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七十二:秦时宫殿咸阳里,秦人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咸阳?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继位的第12年,秦人将都城从栎阳(今天陕西阎良区武屯镇)迁到了咸阳(今天陕西西咸新区)。从此,咸阳作为秦人的都城长达144年,直到公元前207年,秦王朝的“末王”赢子婴被杀,秦朝灭亡为止。

        象当年英明神武秦献公放弃老爹秦灵公选定的都城泾阳一样,如今的秦孝公同样放弃了自己老爹秦献公选定的都城栎阳,依然绝然地迁都咸阳。秦献公选择栎阳,是因为栎阳更靠近魏国,便于指挥、协调、保障秦魏“河西之地”争夺战,证明栎阳具备定都的各种有利条件,但秦孝公为什么要继续迁都呢?而且迁都的方向恰好与秦人一贯东进的方向相反,将都城回迁到栎阳以西的咸阳呢?

        秦人有个“长安梦”,只是栎阳不正宗。从公元前900年的秦人先祖非子开始,偏安西垂一隅的秦人,就对周王朝的都城宗周丰镐(长安核心地区)怀有无限的向往。经过近600年的东进历程,秦人终于站在了昔日梦想之地的大门口,栎阳。但“大门口”毕竟不是庭院宫室,栎阳虽然属于长安地区,但它毕竟在长安的东北郊,不是秦人梦想建立庭院宫室的地方。秦人决不会满足于在“大门口”呆着,而是要“登堂入室”的。

        秦人选择咸阳,不是秦孝公的一人之举,一时之兴,而是整个“秦国人民”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秦人几百年来坚定执着地将都城一路向东迁向长安,因为长安的地理,更因为长安的人文。

 

       咸阳地理,有利秦人。渭水滋润下的关中平原是当时天下肥嫩可口的“白菜”,而咸阳则是“白菜心”。咸阳土地肥沃,农业开发较早,比栎阳一带盐碱地更利于发展农业。咸阳当时是一个重要的渡口,水路交通要冲,陆路交通网也更加密集,是东来西往、南来北去的必经之地。咸阳南临渭水,东依泾水,周边秦岭、嵯峨、九嵕(zōng)山逶迤(wēiyǐ)起伏,南北环抱,进可攻,退可守。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统一全国的战争。

        咸阳人文,吸引秦人。咸阳是周王朝都城丰镐的近畿之地,南距宗周丰镐只有十公里之遥,几乎连在一起。秦人选择咸阳建都,绝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尽管此时东周王朝已经无暇顾及宗周丰镐这块“龙兴之地”,但对周王朝的诸侯国秦国来说,周都丰镐的精神和文化,永远是他们的精神高地。能拥有长安这片风水宝地,便具备有了与周王朝一样拥有天下的人文。要想取周而代之,必据周兴之地而有之,这是秦人几百年来追求。

       咸阳在秦人乃到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在这里,秦人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宏伟大业。迁都咸阳,这是秦人最后一次迁都,秦人“取周而代之”的凤愿,终于在秦国第30代国君秦孝公时期完成了“人文”取代这关键的一步。 

       秦人在建都长安地区时,处理得很巧妙,没有直接触碰尚在苟延残喘的周王朝(此时为东周王朝)的敏感神经:宗周丰镐,而是选择了其北边一步之遥的咸阳。秦人定都咸阳,实际上就是定都长安。秦人在夺取周王朝天下之前,就夺取了周王朝的精神高地。秦人终于小心翼翼地实现了在自己心仪之地定都的愿望,然后大刀阔斧的开始了横扫天下的大业。

        秦人成就了长安,让长安再一次从时空的帷幕后走向历史的前台,长安进入新一轮辉煌时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