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万年】之三百三拾一:景云报时,声扬十里,解密西安钟楼的文化底蕴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从明朝,或许更早的朝代开始直到近代,老西安报时,不仅用钟,而且用鼓,钟鼓并用,两者各有功能,因此,就产生了放置和保护报时设备“钟”和“鼓”的地方,即钟楼和鼓楼。这种状况,不只西安独有,全国皆如此,只是西安的钟楼和鼓楼保存更完好,规模更宏大,更有文化韵味罢了。

世上先有钟,然后才有钟楼,大概如此吧,因此,在说西安钟楼前,先说说钟楼里边的那座钟吧,因为它比钟楼更古老,更有文化。原置于西安钟楼中的报时钟,称为“景云”,铸成于公元711年,即唐睿宗景云二年,钟高2米,直径达1.5米,重达万斤,约6000公斤,6吨重!钟身鹤飞龙翔,钟鸣声悠扬十里。

一座西安城,一座景云钟,大家日常共用共享它定时报告的悠悠岁月,直到今天,每天西安报话大楼上洪亮的报时钟声,就是这口钟的录音。景云钟的真品,现在没有挂在钟楼上,而是保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您如果有机会造访,一定要亲眼目睹一下这座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的“名钟”。

仔细想想,真得感谢那些冷兵器时代军阀们的“不杀之恩”,即没有因为争夺权力和利益的迫切需要,而把此钟熔化后制作成兵器,投入到激烈的战火之中,从而使我们今天可以看到来自唐朝的信物,感受大唐的神韵,述说钟楼的历史。

自从有了景云钟,便就有了钟楼。钟楼作为全城的报时场所,一要修得高大宏伟,以免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遮挡,在当时最高只有两、三层楼的城市建筑中,高高的基座上再修三层的钟楼,已经算是够高大了;二要选择一个居中的位置,使声音到达各个方向的距离相等,以便全城人都能听到。

在进入明朝之前,该钟是置于今天广济街口的古钟楼内的。因为这里在晚唐、五代十国、辽、金、宋、元将近700年时间里,是处在长安城东西中轴线朱雀大街上的,而且也是长安城南北的中点。从这里发出的钟声,到达四面八方的距离基本相等,能够达到最佳的报时效果。

进入明朝后,明太祖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等人重建西安城,工程从公元1374年动工到公元1378年峻工,历时四年。明朝新修的西安城,将城市中轴线东移了大约1公里,即从今天的朱雀大街-广济街一线,东移到南大街-长安路一线,使原来的钟楼偏离了城市中心位置。

但明朝早期,并没有迁移钟楼的打算。有资料记载,至少在公元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时,还是在原址上重建了钟楼。后来,可能是城市中心东移后,偏于西城的钟声对东城的人来说过于遥远,为了保证“报时”效果,钟楼东迁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最后,西安钟楼从广济街口向东迁移到今天的位置,即西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

关于钟楼为什么向东迁移,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关中大地震,道士高承之断言,这是因为有万年鰲(áo)鱼在地下作怪,而鰲鱼的穴口就在东、西、南、北大街的交汇处。于是,西安知府决定将钟楼迁到现址,以镇住妖孽作祟(suì)的穴口,从此西安太平,万民乐业。

直到今天,老西安人还说,月朗星稀的夜晚,在钟楼前还可以听到地下鰲鱼击水的浪声。实际上,钟楼东迁是与西安城市发展的东移直接相关的,可能因为听不见报时钟声,官家误了很多要事;抑或民间嫌东城钟声太小、西城钟声太吵的原因吧,公元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在陕西巡抚龚俄贤的主持下,终于下定决心,对公元1384年建设的有200年历史的钟楼来了个整体搬迁。

据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拆迁装建工作,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实在是我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钟楼的整体搬迁,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试想,如果是今天钢筋水泥的建筑,只能捣碎重来,根本没有在楼市林立中搬迁1公里的可能。钟楼整体为木质结构,楼的建筑为重檐三滴水。楼分两层,下层为一重屋檐,上层有两重层檐。四角攒顶覆盖碧色琉璃瓦,各层有斗拱凿景彩绘。

 

钟楼的两层楼四周均有立柱回廊,是登高望远,饱览西安壮丽市容的绝佳之地。钟楼金顶原来是铜皮包裹,木质内心。解放后,换成了用真金锤成的金箔薄顶。钟楼的门扇窗雕精美繁复,表现着明清时期盛行的装饰艺术。仔细欣赏门扇上一幅幅浮雕,它们会告诉您古代许多饶有趣味的典故轶闻。现罗列如下,有机会可持本文一一对照欣赏。

第一层北门,自西向东依次为:虬髯(qiú rán)客、木兰从军、文姬归汉、吹箫引凤、红叶题诗、班昭读书、博浪沙椎秦、唱筹量沙。

第一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长生殿盟誓、连环计、黠(xiá)鼠夜扰、挂角读书、卞庄刺虎、嫦娥奔月、东坡题壁、李白邀月。

第一层南门,自东向西依次为:文王访贤、伯牙鼓琴、画龙点睛、斩蛇起兵、伯乐相马、柳毅传书、舜耕历山、把桥授书。

第一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龙友颂鸡、黄耳传书、孙期放豚(tún)、陶侃运砖。

第二层南门,自东向西共八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画面,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第二层北门,自西向东共八幅“仙醉酒”的画面;

第二层东门,自北向南依次为:单刀赴会、击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择邻、子路负米、画荻(dí)教子、温娇绝裙、闻鸡起舞。

第二层西门,自南向北依次为:写经换鹅、茂叔爱莲、灞桥折柳、踏雪寻梅、陶潜爱菊、寻隐不遇、孤山放鹤。

每一个故事,都是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和鲜活的人物故事。可以说,游西安钟楼,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修养,还真有点看不明白。在登西安钟前,敬请恶补一下传统文化,然后图文对照,情景交触,自然有不凡的体验。

以钟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分别与明城墙东、西、南、北四门相接,而且明西安城只开此四门,因此,钟楼成了整坐城的交通枢纽,可能比今天的行人与车辆川流不息还要拥挤繁华。

西安钟楼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许多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它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它与鼓楼晨暮相伴,与西安四门遥相呼应,见证并记述着西安古城的悠久历史。钟楼是古老的,它或许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包括搬迁前的木结构);但它亦是年轻的,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样子。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