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春秋】之二百四十二:最后的挣扎,鲁定公功败垂成的遗憾人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鲁昭公客死他乡(晋国边城乾侯)。鲁人(主要是以季平子为首的“三桓”家族)共立鲁昭公的弟弟姬宋为君,这就是鲁定公。15年后,公元前495年,鲁定公死于“高寝”,鲁国春秋时期的倒数第二位国君也就此盖棺定论。

       鲁定公被季平子指定为国君继承人时,着急地撇下他亲哥哥鲁昭公在途的灵柩,赶回国都曲阜找仇家季平子扶他上位。鲁定公即位前后,因为将内心窃喜表现在言行中,受到当时和后世的非议,认为他的德行不足以配君位。但无论德行如何,君位似乎只与实力有关,而与德行无关,有实力的季孙氏看上的就是他的温顺好指挥和功利好控制,这注定了他傀儡一样的国君生涯,其实他也就是“穿着国君服、顶着国君名”的季孙氏的小玩意儿。鲁定公毕竟是人,还是有点羞耻心吧,另外,坐上国君位置之后,权力的甜头也给鲁定公打了一针强心剂,于是经过五年的沉淀后,一旦有机会,鲁照公便和自己的前辈一样,为了“公室”(也是自己)的利益,与“三桓”代表的“公族”展开了殊死的权力争斗,这可能是鲁国“公室”面对“三桓”在春秋时期的最后挣扎吧。

       鲁定公为了“公室”权力的最后挣扎,可以分为“待机、借力、亲为”三个阶段。可以说鲁定公时期是鲁国消除“三桓”势力恢复大一统的最佳时机,但限于鲁定公的仁德和智慧,最后功败垂成,造成了他的遗憾人生。

       一是待机。鲁定公初立,晋国大夫赵简子问晋国太史史墨:“季氏亡乎?”这是在问,季平子选择了鲁定公,鲁定公会不会对付季孙氏为代表的“三桓”?如果双方斗争,结果会如何?史墨对答说:“不亡。季友(季孙氏的始祖,鲁桓公的小儿子)有大功於鲁,受鄪(bì,中国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阝’为费。”后被鲁国吞并,成为鲁国大夫季孙氏,即季友的封邑)为上卿,至于季文子、季武子,世增其业。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适(嫡子)立庶,鲁君於是失国政。政在季氏,於今四君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这一大段话,意思就是季孙氏经营多代,树大根深,实力雄厚,更有另外“两桓”(孟孙氏和叔孙氏)呼应支持,鲁国公室已经“失民失军”四代,鲁定公想要恢复“公室”的权威和实权,几无胜算,因此,鲁定公只能等待时机,自己先辈们的教训已经够深刻了,不能再盲目行动。这一等待就是五年。

        二是借力。鲁定公五年,自鲁昭公逃亡齐国开始就摄行君位的季平子终于没有跑赢时间,死了。鲁定公终于等来了第一个时机,僭(jiàn)越的家臣对“三桓”的破坏。季平子目无“上级”(鲁昭公)的僭越行为可谓是影响深远,他刚一死,他的家臣阳虎也开始照样学样,反叛作乱,不能不说是拜他所赐,正所谓“前有车,后有辙”。“三桓”虽然联合起来夺取了鲁国国君的权力,但“三桓”也各有他们自己的助手和干部,当时称为“家臣”,这些家臣的力量,也日形膨胀,其中实力最的一位是季桓子(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他代表一种反对割据的力量,囚禁季桓子并逼迫其交出了政权,制服了季孙氏,也压制了其他“两桓”。阳虎也出任鲁国的宰相,执掌鲁国政治三年之久。在阳虎计划尽杀“三桓”,用他喜欢的“三桓”庶子代替现在的嫡子的过程中,鲁定公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尽着让这帮子家臣折腾“三桓”,借此削弱“公族”,相应的“公室”的权力就会得到恢复。尽管阳虎等人的行动失败了,但客观上确实削弱了“三桓”家族,只是没有达到鲁定公要想的效果。这一过程又是五年。

        三是亲为。鲁定公十年,鲁定公决定亲自操作,彻底扭转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控制的局面,改变自己作为傀儡的命运,而他依靠的力量就是《春秋》的作者孔子。他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便召见孔子,与孔子分析鲁国的内忧外患。孔子建议他外联齐国,内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于是,便有了齐鲁夹谷之会,孔子辅佐鲁定公,以礼历阶,诛齐淫乐,从齐国手中讨回了鲁定公汶阳之地。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了大司寇(公共安全专家部长),负责国内治安。孔子终于获得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讲求孝道,稳定家庭,安定社会,使鲁国社会和谐,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起来。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命令子路毁“三桓”之城邑(即“堕三都”),收其甲兵。当叔孙家的郈城和季孙家的费城都被拆除,最后要拆除仲孙家的郕城时,清醒过来的仲孙家的态度忽然改变。不但仲孙家的态度改变,就连都城已拆除了的其他“两桓”也忽然警觉到不对劲。孔丘建议的拆除都城,固然可以阻止家巨利用其发动变乱,但也毁灭了保护“三桓”自己对抗国君的力量。孔丘当然不肯中止,他请国君鲁定公亲自率领军队前去讨伐仲孙氏的郕邑,结果大败而归,只好眼睁睁看着其他“两桓”把已拆掉了的都城重建起来。这是孔丘企图恢复传统秩序所受的最大挫折。“堕三都”计划就此半途而废,孔子和“三桓”成为了敌人,不得不中断鲁国仕途和救国理想,与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当然,鲁定公恢复“公室”威信和权力的努力也是功败垂成,留下了终生的遗憾。这一阶段还是五年。

        客观地讲,尽管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占据优势,但鲁定公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他仁德和智慧兼备,能把握好时势,并不是没有胜算,当时的情况也显示出这一点,但很可惜,十五年的国君生涯,五年待机,五年借力,五人亲为,终是功亏一篑。鲁定公去世,儿子姬蒋即位,即鲁哀公,这是春秋时期鲁国最后一位国君,再也没有企图与“三桓”相抗衡。

读点春秋,知点礼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