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五:《螽斯》,古人用这种东西祝愿子孙繁盛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螽斯》是《诗》的第5首。《诗》在篇目的编排上,前篇是《樛木》,祝贺新婚幸福,此篇继而祈求多生贵子,合理合情,顺理成章。这种合理性,恐怕正是编者(孔子)的苦心所系。体会意象,细品诗语,古代先民颂祝多子多孙的诗旨,显豁而明朗。

(zhōng)斯,即蝗虫,一种直翅目昆虫,常称为蝈蝈。蝗虫的繁殖能力极强,产卵孵化的幼虫极多,每年可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尔子孙”的动物。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也。

 “子孙,是晚年的慰藉,生命的延续,家族的希望。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形成非常早,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在其《天地》篇中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据说,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祝愿子孙繁盛很美好,但以蝗虫(螽斯)这种农作物的害虫作祝词,则显得有点似乎并不太美好。对此,有人认为,正因为蝗虫繁殖能力极强,所以古人只取其一,不言其他,完全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能够妻妾成群,且让这些女人和谐相处、生子多如蝗虫者,只有那些有权有势的统治者,诗歌是借此讽刺这个“害虫”阶层。

无论任何朝代,人始终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社会存在。因此,遑论在生存条件较差、人的存活率较低、寿命较短、劳动力紧缺的时代,人们期盼着多子多福;即使在今天,神州大地上充斥着近14亿人口的时代,人们仍然在新婚床上撒满大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物什,祝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期望能够多子多福。

《螽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要想体会诗意境,须得勉力多诵读。

zhōng  

螽斯羽,shēn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hōng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兮。

宜尔子孙,zhé蛰兮。

注释:(1) 羽:翅膀。(2) (shēn):音同,诜诜兮,同莘莘兮,众多的样子。(3) 宜:多。(4) 振振:兴旺繁盛。(5) 薨薨(hōng):音同,薨薨兮,形容群虫飞舞的声音。(6) 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7)揖揖(yī):也有读成(jí),形容成群会聚。 (8)蛰蛰(zhé):形容众多汇集。(9) 兮:语气词。

《诗》中运用叠词颇为寻常,不只这一首,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诜诜、振振、薨薨、绳绳、揖揖、蛰蛰等六组叠词,凝炼整齐,音韵铿锵,形成了节短韵长的唯美效果,读起来轻松愉快、朗朗上口,仿佛在吟唱一首美丽动人的歌谣。

《螽斯》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一首3000多年前的诗歌,带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古老信息,以如此奇幻的方式,在今人的心中荡开了涟漪,让人觉得千古一瞬、天地永恒,这便是《诗》之魂、《诗》之美!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