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品“爹味”

 杏坛归客 2020-10-14

在与新冠病毒轰轰烈烈的斗争中,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我们的白衣天使。其中,张文宏医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令人赞不绝口的是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平易近人的谈吐举止。年轻的网友被这位长辈折服,一致赞叹他的身上没有一点“爹味”。那么,“爹味”是什么?为什么年轻人对“爹味”这么反感?不必迷惑,让我们从身边的“严父”形象谈起。

对大部分80后、90后来说,父亲往往在外忙于事业,很少对家里的小事操心,但一旦插手,必定会拿出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来。大到大学的报考,小到周末的活动,不管你愿不愿意,父亲在这个家里都有一票否决权。而父亲的说教呢,往往缺少温言细语的沟通分析,而是拿出“我是你爸爸,你就该听我的”的架子来。有些控制欲较强的父亲,甚至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都加以约束管教,稍不遂心便横加指责。这种传统父权社会中的父亲形象就成了“爹味”一词的来源,大多数年轻人看到这个词后,在脑海中立马浮现出这个集“控制欲”“权威性”“说教”于一身的男性长辈形象,并在心里暗自点头——形容得真贴切呀!

结合我们的家庭经历,“爹味”中的“爹”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父亲”,而是通过语义泛化变成了带有爹的性格气质的人,这种人身上那种特有的权威味道,成了“爹味”的真实意义。这种来自长辈的权威性在不同语境下是可褒可贬的。如果“爹味”一词是用来形容适当场合下对年轻人的引导,则不失为认真负责、一锤定音的权威偶像;但如若是不分场合的“瞎指挥”,不免让人将“爹味”一词与妄自尊大、自诩权威相联系。我们都尊敬学识渊博、威而不怒的老教授,会心怀敬意地聆听他引人入胜的讲演,会满心感激地接受他条分缕析的学术指导。但鲜有人会对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领导产生好感,尤其是在他本身并不具备与其地位相匹配的专业知识,却要下属事事服从的情况下,对“爹味”的反感也由此上升到了极点。

在网络语言的进一步应用中,“爹味”的描写对象从男性长辈泛化到了一切“以权威姿态示人”的说教者。他们可以是年轻人,可以是女性,甚至可以是年轻的姑娘,包括因为下属直呼了自己名字而斥责“你是什么身份”的领导,劝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面多”的七大姑八大姨,劝女生“不要学理科”“早点找个男人嫁了”的闺蜜好友……只要他们符合“自以为是、瞎摆权威”的定义,都可以看作“爹味”十足。

“爹味”形象之所以引人反感,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新一代年轻人对于自身独立性和平等性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传统父权发起了挑战;知识结构的日新月异,使得老一辈的经验不能成为指导日常行为的唯一标准;自媒体的发展使得年轻人在网络空间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这样的发展趋势也对传统权威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德不配位、自恃身份的假“权威”不免会经不起实践的考验而被鄙视,只有那些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平易近人的真“权威”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拥戴。对家庭中真正的“爹”来说也是如此,枯燥无味的说教不能使孩子学有所成,只有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说教,多一些心贴心的沟通,方能事半功倍。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0年第10期《前线观察》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