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三十一:《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白,而是战友之间的生死誓言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击鼓》是《诗》的第31首。是一首战争诗。是关于什么战争呢?《毛诗序》还是把给了好战的卫州吁(卫前废公)。《左传》讲,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都有卫国兵士在陈、宋两国戍守

到了清代,有人认为这好战之不应该由卫州吁来背。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之说,将给了卫穆公。天的学者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我本人认为,还是清代学者方玉润比较中肯,他的诗经原始》认为:此诗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思与。虽然此歌采自卫国,但可以说反映的是当时各国的战争情况。

击鼓一位卫国男儿的视角,告诉几千年后的我们,当时的卫国军队远征异国的一系列事实:有催进的战鼓,有操练的士兵,有修筑道路和城池的工程兵,而诗的主人公则要跟着将军公孙文化仲远征南方,战斗中他被打散了,丢失了战马,离散了战友,马逃入森林无处可寻,而彼此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誓言的战友也杳无音信......战争是如此残酷,但却不让回到家长,这就是作为男人的无奈。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于以:在哪里。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于嗟:叹词。活:借为,相会。xún:久远。信:守信,守约。

击鼓有反战情结。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

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

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

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

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击鼓这首诗中,有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句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百年来,人们常把它当做爱情诗,几乎被用烂了;读完这首诗,您却蓦然发现,原来,它并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表白,而是战友之间的生死誓言只是一首友情诗而已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