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四人是什么关系?

 云锦居士 2020-10-14

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宋开国初期呈现出文化人才大爆炸的现象,但是文学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朝只占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位,而宋代占六位,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基本都处于宋代初期,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作为同一时期的四个人,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这四个人还是有一定交集的,简单来说,欧阳修是比王安石、司马光要大一辈的,欧阳修为官主要时期在宋仁宗时期,王安石与司马光主要是在宋神宗时期。

苏轼是虽然与他们都同朝为官过,但是还是比王安石和司马光要年轻一点,在官场上地位也低一点。

详细来说就比较复杂了,那真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文人之间的那点事,更难理清。

欧阳修作为四人中最早当官的人,不仅因为年龄长,更主要是有才华。

大家都知道宋代科举相对容易点,其实也不是很容易,只不过是相对来说,不管哪朝哪代能考中进士,那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尽管很多人从欧阳修多次科举考试才中进士,认为他科举之路十分坎坷,其实这是扯淡,欧阳修是在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的进士,当时他才二十三岁。

有一句老话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五十岁的时候考上进士都是年轻的,尽管这是形容唐代科举之难,但是宋代也好不到哪去,二十三岁中进士,都是很难得的。

而且,欧阳修在殿试中位列二甲进士及第,虽然不是状元、榜眼、探花这种,那也是排名靠前的。

据说欧阳修之所以考这样的成绩,还是因为遭受主考官的“打压”,主考官晏殊也是在历史上较为有名的人物,他后来回忆说,欧阳修未能中状元,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才华太盛,锋芒毕露,众考官决定挫挫他的锐气,以便其更好的成长。

其实与欧阳修同时期的名人也不少,比如晏殊、范仲淹等人,尽管在文学和官场都有造诣,但是能有欧阳修这样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多的。

欧阳修不仅在官场上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干将,在文学上也是宋代八大家之列,相比于司马光在史学上的成就,欧阳修编纂的《新唐书》在历史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后人在编纂历史的时候,喜欢把他们几个人放在一起,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其实并不尽然,有时候可能同处一个时代,但是不一定会有过多的交集。

比如有人曾说王安石和苏轼都是欧阳修的学生,其实并不尽然,王安石并非欧阳修的学生,而苏轼确实是。

王安石与欧阳修不过是正常的官场交情,虽然王安石年轻一点,欧阳修年老一点,但是王安石后劲很强,有后来者居上的感觉。

在王安石考中进士的时候,欧阳修还曾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赞扬王安石的文才,但是也仅限于此。

两个人最大的标签其实都是北宋初年的改革派,只不过王安石更激进的改革派,而欧阳修是老的改革派,改革派一老,那必然就是新的守旧派啊!

在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欧阳修已经在地方为官,针对欧阳修的“青苗法”,欧阳修并不感冒,反而闹了一个大红脸。

相比于王安石与欧阳修的关系,苏轼与欧阳修那是铁打的关系,欧阳修担任主考官期间,录取了苏轼、苏辙和曾巩等文坛俊杰。

尤其是对苏轼很抱有好感,苏轼考中状元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来后,“不觉出汗”,认为苏轼是后生可畏,两个人好的时候几乎是穿一条裤子,可以说欧阳修对苏轼的影响很大。

这也间接影响力了王安石和苏轼的关系,比如在针对王安石的新法时,苏轼的态度和欧阳修是一致的,那就是变法过于激进,不容易实现。

结果在王安石掌权的时候,就把苏轼给下放地方了,苏轼一辈子做官坎坷,跟王安石政见不和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苏轼仕途不畅和司马光也有着巨大的关系,欧阳修岁数大了,在王安石主持变法不久就挂了,但是反对激进变法这杆大旗不能倒,最后就落到了著名保守派司马光的头上,真正与王安石针尖对麦芒的干的其实就是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是教科书中重头戏,当初选定教材的教委一定认为司马光童年的这个故事,一定会教会我们做事情要学会变通。

长大后学了王安石变法,我才知道,原来最不会变通的人其实就是司马光,司马光年轻的时候知道砸缸后把水放出,落缸小孩能够得救的道理,却不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富强也是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从书本中找答案。

偏偏司马光一生最喜欢著史,希望把人世间一切的真理都融汇到《资治通鉴》中,结果编纂了四百万字后,司马光张口闭口要守“祖宗之法”。

王安石有一篇文章叫《伤仲永》,也是大家读书时候都学过的,我感觉王安石就是借讽刺方仲永的机会来映射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虽然激进,但是整体上来说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不激进一点,也许不会有效果,变法的方向没有错,问题就出在具体的方式上。

但是王安石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的疯狂反对,已经到了为了反对而反对,所有的变法都要遭受抨击。

由于宋代是文人政治,既得利益者太猖獗,最后的结果竟然是保守派占据上风,王安石被排挤出中枢权力之外。

按理来说,苏轼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在司马光上台后,应该是咸鱼翻身,走上人生巅峰的时候,恰恰这个时候,苏轼竟然提变法的内容说话。

苏轼意识到了变法的必要性,但是反对变法激进的措施,并不赞同保守派对新法的清算,不久之后就遭受司马光的疯狂打压。

相对来说,王安石掌权的时候,只不过是把反对派下放到中央,司马光是砸缸出身,下手又黑又狠,一石头下去,苏轼后来就没机会再翻身了。

相对来说,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都是文坛巨匠,都有一些理想主义的影子,虽然有争论,也都是君子之争。

唯有司马光是一个车头撤退的顽固保守派,大概很多搞历史的人都受了司马光的影响,为了历史可以放弃发展,岂不是典型的顾屁股不顾脑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