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一拾八:读书《左传》癖,征战杜武库,透过长安人杜预看魏晋风云变幻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即今天长安杜陵人。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西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著作家,被后世推崇为一代儒将。他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孔子)和武庙(姜太公)之人,这可以说是正直的“文武双全”!

长安人杜预的家世就是一部魏晋风云录。杜预出身在曹魏政权的高级官僚家庭。祖父杜畿(jī)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担任河东太守16年,因为与曹操很不感冒的荀彧(yù)、耿纪关系密切,所以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很不受信任。

公元220年,既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其与正室卞夫人所生的嫡长子曹丕即魏王位,任东汉丞相。同年,十二月,汉献帝被逼“禅让”帝位给曹丕,即曹魏开国皇帝魏文帝,定都洛阳。曹丕奉父亲曹操为魏武帝,奉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封地在山阳邑(今天山东西菏泽巨野县)。

思想顾虑和礼制禁锢比父亲少很多的曹丕,终于撕掉了汉献帝这个曹魏政治的“遮羞布”,历史进入了真正的“三国时期”。而杜预的祖父杜畿,也迎来了全新的人生,获封关内侯,入朝任尚书,并以尚书之职代理司隶校尉,后进封为亭侯。

杜畿的厉害,直追司马懿。两人同为荀彧荐举给曹操。公元221年,即魏文帝黄初二年,司马懿为尚书右仆射;第二年,黄初三年,十月,曹丕征吴,杜畿升任尚书仆射,留守洛阳,这是信任,把老巢托付给了他。第三年,黄初四年,九月,曹丕再次去许昌时,让杜畿留守,并且让他制造龙船,这是私活,还是信任。尚书仆射,是百官师长,做这种事本身就是不应该,结果杜畿在孟津试船时遇难,曹丕非常悲伤,追赠他为太仆,谥号戴侯。

杜预的父亲杜恕,在魏文帝曹丕统治时期长期居家不仕,直到曹魏第二任皇帝、魏明帝曹叡(ruì,曹丕长子)即位才担任散骑常侍等职,他为人忠义、正直,与朝廷中的权臣关系不合。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杜恕因弹劾大将军曹真的弟弟曹璠(fán),被外派任职,随后称病在宜阳的“一泉坞”隐居。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风骨的人!

曹叡去世后,养子曹芳即位,是曹魏第三任皇帝,选司马懿和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以便互相制约。此时,许多人为杜恕上书,而且司马懿与杜恕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得以担任河东太守。但因有弹劾之过节,曹璠之侄曹爽却并不打算放过杜恕,便利用杜恕与上司的矛盾陷害他,欲治其为死罪,为叔父曹璠解恨。

公元249年,汉嘉平元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曹叡墓)扫祭之机,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此事件废黜了曹爽,杜恕也因此减死发配,于公元253年,嘉平四年死于章武郡(今河北大城、文安、青县、沧县一带)。

曹叡当初安排司马懿、曹爽共同辅佐曹芳,是有目的的,他已经看出了司马懿的不臣之心。现在,曹爽被废,司马懿一家独大,不听司马家话的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也就当到头了。公元254年,汉嘉平六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年仅48岁的司马师在讨伐叛乱途中病死,他的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专揽国政。曹髦作为曹丕庶长孙,是曹魏的第四任皇帝。曹髦对司马氏兄弟(主要是司马师和司马昭)的专横跋扈十分不满,于公元260年,甘露五年,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并亲自讨伐司马昭。

在司马家势力如日中天之际,曹髦与不合适的人商量如此机密之大事,可以说是自取灭亡。结果事情“必然”泄露,曹髦被贾充指使成济弑杀,年仅20岁。至此,“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成语诞生,司马家篡魏,条件基本成熟,只是时机问题。这种大的历史背景,为杜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享乐的纨绔子弟。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当时的人曾给他起个“杜武库”的绰号,称赞他博学多通,就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他特别喜欢读《左传》,自称有《左传》癖。杜预也因父亲长期与朝中皇亲国戚和权贵有矛盾而得不到任用。

 

司马昭掌权以后,杜预被擢升为尚书郎,并承袭了祖爵“丰乐亭侯”。司马昭还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他为妻。几年后,杜预又升至相府参军,参与筹议重大军务。由此可见,司马昭对杜预的钟爱、提携与依重。公元263年,司马昭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杜预以镇西长史的身份随钟会出征灭蜀,立下汗马功劳,助司马昭因功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拥有了曹操篡汉前的王者身份。

公元265年,司马炎学着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的样子,逼迫魏帝曹奂禅位于自己,是为晋武帝,晋朝建立。之后,他追尊父亲司马昭为晋文帝,庙号太祖;叔父师马师为晋景帝,庙号世宗;爷爷司马懿为晋宣帝,庙号高祖。晋朝虽然建立,但三国尚未归晋,江东的吴国仍在。三国中的最后一国“吴国”归晋的历史重任,落在了杜预身上。

西晋建立后,杜预被任命为河南尹,治理京都洛阳及附近地区,相当于长安的三辅地区。公元270年,晋武帝泰始六年,杜预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掌管国家财政。他采取了五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措施:“广垦田以发展农业,设常平仓以备灾荒、定谷价以稳定市场,指课调以增加政府收入,整边关以加强国防”,使西晋实力大增。

公元278年,晋武帝咸宁四年,西晋名将羊祜(hù)病逝,临终前举荐杜预出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完成他一统天下的未竟事业。杜预是坚定的“主统派”:一方面整军备战,一方面上表请求伐吴。他分析了东吴的内政和军备,批驳一些大臣认为的伐吴胜负难料、暂时按兵不动的观点,这让犹豫中的晋武帝司马炎信心备增,下定决心出兵伐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杜预统帅20多万水陆大军,兵分六路出征江东。次年正月,杜预亲率荆州大军直取江陵,一路连战皆胜,并生擒东吴都督孙歆,阵斩东吴大将伍延。长江以南许多州郡皆望风归降。其他各路大军也所向披靡,东吴政权摇摇欲坠。

为了尽快灭掉东吴,杜预召集各路将领在江陵开会,统一部署下一步的军事行动。会上,有人提出目前正是梅雨季节,道路泥泞,大军行动困难,不如等到秋末冬初雨少时节再大举出击。杜预据理反驳说:“当前我军兵威大振,正应该乘胜前进,这就好象破竹一样,劈开数节之后,其余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成语“势如破竹”的由来。 

在杜预的统一部署和督促下,各路大军加快了攻击速度,很快兵围东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吴主孙皓见大势已去,只好开城投降,吴国灭亡。杜预因功被封为当阳县侯。当时的封侯,大致分为三类:县侯、乡侯、亭侯,当阳县侯,在当世算是最高级别的侯了。

杜预作为一代儒将,史称他“身不跨马,射不穿札,而用兵制胜,诸将莫及”。作为政治家,他政绩卓著,主持制定了西晋国家法――《泰始律》;作为天文学家,他主持制定了“二元乾度历”,修正了历法误差;作为机械制造家,他亲自设计并建造了富平津大型浮桥,在今天河南孟津,还制造出用水力推动的连机碓(duì)和水转边磨。作为工艺家,他设计制造了一套造型精美、工艺先进的仿周青铜礼器。

特别是作为史学家和经学家,杜预专心研读《左传》,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一次,晋武帝问他有什么嗜好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左传》癖。”经过数年钻研,他撰写了《春秋左传集解》30卷。此书考释严密,注解准确,其中不乏独立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是现存最早、也是最好的《左传》注解本,后来被收入《十三经注疏》。

公284年,元晋武帝太康五年,杜预被擢升为司隶校尉,但在赴任途中不幸病逝,终年63岁。晋武帝司马炎非常痛惜,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杜预逝世之后,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效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名臣子产,丧事从俭,薄葬在洛阳效外的首阳山南。今天,我们透过长安人杜预的人生,可以完整地看到魏晋风云的变幻。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