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二百五拾二: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唐朝顶级“风水大师”李淳风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中国天文历法在唐代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岐州雍人,即今天陕西凤翔、岐山一带人,李淳风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淳风精通天文、历算,不仅撰写成了《麟德历》,而且修成《晋书》《五代史》《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五行志。他还是主管唐朝天象事务的太史局长官,即太史令;在民间,他则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顶级“风水大师”。

俗语讲:“人快不如工具快”,意思是人要善于发挥智慧才能,通过制造工具来统治和征服客观世界。李淳风掌管太史局后,首要任务是改造古代天文观测工具——混仪(也叫浑天仪),先把科学仪器设备搞先进。由于他精通天文、历法,因此,很快发现了国家级天象观测工具“混仪”存在的观察疏漏。

混仪这种仪器,是古代用来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装备。早在战国时期,混仪就已经出现,结构非常复杂,由一环套一环的同心圆构成,圆环分别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经圈、黄道圈和白道圈。这些名词,对普通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比较难,需要额外补充一点天文学知识。

太史令李淳风在使用混仪的过程中,发现该仪器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当定于中,全无南北之异,造成天文观测上的失误。于是,他向唐太宗李世民建议道:“如今我们使用的混仪,乃北魏时期的旧仪器,存在许多疏漏之处,应该进行改革,制造以黄道观测日月五星运行的新仪器。”

李淳风的建议,其实就是提请开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相当于今天每秒十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研发项目。唐太宗贞观年间,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给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科技项目,是大唐发展的需要,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

李淳风得到恩准,立即投入精心研制,到了贞观七年,这一精巧的“大唐版” 混仪终于问世。整个仪器用黄铜打造而成,分为里外三重,底下有十字状的其准来提高仪器的精准度,用象鰲(áo)足一样的分支来展示四维。最外层的叫六合仪,有天经双规、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

“大唐版” 混仪的第二层叫做三辰仪,球体的直径有八尺,上面有璇玑(北极星)轨、黄道规、月游规等转于六合之内。第三层名叫四游仪,玄枢为轴,以联结玉衡,玉衡在玄枢之间南北游动,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guǐ)度。

 

李淳风研制的混仪,创新点是:将传统混仪由“两层”改为“三层”,在外重六合仪与内重四游仪之间,嵌入了新的一重——三辰仪。新作的混仪,比之前所用的混仪精准许多,其设计之巧,做工之妙,令当时人们大为惊叹。相当于某天的新闻联播报道说:“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计算机每秒计算次数突破了十亿次”一样,让不懂计算机的“吃瓜群众”也内心一阵自豪。

作为太史令,李淳风组织校对完成新的历法《麟德历》,但新历法需要用一次日食来验证,这也是古代天文学家通用的作法,因为日食计算涉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矛盾的是,李淳风发现,以自己所处的地面位置观察,当太阳和月亮运行到相同位置上时,就会出现日食。在古代,这被认为是“不吉之兆”。

虽然日食现象被当时的文化认为是“不吉之兆”,但对天文学家来说,是天赐的检验历法准确性的良机。谁知此时,唐太宗李世民也出来凑热闹,把这一日定为发兵出征日。李淳风听到后,赶紧上奏:“据臣夜观天象,天狗吞日即将出现,如果此时出兵,臣恐不吉。”

 

唐太宗李世民以自己的“俗眼”看向殿外的大好天空,瞧不出一丝有日食的征兆,对李淳风的观测很是怀疑,便道:“如果到时候太阳没有被蚀掉,你将如何自处?”李淳风也看出李世民对他的不满,从容地答道:“如果没有出现,那么微臣就以死谢罪。”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李淳风的态度如此坚决,就依他所言,暂缓出兵。到了李淳风预言的日食之期,李世民早早地在庭院里等待日食的出现。他等了好久,都没有出现日食,便对李淳风说:“我放你回家与妻子儿女们告别,见上最后一面。”这是要杀人的节奏啊!

李淳风不慌不忙的答道:“陛下,时辰还早了一刻。”他指着日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影子指示时辰的仪器)上的某一刻度说:“当影子到了这里的时候,太阳就会被蚀。”虽然号称“天子”的唐太宗李世民看不见真相,但懂得天文历算的李淳风却洞若观火。果然,一刻之后,日食出现,与李淳风预言不差分毫。

有了科学测量仪器,李淳风的科研成果便层出不穷:他的《麟德历》为中国天文学历史采用“定朔”这一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此推算历法有了基准。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李淳风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编定和注释著名的“十部算经”。“十部算经”又称“算经十书”,是指《周髀(bì)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术》这十部数学著作。这十部算经后被用作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数学教材。英国·李约瑟博士的评价:“他大概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李淳风对气象学的贡献,还表现在他对风的观测和研究方面。古代,人们对风的认识,由风的4个方位发展到了8个方位,因之有“八风”之名。李淳风在观测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风向明确定为24个。他还根据树木受风影响而带来的变化和损坏程度,创制了八级风力标准,即:“动叶,鸣条,摇枝,堕叶,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飞砂石,拔大树和根。”

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过了一千多年后,英国人蒲福于公元1805年才把风力定为12级共13个等别。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公元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从“无”到“有”是创新,而从“简”到“精”只是积累。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李淳风“溘逝”,即突然死去,享年68岁。关于李淳风,后世有太多的传说,这一方面缘自人们对天文历法的不甚了了,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孜孜追求。神秘之事,总是吸引人关注,李淳风亦然。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