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新用户07039177 2020-10-14

个体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越高,关系越容易陷入内耗。

内耗关系是这样一种情形:个体对他人产生较高程度的依赖,既不能完全摆脱关系又不能为了对方而改变,同时还要避免被对方改变。心理学家认为,几乎所有较高程度的依赖关系,都会经历一段内耗时期。这段内耗时期,我们普通人也常常称之为磨合期。当然,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够度过内耗期,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大部分人都在内耗期渐行渐远。那么,到底什么是内耗时期?又该如何处理内耗时期的关系发展呢?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什么是关系内耗期?

内耗期的特征

关系中的双方和多方变得越来越自我,越来越在乎自己而不是他人。关系发展到一定时期,个体会在关系中渴望获得更多的位置。为了争取更多的位置,个体会更加渴望凸显自我而不是迎合他人。内耗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走向决裂,而是单纯的想要在与对方的相处中,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照顾、更多的掌控感。个体按照自己最为舒服的方式改造一段关系,本质上是为了改变他人,同时又要避免被改变。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内耗时期是关系“精加工”过程

就像是雕刻一幅艺术品,关系的亲近程度不一样,所需要加工的程度也不一样。最普通的朋友可能只是简单的凿凿刻刻就能讲究,亲密无间的朋友可能需要精加工的过程。五六名同学生活在同一宿舍,可能只需要简单的适应彼此就可以了;作为恋人生活在一起,对彼此的要求也就更高,也就更渴望对关系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基于每个人的信念、世界观、生活目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关系加以改造的过程,就是内耗过程。

内耗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适应自己

关系陷入内耗的目的不是想要摆脱这段关系,而是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对方适应自己。一个人最舒服的方式莫过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势必要进行一种妥协。关系的内耗期就是为了争取这种妥协,能够最大程度符合自己原本的意愿。关系中的彼此都想要让对方顺应自己,并且避免自己被对方改变。这种互动方式形成了一种内耗,暴露出彼此在世界观、信念以及生活目的方面的差异。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如何处理内耗时期的关系?

适当的内耗是好事儿

内耗就是磨合,适当的内耗其实也是好事儿。通过适当的磨合,可以打磨掉彼此身上的小孩脾气、小孩思想和小孩行为。个体的成长离不开与他人磨合的过程,一个人总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角落里,那么他就谈不上成长。适当的内耗能够让对方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以你为中心的。人与人相处总是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没有人把你当做孩子一样宠着你、围着你转。经历内耗之后,彼此都会获得一个成长,关系也会更加亲密,更加信任彼此。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多沟通多反思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对方,也是更好的展示自我的过程。多反思自我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在内耗期,因为过于冲动做出不理智的决策。人与人相处越是不愿被他人改变,也就会变得越来越自我。只有不断地反思自我,才能够理性的、客观的看待自我,并且对冲动的想法和决策加以矫正。理性反思的基础是:你要清醒的意识到,你们关系陷入内耗是因为对彼此的需要更加广泛。在此基础上,做出适当的妥协,关系就会打破内耗,进入更加亲密的阶段。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原生家庭关系是典型的内耗关系

一说到内耗关系,大家很容易理解成恋人关系。事实上,原生家庭关系才是典型的内耗关系。由于血缘、亲情、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因素,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很难说断就断,尤其是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彼此之间的适应、妥协过程,影响与被影响、改变与被改变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内耗。内耗的结果是要么更加理解、包容对方,要么关系产生决裂。大部分的原生家庭情况是,在长期的内耗过程,随着对彼此的依赖程度的降低,更加懂得理解和包容对方。

心理学:关系陷入内耗,本质上意味着不愿被对方改变

由此可见,关系的发展总是离不开需求的满足。你对某人的需求越高,你就越依赖对方。你越是依赖对方,也就越想要改变对方。因为只有让对方按照你的意愿发展,你的需求才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得满足,人与人的关系发展大抵如此。换言之,成年人与父母的关系有所缓和,本质是不是妥协的结果,而是需求的降低。彼此对对方的需求越低,也就越不需要依赖对方,也就不会陷入内耗。

总而言之,理性处理内耗时期的关系,才能够让关系更进一步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