子、杌子。那时人们生活条件低,没闲钱,也没有收藏意识,很多做工讲究究的老式家具,被人们扔到院外风刮雨淋,直到烧了大锅。
木货市还卖农用工具,如耧、耙、挑水用的扁担。
马车、地排车,小推车,新旧都有,利津县境内最大的木货市有三个,分别是县城、盐窝、陈庄。
木货市不宜在集市中间,出进太不方便。第二次挪到小东街,从小隅头向东再向南,一直到县城的东西大街,出进稍方便一些。哪一行都有经纪人,“中间无人事不成”是有道理的。比如有人托经纪人要什么样的房料,他能很快帮你找到,卖方理想的价格是多少,他心中有数,在买方面前多卖了钱,那一部分就是经纪人的。我记得一个星期天,我正好有空,帮父亲把一棵能做梁用的榆树运到集上,经纪人其中一个是我们邻村王家夹河的王木林,人小且精明,绰号“小万能”,父亲与他很熟,找到他说明想八十块钱卖掉此树。王木林说了声“好办”,不多时便领来了买方,以九十元钱卖了。买主走后,父亲把多余的十元钱给王木林送去,王木林说什么也没要,给了父亲足够的面子。
八十年代分田到户以后,木货市场又扩大了,小东街容纳不下,又迁至北大湾北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县医院,实际真正的老县医院在大隅头以西路南。
分田单干后,先进的农民已置上了牛车,大部分在土地多的盐窝以北乡镇。县城周边因土地少,手推车成了抢手货,特别是男人在外地工作,家庭女人运庄稼,全靠手推车。父亲瞅准了商机,从盐窝、陈庄,有时去滨州往县城大集贩运手推车、牛拉地排车。父亲当起了买卖人,也是经纪人。在村里第一家买了头驴,用驴车从陈庄、盐窝往县城贩运车辆。自己从来没有固定的车,例如去赶盐窝集,来到集上,自己的车也卖,要挣钱就卖,再在集上收上三、四个车排,回家时,套上一辆,车上再装上两个车排。在木货集上,父亲成了最受尊敬的人,木匠们都围着父亲“老刘哥”、“老刘哥”的叫,希望父亲把他们的货帮着卖掉。那些木匠都是小本生意,木匠今集卖了车排,再买上槐树,下一集才能做出车来,所以每集必须把成品卖掉。当年那些木匠真不容易,全部人工操作,没有电动工具,做车排必须用槐木等硬木,人工解锯、人工刨光,比干农活都累。每辆车的盈利,都不如父亲贩运的盈利,真是“造船不如买船”。因为给父亲的是批发价,基本是成本价。
县城的木货市,父亲有固定的地点,摊子比谁的都大,自己就占十几米,时间长了,木匠们都和父亲很熟,主动给父亲让出地方。手推车排,要数城西大庄李木匠的最好,既结实又漂亮,是当时的名牌。货卖一张皮,又抢手又价高。其原因是李木匠不用当地槐树,从外地进大树,出料多又好操作。外地的槐树,通身没一个疙节花,李木匠最先使用电动工具,成品后,涂上清漆,就成了工艺品,用料并不大,只强调精,最抓人们的眼球。而盐窝、陈庄的车排,用当地的槐树,用料大,皮憨肉厚,做工粗糙,虽经济实惠,却不如李木匠的抢手。
随着城市建设,木货市也在继续扩大,后又挪到西关以西通三里庄的大公路上,因两边不断建设,公路上影响交通,木货市整个进了三里庄。
有一次城北的表舅,正打孩子阵,生活十分贫穷,但房屋急需翻盖,在集上找到父亲,要帮忙买一架旧房梁,要便宜不要好。父亲帮他看中了一架四米长的旧榆木梁,年份很长,两头压在墙中的部分有点虫眼,根上的一米多处有一个疙节窟窿,被一块松动的木板堵着,虽影响点外观,父亲用斧头敲了敲整个房梁,里边并没坏。不影响劲力,以最便宜的价格买下,表舅十分满意。也该着表舅发财,回家后,表舅让木匠把梁刮净重新组装,木匠想把梁窟窿活动的堵板拿下,重新换一块新的堵上,奇迹出现了,在里面躺着一块十厘米长的金砖。表舅变卖了以后,重新买梁买檩,盖了五间全村最好的新屋。
进入两千年后,三里庄也被油田四矿、县开发区包围了起来,县城大集由集贸城迁至枣园村,木货市在县广播局与枣园村之间的广场上。随着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农业生产、运输工具由大型机械替代,庄稼人的人力车,牛马车,陆续退出了历史舞台,木货市也渐行渐远,庞大的木货市消失的无影无踪。
半个世纪的变化,大得惊人,当年农村最吃香的木工,失业了,改行了,年龄大的摸着心爱的锛、凿、锯、斧,感叹世事的变化。年龄小的改做了楼房装修工。没被风雨淋坏的牛车、手推车、耧、耙,进了农村展览馆收藏展示。
木货市终究成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或许以后我会讲给孙辈们,那个属于我这代人的回忆。
作者简介:刘开,东营市作协会员,利津县人,作品散见《黄河报》《东营日报》《枣庄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