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二:葛覃,承载着古代女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诗》之第二首名叫《葛覃》。这首被人们传诵了年3000年的诗,诗名和诗文中所写的葛覃(tán),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通俗地讲,葛覃就是今天所说的葛藤(téng),读音很接近吧!有人甚至怀疑是后世人口口相传,将“覃”逐渐演变成了“藤”,但无论如何,两者都表示葛这种植物到处蔓延生长的生命力,是葛生机勃勃的状态。

“葛”,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葛的全身都是宝:首先,葛的茎干可编篮做绳,它的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二是,葛的藤蔓可以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相当于现代的凉鞋(成语“葛屦履霜“,即冬天穿夏季的鞋子,比喻非常俭啬);三是,葛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著名的有葛面、葛根粉等。

那么,葛覃和古代女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有什么关系呢?这得从女性的社会分工说起。与今天可以从事几乎所有职业的现代女性不同,古代女性所能从事的社会职业非常有限,只有纺织、饮食等极少数家庭职业,而以葛覃为原料的中国传统纺织业,从上古时代(夏商以前)直到明清时期,直到现代(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始终是女性能从事的主要职业,因此,古代女性便把织葛的高超的技艺和相应的社会价值转化为其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与今天官场中以官职大小看成功、商场中以金钱多少看成功其实是一个道理。 

《韩非子·五蠹()》记载,尧伯服装,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这说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周朝之前),织葛业已经很成熟了。1972年,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出土的三块织物残片就是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葛布。女性以织葛方式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也在这时就体现了出来,并走进《诗》中。

葛在中国分布很广,除新疆、西藏外,几乎都有生长,但主要产地有两个,一为吴越,一为岭南。两地所产葛布,因其质地细薄优良,自周以来,历代贡赋,即成为给皇帝进贡的产品,尤以广东之葛为有名,其织葛的女性名“细工”,织成的葛布“弱如蝉翅,重仅数铢”,到明清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也有用丝纬葛经混织者。

清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货语.葛布》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粤(广东)之葛,以增城(今广州增城区)女葛为止(品质最好),然恒不鬻(,卖)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未婚)乃能织,已字(已婚)则不能,故名女儿葛。所谓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也。其葛产竹丝溪、百花林二处者良。采必以女,一女之力,日采只得数两。丝缕以针不以手,细入毫芒,视若无有。卷其一端,可以出入笔管。以银条纱衫之,霏微荡漾,有如蜩蝉之翼。”这一大段,讲的就是织葛之艰辛和细女技艺之高超。

古代中国人,主要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每年进入农历六月,天气也进入最酷暑时节,人们便要换上“葛纱”,即到了“葛衣期”。唐代诗人白居易《夏日作》写道“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止于便吾体,何必被罗纨”,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清《燕京岁时记》中“赐葛”条记载,“内廷王公大臣至端阳时,皆得恩赐葛纱及画扇。”以及“换葛纱”:“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到处暑日止,百官应服万丝帽黄葛纱袍。”到了盛夏入伏时,除了日常便服,百官也需要换上葛纱袍褂了。

有了这些关于葛的植物知识和葛布的文化背景后,再来学《葛覃》这首诗,就容易多了。可以说,这首《葛覃》诗,有点类似于今天赞美织布机器前的纺织女工,是一首关于女性劳动技能的赞歌,是古代的“大国工匠”颁奖词。织葛女在这里体会到了劳动和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施():蔓延。⑵中谷:山谷中。⑶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⑷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⑸集:栖止。⑹喈(jiē)喈:鸟鸣声。⑺莫莫:茂盛貌。⑻刈():斩,割。濩(huò):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⑼絺(chī):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粗的葛纤维织的布。⑽服:穿。斁():厌倦。⑾言:一说第一人称代词,一说作语助词。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一说女师。⑿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⒀薄:语助词,或曰为少。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⒁澣(huàn):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或曰为礼服。⒂害():通,盍,何,疑问词。否:不。⒃归宁:出嫁后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宁,安也,谓问安也。

《葛覃》分为三章,写景,写人,写情,非常精美。首章写景,即葛的生长。其中似乎无人,只见一派清碧如染的葛藤,蔓延在幽静的山沟。然而这幽静的清碧,又立即为一阵喈喈的鸣啭打破,抬眼一看,原来是美丽的黄雀,在灌木丛上啁哳。这无人的境界只是作者营造的一种画境,在那绿葛、黄雀背后,还有一位喜悦的女主人公,在那里顾盼、聆听。

次章写人,即劳动者之美。用写意手法表达织葛女的身影:刚看到她弯腰藤的情景,转眼间又见她在家中葛、进行织作。于是那萋萋满谷的葛藤,又幻化成一匹匹飘拂的葛布;而女主人公,则已在铜镜前披着这絺綌,正喜孜孜试身。那一句服之无斁,透露着辛勤劳作后无限的快慰和自豪。

未章写情,即内心的感受。那位慈祥的师氏,或倾听,或指点,因为她的女弟子,此刻正央求她告知急需的澣(浣)洗衣物的技能,这是织葛最后的工序。害澣?害否?归宁父母”——学业有成的女弟子,带着羞涩和抑制不住的喜悦,终于向师氏透露的内心的秘密:掌握这些劳动技能,不仅自己能够自立自强,而且能够真正让父母安心快乐这样的女子,无论是嫁到夫家还是回返娘家,都是足以令夫家爱怜并带给父母莫大安慰的,女人也就有了自信心。

儒家正统解经者认为,《关雎》体现的是“后妃之德”,而《葛覃》反映的是“后妃之本”。后妃,即女人。要求女性在父母家中时,就要志于“女功”(女性职业技能)这个女性安身立命的根本,特别是在织葛方面有一技之长,则可以让父母安心,也可以作女性的表率,这就是妇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文学中以葛覃为女子待字闺中之典。东汉未年,曹操的“梦中情人”蔡文姬之父蔡邕 yōng),在他的《协和婚赋》中,就有“葛覃恐其......”之句,指待字闺中的女子。这一切,都可理解为正统思想对古代女性的职业和社会定位。事实上,这无所谓好坏,只是历史发展的本来而已。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