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二百一十七: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猴年(甲申年)。这一年,周王室的王子朝之乱还在继续,晋老大开始着手解决此事,在黄父组织大夫级别的国际会议,先声夺人,给王子朝以道义压力,同时,协调诸侯的力量援助周敬王,打击王子朝。王子朝虽为西王,占领着洛阳王城,但《春秋》纪年仍然用周敬王年号纪年,这说明王子朝还是名不正、言不正、事不成。周武王的后代在“周国”争权夺利,而周公旦的后代也在鲁国兄弟相残,为了还是满足各自的私欲。鲁昭公本想除掉忍无可忍的“三桓”之首季孙氏,没想到最后鲁昭公自己却被季孙氏和“三桓”中的另两家(叔孙氏和孟孙氏)给除掉了,鲁昭公逃亡出国,投奔齐国。在晋国组织的“黄父之会”上,晋国大夫赵简子与郑国大夫游吉讨论关于礼的问题,游吉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这道出了礼的本质,即,礼是规律。今年发生在鲁国的事情,表现很纷繁,但本质很清晰,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违礼。任何人,不想灭亡,就请尊礼而行,这就是所谓的“礼之大也”。

       二十五年,春,叔孙婼如宋。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有鸲鹆来巢。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冬十月戊辰,叔孙婼卒。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十有二月,齐侯取郓。”

       孔子老先生用107字记载今年8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鲁昭公逃亡到齐国,这表明鲁国公族与公室的矛盾激化。

           (一)

            “二十五年,春,叔孙婼如宋。”

        鲁昭公二十五年,春季,叔孙婼到宋国。

        叔孙婼(叔孙昭子)到宋国聘问,桐门右师(乐大心)接见他,在谈话中,右师看不起宋国的大夫,并且轻视司城氏。叔孙婼告诉他的手下人说:“右师恐怕要逃亡吧!君子尊重他自己,然后能及于别人,因此有礼。现在这个人对他们的大夫和宗族都不加尊重,这是轻视他自己,能够有礼吗?无礼必定逃亡(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乐大心逃亡)。”

   宋元公设享礼(带乐舞的国宴)招待叔孙婼,赋《新宫》这首诗(逸诗,已经无法考证),叔孙婼赋《车辖》这首诗(《诗经·小雅·桑扈之什》,也作《车舝xiá》,原意是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叔孙昭子将为季孙意如迎娶宋元公之女,所以赋这两首诗。第二天设宴,喝酒,很高兴,宋元公让叔孙昭子坐在右边(坐宋无公右边,虽不合礼,但表示亲近),说着话就相对掉下了眼泪。宋国司城乐祁(子梁)帮着主持宴会,退下去告诉别人说:“今年国君和叔孙昭子恐怕都要死了吧!我听说:‘该高兴的时候悲哀,而该悲哀的时候高兴,这都是心意丧失。’心的精华神明,这就叫魂魄,魂魄离去了,怎么能活得久长?”果然,冬季,叔孙昭子和宋元公都死了。《春秋左氏传》成书晚于《春秋》,所以不排除有牵强附会的成份,但左丘明先生借宋国司城乐祁说的话还是挺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人生当率真出场,该笑笑,该哭哭,方可得终天年!

        鲁国大夫季公若(季公亥)的姐姐是小邾君夫人,生了宋元公夫人,宋元公夫人生了个女儿,叔孙婼此次到宋国行聘,并且迎亲,要嫁给季平子(季孙意如)。季平子是鲁国第一卿,位极人臣,但终究是人臣,人臣娶亲,让同为卿的叔孙昭子去迎接,耍的也太大了点吧,季孙氏在鲁国的强横,由此可见一斑。季公若跟随叔孙昭子前去,告诉曹氏(宋元夫人,小邾国是曹姓)让她不要答应亲事,因为鲁国正在计划准备赶走季平子。宋元公夫人告诉宋元公,宋元公告诉乐祁,宋国司城乐祁说:“嫁给他(季平子)吧。如果像季公若所说的那样,鲁国国君一定要逃往国外。政权掌握在季氏手中已经三代了(文子、武子、平子),鲁国国君丧失政权已经四代了(宣、成、襄、昭)。失掉民心而能满足他愿望的,还没有过。国君靠得民心才镇抚他的百姓。《诗》说:‘人才的丧失,就是心头的忧虑(《诗经·大雅·荡之什·瞻卬》,人之云亡,心之忧矣。意思是无人则忧患至)。’鲁国国君已经失去了民心,哪里能实现他的愿望?安静地等待天命还可以,有所举动必定造成忧患。”

            (二)

           “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

        鲁昭公二十五年,夏季,鲁国大夫叔诣(叔鞅之子)和晋国下军左赵鞅(赵简子,赵景子赵成之子)、宋国桐门右师乐大心、卫国北宫喜(北宫贞子)、郑国游吉(子大叔)、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在黄父会见。

       黄父,又名黑壤,一千多年后北朝宇文周讳“黑”,所以开始叫做乌岭,即今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东与晋城市沁水县交界处的乌岭关。晋国召集各国大夫在黄父“国际会议”,这是因为周王室有王子朝之乱,为了商量如何安定周王室。赵鞅命令诸侯的大夫向周敬王输送粮食、准备戍守的将士,说:“明年将要送天子回去。”此时,周敬王居于狄泉,为东王;王城在王子朝手里,为西王。

        子大叔(游吉)进见赵简子,赵简子向他询问揖让、周旋的礼节。子太叔回答说:“这是仪,不是礼。”赵简子说:“谨敢请问什么叫礼?”子太叔回答说:“吉曾经听到先大夫子产说:‘礼,是上天的规范,大地的准则,百姓行动的依据。’天地的规范,百姓就加以效法,效法上天的英明,依据大地的本性,产生了上天的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使用大地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气是五种味道(酸、咸、辛、苦、甘),表现为五种颜色(青、黄、赤、白、黑),显示为五种声音(宫、商、角、徵、羽),过了头就昏乱,百姓就失掉本性,因此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制定了六畜(马、牛、羊、鸡、犬、豕)、五牲(麋、鹿、纴、狼、兔)、三牺(祭天地宗庙三者谓之牺),以使五味有所遵循。制定九文(谓山、龙、华、蟲chóng、藻、火、粉米、黼fǔ、黻。华若草华。藻,水草。火,画火。粉米若白米。黼若斧。黻若两巳相戾。传曰:火龙黼黻,昭其文也。)、六采(画缋之事,杂用天地四方之色,青与白,赤与黑,玄与黄,皆相次,谓之六色)、五章(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以使五色有所遵循。制定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使五声有所遵循。制定君臣上下的关系(君臣有尊卑,法地有高下),以效法大地的准则。制定夫妇内外的关系,以规范两种事物(夫治外,妇治内,各治其物)。制定父子、兄弟、姑姊、甥舅、翁婿、连襟的关系,以象征上天的英明(六亲和睦,以事严父,若众星之共辰极也。妻父曰昏,重昏曰媾。婿父曰姻,两婿相谓曰亚)。制定政策政令、农工管理、行动措施,以随顺四时(在君为政,在臣为事,民功曰庸,治功曰力,行其德教,务其时要,礼之本也)。制定刑罚、牢狱让百姓害怕,以模仿雷电的杀伤(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戮,以象类之)。制定温和慈祥的措施,以效法上天的生长万物。百姓有好恶、喜怒、哀乐,它们以六气派生(此六者,皆禀阴阳风雨晦明之气),所以要审慎地效法,适当地模仿,以制约六志(为礼以制好恶喜怒哀乐六志,使不过节)。哀痛有哭泣,欢乐有歌舞,高兴有施舍,愤怒有战斗。高兴从爱好而来,愤怒从讨厌而来。所以要使行动审慎、使命令有信用,用祸福赏罚,来制约死生。生,是人们喜好的事情。死,是人们讨厌的事物。喜好的事物,是欢乐。讨厌的事物,是哀伤。欢乐不失于礼,就能协调天地的本性,因此能够长久。’”

        赵简子说:“礼的伟大达到极点!”子太叔回答说:“礼,是上下的纲纪,天地的准则,百姓所生存的依据,因此先王尊崇它,所以人们能够从不同的天性经过自我修养改造或者直接达到礼的,就叫做完美无缺的人。它的伟大,不也是适宜的吗?”赵简子说:“我赵鞅啊,请求一辈子遵循这些话。”

        宋国的乐大心说:“我们不给天子送粮食,我们对周朝来说是客人,为什么要指使客人送粮食?”晋国的士伯(士弥牟)说:“从践土结盟以来(公元前632年),宋国有哪一次战役不参加,又有哪一次结盟不在一起?盟辞说‘一起为王室操心’,您哪里能躲开?您奉了君王的命令,来参加这重大的事件,而宋国倒违背盟约,恐怕不可以吧!”乐大心不敢回答,接受了简札退出去。士伯告诉赵简子说:“宋国的右师必然逃亡。奉了国君的命令出使,而想要背弃盟约以触犯盟主,没有比这再大的不吉祥了。”

        尽管诸侯大夫级国际会议正在紧锣密布地召开,但东西王之间的战争仍然在继续,特别是西王王子朝,更是在与时间赛跑,在诸侯们决定以实际行动援助周敬王前,想先把东王周敬王给灭了。十月十五日(壬申),尹文公(尹圉yǔ,王子朝党)领兵徒步渡过洛水,虽放火烧了周敬王的地盘东訾,但没有战胜。

          (三)

          “有鸲鹆来巢。”

        鲁昭公二十五年,夏季,有鸲鹆来鲁国筑巢。

        《春秋》再一次记载异常之事,这似乎是在暗示鲁昭公的命运。有鸜鹆(qú,亦书钸bū鹆yù、鸲qú鹆,即八哥)来巢”,这是过去所没有记载的事情。师己说:“怪呀!我听说文王、成王的时代,童谣有这样的话说:‘鸜啊鹆啊,国君出国受到羞辱。鸜鹆的羽毛,国君住在远郊,臣下去把马匹送到。鸜鹆蹦蹦跳跳,国君住在乾侯(晋地,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东南),向人要裤子短袄。鸜鹆的老巢,路远遥遥,稠父死于辛劳,宋父代立而骄(稠父,鲁昭公。死在外,故丧劳。宋父,鲁定公。代立,故以骄。),鸜鹆鸜鹆,去的时候唱歌,回来的时候号哭(鲁昭公生出歌,死还哭)。’童谣有这个。现在鸜鹆前来筑巢,恐怕将要发生祸难了吧!”(鸲之鹆之,公出辱之。鸲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鸲鹆跦跦,公在乾侯,征褰与襦。鸲鹆之巢,远哉遥遥。稠父丧劳,宋父以骄。鸲鹆鸲鹆,往歌来哭。)

          (四)

          “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鲁昭公二十五年,秋季,七月有初三,鲁国举行求雨的大祭祀。七月二十三日,再次举行求雨祭祀。

       《春秋公羊传》说:一月之内不应该举行两次求雨祭祀活动,这里为什么又举行求雨祭祀活动呢?又一次举行求雨祭祀并不是为了求雨,是鲁昭公借此聚众驱逐权势日重的季氏。根据上文中叔孙昭子访问宋国时透露的信息,这应该不是空穴来风。而《春秋左氏传》则对此只简单地7个字:“秋,书再雩,旱甚也。意思是,《春秋》两次记载大雩,是因为鲁国旱灾严重。真的吗?

          (五)

          “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

        鲁昭公二十五年,九月十二日,鲁昭公逃亡到齐国,临时住在阳州。齐景公在野井慰问鲁昭公。

       九月十二日,鲁昭公实在不能忍受“三桓”的专制,与藏昭伯与郈昭伯一同向季孙氏发难,“三桓中”的孟孙氏与叔孙氏出兵协助季孙氏共度难关,“三桓”兵合一处,打败了鲁侯的亲兵,攻杀了郈昭伯,鲁昭公兵败逃亡齐国,这件事就是著名的“半鸡之乱”(限于篇幅,请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左氏春秋传》相关内容,这里不再赘述)。鲁昭公逃亡为什么不去晋国?而是去齐国呢?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事急从权。事变发生后,齐国近,所以先逃亡到齐国,但事后子家子劝谏他奔晋,他还是不同意,看来是心意已决;那么就是后两个原因。二是晋国疏远。鲁昭公上任以来,多次到晋国去,要么得不到尊敬,要么根本连黄河都过不去就被挡回来了,这样就给鲁昭公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感觉晋国比较疏远,而齐景公正在积极争取诸侯老大地位,所以对诸侯会好一些,这让鲁昭公感觉也好一点。三是齐强晋弱。这里说的是一种态势,发奋图强的齐景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盟主,齐国形势向上,晋国国运向下,所以鲁昭公觉得投奔齐国更有安全感,回国希望更大。

        十一月己亥(十二),昭公逃亡到齐国,住在阳州。齐景公准备在平阴(齐地,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北部)慰问昭公,昭公先到达野井。齐景公说:“这是寡人的罪过。让官吏在平阴等待,是为了就近的缘故”。齐景公侯自我责备是假,本来就没有派人到远处的阳州去迎侯,而想就近会于平阴,所以,就让鲁昭公侯到离平阴不远的野井再去慰问。齐景公说:“从莒国的国境以西,请奉送君王千社(一社二十五户,千社二万五千户),以等待君王的命令(等待君伐季孙氏之命),寡人将要率领敝邑的军队以跟从执事,唯命是听。君王的忧虑,就是我的忧虑。”鲁昭公很高兴,子家子(子家羁)说:“上天所赐的爵禄不再降给君王了,上天如果保佑君王,也不能超过周公。给君王鲁国就足够了。失去鲁国而带着二万五千户做臣下,谁还为君王复位?况且齐国的国君不讲信用,不如早点到晋国去。”鲁昭公不听从他的意见。

        鲁国大夫臧昭伯(臧孙赐)率领跟随鲁昭公的人将要结盟,盟书说:“合力同心,好恶一致,明确有罪无罪(处者有罪,从者无罪),坚决跟从国君,不要内外沟通。”用鲁昭公的名义给子家子(子家羁)看,子家子说:“像这样,我不能盟誓,羁没有才能,不能和您几位合力同心,而是认为都有罪(从者陷君,留者逐君,皆有罪),我也可能与国外交谈,并且想要离开国君为国君奔走四方(想离开国君,就假装负罪出奔,不必缱绻从公)。您几位喜欢逃亡而不想安定君位,我哪里能和您几位好恶一致?陷国君于危难之中,还有比这再大的罪过吗?为了里外通气而离开国君,国君就能快一点回国,不通消息做什么?又能死守在哪里?”于是就不参加结盟。

        鲁国灾难,齐国受惠。鲁昭公被赶出国后投奔齐国,齐景公闻讯便亲自带兵去慰问,并当场答应送给鲁昭公两万五千户人口和土地作为奉养之用。景公认为:鲁国既然未立新君,鲁昭公就仍然是鲁国的国君。齐国与他来往就是与鲁国来往。如果出兵侵伐鲁国,就是代鲁君伐逆,可使齐国获胜。齐景公利用安置鲁昭公,大获其利。他因此赢得了诸侯的赞誉和信赖,增重了齐国争霸的砝码。齐景公虽然想按照霸主的规格来处理鲁国的内政,但又慑于晋国(尤其是范氏)的权威,只能安置鲁侯,却不能帮助鲁昭公复辟,这也是准霸主与霸主的差距。

          (六)

          “冬十月戊辰,叔孙婼卒。”

        鲁昭公二十五年,冬季,十月十一日,鲁国大夫叔孙婼死了。

        叔孙婼(叔孙昭子)从阚地(kàn,鲁地,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回国,进见季平子(季孙意如),平子叩(kòu)头,说:“您要我怎么办(指赶走鲁昭公之事)?”昭子说:“人有谁不死?您由于驱逐国君成了名,子子孙孙不忘记,不也很可悲吗?我能把您怎么办?”季平子说:“如果让我能改变态度事奉国君,就是所谓让死人再生、白骨长肉的事情了。”季平子这是想悔改的意思,叔孙昭子就到齐国去跟随鲁昭公,向鲁昭公汇报情况并商量如何回国之事。子家子(子家羁)命令把凡是到鲁昭公宾馆去的人都抓起来,这是害怕随从人员知晓叔孙昭子的谋划。鲁昭公和叔孙昭子在帐幕里说话,叔孙昭子说:“将要安定大众而接纳您。”鲁昭公的亲兵准备杀死昭子,埋伏在路边。左师展报告鲁昭公,鲁昭公让叔孙昭子取道从铸地回国。叔孙昭子的计划是,向鲁昭公请命回国安定众人后再接鲁昭公回去,但只有鲁昭公可以回国,跟随鲁昭公讨伐季孙氏的人不能回国,所以,鲁昭公的随从们要杀死叔孙昭子。这时季平子有了别的想法,估计是不想让鲁昭公回来了,欺骗行为让叔孙昭子很绝望,感到很耻辱。冬季,十月初四(辛酉),叔孙昭子在正寝中斋戒,让祝宗为他求死。十月十一日,(戊辰),死去(祈祷后自杀)。左师展准备带着鲁昭公坐一辆车回国,鲁昭公的亲兵逮捕了他。有的说是骑马回国,如果言之有据的话,应该是最早的骑马记载,此之前都是坐车的。

        叔孙昭子,姬姓,叔孙氏,名婼,一名舍,谥号曰“昭”,史称叔孙昭子。叔孙豹之子,春秋时代鲁国政治家、外交家,“三桓”之一叔孙氏的宗主。

          (七)

          “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鲁昭公二十五年,冬季,十一月十三日,宋元公姬佐死于曲棘。

       十一月,宋元公为让晋国帮助鲁昭公回国,准备到晋国去斡旋。梦见太子栾在宗庙中即位,自己和宋平公穿着朝服辅助他。早晨,召见六卿,宋元公说:“寡人没有才能,不能事奉父辈兄辈(指公元前521年,华、向之乱),成为您几位的忧虑,这是寡人的罪过。如果托诸位的福气,能够保全脑袋而善终,那些用来装载我的骸骨的棺木,请不要超过先君的体制。”宋国大夫仲几回答说:“君王如果由于国家的缘故,自己减损饮宴声色的供奉,下臣们不敢与闻(勤俭持国任由你!)。至于宋国的法度,出生和下葬的礼制,先君早已经有了成文规定了,下臣们用生命来维护它,不敢违背(死后之事有规定!)。下臣失职,法律是不能赦免的。下臣不愿这样地死去,只能不听君王的命令。”宋元公就动身了,十一月十三(己亥),死在曲棘(今河南开封市兰考县东南,商丘市民权县西北),这是由宋国去晋国的大道。

       《春秋公羊传》是这样说的:曲棘是什么地方?是宋国的一座城邑。诸侯死在自己的封地内是不记载地点的,这里为什么记载地点呢?这是因为宋元公在为鲁国发生的事情忧虑。颇有道义的宋元公,此番行为受到了《春秋》的青睐,得到了孔老夫子的肯定。 

          (八)

          “十有二月,齐侯取郓。”

        鲁昭公二十五年,冬季,十二月,齐景公占取了鲁国的郓地。

       鲁国有东西两个“郓”,这里是“西郓”,接近齐国,在今山东菏泽市郓城县东(首见于公元前587年);另有东郓,在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北部东莞镇袁家庄(首见于公元前61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庚辰),齐景公占取郓地,这是要把鲁昭公安置在郓地。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