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五十三:脱簪待罪,谁说女子不如男?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周宣王在位46年,继位初期,在召(shào)公和周公的辅佐下,勤于政事,锐意改革,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击退四方少数民族的进犯,声威重振,诸侯来朝,衰败的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势头。

        可惜好景不长,周宣王中后期,他渐渐地开始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不关心百姓疾苦,不忧虑江山社稷,终日沉缅于酒色,荒疏朝政,引起了朝野的议论和不安。这些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中,就包括宣王的正妻姜后。

        姜后是齐侯之女,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贤良淑德,遵循礼制,以教化行事,受大臣尊敬。她看到宣王盘桓后宫,贪恋女色,精神萎靡,不思进取,心里非常着急,想尽办法,以为妻之道,劝谏宣王勤政。

        一天上午,日上三竿,周宣王依然在拥香懒卧,不临朝听政,姜后便做出最终决定,即舍身劝谏。她脱下金发簪(zān)和玉耳环,跪在后宫永巷里,听侯君王处置,希望以此能够让宣王幡然醒悟,重振雄风。

        脱簪待罪,是古代后妃犯下重大过错时请罪之礼。一般是脱去华贵衣物换上素服,摘去簪珥(ěr)珠饰,披散头发,下跪待罪,甚至赤足,以求宽恕。古代女子的双足不能随意裸露,赤足是一种侮辱性惩罚,相当于“负荆请罪”。

        周宣王“懒政”,朝野无耐,姜后只能如此劝谏。她请负责君王和后妃饮食起居的傅母传言给宣王说:“我无德才,以致娇妾淫乱,君王荒疏朝政、沉迷女色、漠视道德,这是我的过失呀!国家失治,必兴祸乱,追查祸乱的兴起,应当从婢子(姜后自称)开始,请君王处治婢子之罪吧!”

        睡意朦胧的周宣王听到“脱簪待罪”之事及姜后的话后,猛然醒悟,急忙说:“寡人没有道德,实在是自己的过错,不是王后的罪过呀!”他赶紧起身前往永巷,看到跪地等待发落的姜后已经脱去了王后衣寇、自罚为平民,内心深受震憾,赶紧把姜后接回后宫。

        据说,从此以后,周宣王一改往日作风,对政事勤勉用心,每天按时上朝,很晚才退朝休息,在修身上更是谨小慎微,不失天子威仪。在姜后的内助和群臣的辅佐下,中年的宣王以振兴周室为己任,最终成就了“中兴”之王。

        因为“脱簪待罪”的故事,姜后的贤德被载入史册,后人曾有咏史诗:“周道中兴威赫然,万邦齐驾一人天。闺闱待罪脱簪夜,姜后贤名万古传”。事实上,据历史记载,中晚年的周宣王,在远见卓实和胸怀胆识方面,真的不如一介女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