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二百二十三:视民如子,辛苦同之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牛年(己丑年)。这一年,晋顷公死了、葬了,他本人从“公室”、“公族”争斗中获得了解脱,但晋国也显现出了走向分裂的征兆,一百多年后的三家分晋,从这里已经悄然开始。鲁昭公终于成了“丧家之犬”,无家可归了。原来的“一国两制”也被自己搞砸了,郓地人叛变,一哄而散,无民之城邑,如荒芜沙漠,不可居住,于是鲁昭公就只能寄居在晋国边境城邑乾侯啦!寄人篱下的感觉应该是不好受的,不知道鲁昭公有没有体会到?!与弱小的鲁昭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强大的吴国国君吴王阖闾,他在不断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同时,积极实施自己的宏图大略,开始亳无束缚地对外扩张,而其要消灭的首要目标是楚国,这是吴国北进中原路上最大的障碍。楚国大夫子西在劝谏楚昭王时说:“吴光新得国,而亲其民,视民如子,辛苦同之,将用之也。”意思是,新夺取王位的吴王阖闾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刻意地亲爱他的百姓,把百姓看成像儿子一样,和百姓同甘共苦,这是准备使用他们了。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吴王亲民之目的不纯,视民如子是要其卖命,辛苦同之是要其出力,基本上反映出当了时吴楚乃到天下苍生的命运轨迹,更是为楚国的前途命运而深切地担心。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秋八月,葬晋顷公。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孔子老先生用42字记载今年4件事,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吴国灭亡徐国,这标志着吴国灭亡快步走在灭亡楚国的道路上。

           (一)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鲁昭公三十年,春季,周王朝历法的正月,鲁昭公寄居在乾侯。

        郓地民众溃散了,鲁昭公无民可管了,无所可去了,只好在正月都寄居在晋国的边境城邑乾侯(今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东南),这种情况下,连最基本、最简单的祭祀祖先的活动都没法搞了。

       《春秋》以前不记载“公在郓”或“在乾侯”,这是认为鲁昭公虽然不对,但过错还可掩饰一下,所以不显性记载,好象鲁昭公还在当国君一样。去年郓人溃叛,齐晋卑公,子家(子家羁)忠谋,终不能被用。鲁昭公现在是内外都嫌弃他,过错显露,已经无法掩饰,所以每年都记载一下鲁昭公居住的位置。

            (二)

           “夏六月庚辰,晋侯去疾卒。”

        鲁昭公三十年,夏季,六月二十二日,晋顷公姬弃疾死了。

        晋顷公在位的时期,晋国六卿逐渐壮大,公族之间一方面相互撕杀兼并,羊舌氏、祁氏等公室被消灭;另一方面积极争夺公室权力以自大,晋国公族也向鲁国“三桓”学习,开始“挖国家的墙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从集权逐步走向民主的过程,从垄断走向多样的过程,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过程。

          (三)

          “秋八月,葬晋顷公。”

        鲁昭公三十年,秋季,八月,晋国安葬了晋顷公。

         这才三个月就安葬了鲁顷公,也太快了点吧。估计当时的诸侯国和有识之士也是这样评价晋国的。按当时的礼制,“诸侯五月而葬”,而当时的晋国公族正在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夺公室的权力,所以对公室的代表人物晋顷公没有那么尊敬也是正常的,草草安葬了事。

        晋顷公,姬姓,名弃疾,晋昭公之子,公元前525-公元前512年在位14年。晋国的下一任国君是晋顷公的儿子晋定公姬午。

        郑国的游吉(子大叔)前去吊唁晋顷公并送葬。中军将魏献子(魏舒)让士景伯(士弥牟)质问游吉,说:“晋悼公的丧事,郑国子西(公孙夏)吊唁,子蟜(公孙虿chài)送葬(公元前558年)。现在您只有一个人,是什么缘故?”游吉回答说:“诸侯所以归服晋国国君,这是认为晋国有礼。礼这件事,就是说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抚小国。事奉大国在于恭敬地按时执行命令,爱抚小国在于体恤小国的缺乏。由于敝邑处在大国之间,供应它所需的贡品,还要参与战备以防意外,难道能忘了恭敬地执行吊丧送葬的礼节?先王的制度:诸侯的丧事,士吊唁,大夫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军事行动才派遣卿。晋国的丧事,当敝邑闲暇无事,先君曾经亲自来送葬。如果不得闲暇,即使是士、大夫有时也难于派遣。大国的恩惠,也会是嘉许敝邑对大国的常礼有所增加,而不责备它的缺乏,明白敝邑的忠诚,只是要求礼仪具备,就可以认为合于礼了。周灵王的丧事,我们先君郑简公在楚国,我们先大夫印段(子石)前去送葬,他还是敝邑的少卿(即下卿,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天子的官吏并没有责备我们,这是由于体恤敝邑的缺乏。现在大夫说:‘你们为什么不按照过去的礼节办?’过去的礼节有隆重有减省,不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根据隆重,那么寡君年纪小,因此不能前来。根据减省,那么吉在这里了。请大夫考虑一下!”晋国人不能再质问了。晋国无礼在先,大叔聪敏随后,应对自如,有礼有节。

          (四)

          “冬十有二月,吴灭徐,徐子章羽奔楚。”

        鲁昭公三十年,冬季,十二月,吴国灭亡了徐国,徐国国君章羽逃亡到楚国去了。

        吴王阖庐让徐国人逮捕掩馀,让钟吾人逮捕烛庸(二公子于公元前515年分别奔徐、钟吾),两个公子逃亡到楚国。楚昭王大封土地给他们,并确定他们迁居的地方,派监马尹大心迎接吴国公子,让他们住在养地(今安徽省阜阳市界首市境),派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戌在那里筑城,把城父(即夷,今安徽省毫州市谯城区城父镇)和胡地(即原归姓胡国,今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西北)的土田给他们,准备用他们危害吴国。子西(楚昭王庶长兄宜申)劝谏楚昭王说:“吴光(吴王阖庐)新近得到国家,亲爱他的百姓,把百姓看成像儿子一样,和百姓同甘共苦,这是准备使用他们了。如果和吴国边境上的人结好,让他们温柔亲服,还恐怕吴军的到来。现在我们又让他们的仇人强大,以加重他们的愤怒,恐怕不可以吧!吴国是周朝的后代,而被抛弃在海边,不能和姬姓各国相往来,现在才开始壮大,可以和中原各国相比,吴光又很有文思,准备使自己和先王一样。不知道上天将要使他暴虐,让他灭亡吴国而使异姓之国扩大土地呢?还是将最终要保佑吴国呢?恐怕它的结果不久可以知道。我们何不姑且安定我们的鬼神,宁静我们的百姓,以等待他的结果,哪里用得着自己辛劳呢?”楚昭王不听子西的谏言(楚昭王此时最多11岁)。

        吴王阖庐发怒。冬季,十二月,吴王逮捕了钟吾子。于是就进攻徐国,堵住山上的水再灌入徐国。二十三(己卯),灭亡徐国。徐国国君章羽剪断头发(断发自刑,示惧。),带着他夫人迎接吴王。吴王加以慰问后送走了他,让他的近臣跟着,于是徐国国君就逃亡到楚国。楚国的沈尹戌领兵救徐国,没有赶上。于是就在夷地筑城,让徐国国君住在那里。

        吴王问伍员(伍子胥)说:“当初你说进攻楚国(公元前522年),我知道能够成功,但恐怕他们派我前去,又不愿意别人占了我的功劳。现在我将要自己占有这份功劳了。进攻楚国怎么样?”伍员回答说:“楚国执政的人多而不和,没有人敢承担责任。如果组织三支部队对楚国来个突然袭击而又迅速撤退,一支部队到那里,他们必然会全军应战。他们出来,我们就退回来;他们回去,我们就出动,楚军必定在路上疲于奔命。屡次突袭快撤使他们疲劳,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失误。他们疲乏以后再派三军继续进攻,必定大胜他们。”阖庐听从了他的意见,楚国从此就开始困顿疲乏了。这是上世纪毛泽东同志的“敌进我退,敌疲我扰”的战略战术思想源缘吧。

        徐国,是西周、春秋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嬴姓。夏代至周代,分布在今山东郯城一带。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的区域最早在鲁南苏北以山东郯城为中心的区域,后迁移到徐州、泗县、泗洪。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今年被吴国所所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