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十四:《草虫》,忧心忡忡相思苦?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草虫》是《诗》的第14首。这是一首表达女子思念男子的诗歌。人生最苦是什么?相思!有多少相思叫人难忘,时时牵挂;又有多少相思叫人断肠,时时落泪。相思之情,柔肠百转,摧人心肝,是极难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是这首诗,却能以独特的方式,道出相思之苦的同时,更道出相思之美。

在《诗》的第一部分《周南》中,有一首名叫《卷耳》的诗歌(参见【不学诗,无以言】之三),也是描写女子对男子相思之情的佳作。这两首诗,都是中国怀人诗的发端之作,但比较两首诗,却有一些不同之处。《卷耳》是苦情戏,满脑子是男人(丈夫或情人)在外的惨状,读起来有点沉重;而《草虫》则是悦情戏,总想的是与男人(丈夫或情人)相厮守的欢愉,读起来更加美好!

《草虫》用“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写女子的相思之状貌,但本诗构思很巧妙,它没有循着“忧心忡忡” 这种苦情戏写下去,而是打破了常规,完全撇开离情别绪,改用虚拟幻想法,让日思夜想的男子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亦既见之,亦既觏(gòu)之,我心则降。结果就是:见了,爱了,心里便不再“忡忡”了,一切变得如此幸福美满。

《早虫》把着力点放在写有情人在幻想中相“见”,从而使相思变得不那么“苦”,而“见”的最理想方式是“觏”。《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郑笺(诗经解读的名著)解释说:“既觏是已婚的意思,可见当指男女情事而言,译为偎着是模糊的意思表达,并非直解。“觏”的结果是“降”“悦”“夷”,指女子精神得到安慰,一切愁苦不安皆随“觏”而消失。

古人质直,即使是女人,在表达情欲时也不作掩饰。弗洛伊德曾说,性本能是推动人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莎士比亚将欲望写进剧本里,使其变成了文学;安格尔把欲望画在画布上,让它变成了艺术;而《草虫》,则将“觏”艺术地表达在诗中,自然而隽永。

   

yāo喓草虫,zhōng

未见君子,忧心chōng忡。

亦既见止,亦既gòu止,我心则xiáng

zhì彼南山,言采其jué

未见君子,忧心chuò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yuè

陟彼南山,言采其wēi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1)草虫:一种能叫的蝗虫,蝈蝈儿。(2)喓(yāo)喓:虫鸣声。(3)趯()趯:昆虫跳跃之状。阜()螽(zhōng):即蚱蜢,一种蝗虫。(4)忡(chōng)忡:犹冲冲,形容心绪不安。(5)亦:如,若。既:已经。止:之、他,一说语助词。(6)觏(gòu):男女结合。(7)降(xiáng):悦服,平静。(8)陟(zhì):升;登。登山盖托以望君子。(9)蕨:野菜名,初生无叶时可食。(10)惙(chuò)惙:忧,愁苦的样子。(11)说(yuè):通,高兴。(12)薇:草本植物,又名巢菜,或野豌豆,似蕨,而味苦,山间之人食之,谓之迷蕨。(13)夷:平,此指心情平静。

《草虫》共三章,第一章叙写秋天时节独守空房的女子(妻子或情人)思念行役在外的男子(丈夫或情人),只好去梦里与男子相见、相会,聊以自慰;第二章叙写来年春天怀人的情景,去南山之中采摘蕨菜,痴痴地盼望而望不见心上人,只能梦里相见相会,两情相悦;第三章叙写夏天怀人的情景,说去采薇菜,又是空等一回,心中禁不住无限伤悲,又只有在甜蜜的梦乡里,才能平复那无尽的相思之苦。

《草虫》是成语“忧心忡忡”的来源,初意表达女子不得见男子的不安心绪,后来泛指所有人的郁闷心情。女人是感性的,相思之情是具体的,需要真实的排解途径,这便是要“见”,要“”,而无涉其他伟大的意义。今天流行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地告白!这可以满足女人绝大部分的情感需求。

孔子讲,食色,性也。食让人类生存;色使人种繁衍。《草虫》之价值,在于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人性之光辉和相思之美好,在《诗》305首中显得很特别,尤其是在这个男权肆意宣淫的社会中,其意义尤为重大。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