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学诗,无以言】之五十九:《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自然自觉自在 2020-10-14

竹竿》是《诗》的第59首。这是一首卫女思归之诗。诗分别从回忆两个不同角度,来表达远嫁外地的卫国女子思乡怀亲的强烈感情。全诗情感缠绵往复,深沉蕴藉;语言凝练含蓄,清新动人。

淇水,是卫国的母亲河,是青年男女游乐的地方。悠悠的淇水波,秀丽的两岸风光,伴随着卫国青年渡过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时代。因此,每当他们远离故乡,淇水便是他们的乡愁。淇水、家乡、亲人,所有怀都融化在一起,激起心中感情的波涛。竹竿正是带着这种感情的波涛而写就的

关于竹竿诗的主旨,历来分歧不大,比较统一。都认可毛诗序《竹竿》,卫女思归也。这里的,不是指归家不去,而是指归省亲人。意思是一位远嫁的卫国女儿,思念家乡的情怀。现代多数学者把《卫风·竹竿》看作一位远嫁的卫国姑娘思念家乡的歌声,意思差不多

与以上观点稍有不同的,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魏源,也就是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论点的那位牛人。他在《诗古微》中考证,以为亦许穆夫人作即,这首诗是许穆夫人的作品。这位中国乃至世界有历史记载以来第一位爱国诗人许穆夫人是卫公子顽和宣姜的女儿,嫁在许国。

魏源认为,许穆夫人的兄长卫戴公掌权时,卫国被狄人攻陷,卫国灭亡。许穆夫人既不能回卫国吊唁,便写了《鄘风·载驰》一诗(详见【不学诗,无以言】之五十四),表达自己的心情,这首诗也是其创作的思乡悼亡诗。从诗意来看,《卫风·竹竿》并没有痛心吊唁的沉重,只有思乡怀归的忧思,不像亡国之音。魏源说《卫风·竹竿》是许穆夫人所作,并没有实证,只是一种推测。

    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在右,泉源在左。

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1籊()籊:长而尖削2尔思:想念你。尔,你。3致:到。4泉源: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而东南流入淇水。5行:远嫁。6瑳(cuō):玉色洁白,这里指露齿巧笑状。7傩(nuó):通,婀娜。一说行动有节奏的样子。8滺(yōu):河水荡漾之状。9楫():船桨。桧、松:木名。桧(guì),柏叶松身。10驾言:本意是驾车,这里是操舟。言,语助词,相当字。11写(xiè):通,宣泄,排解。

竹竿共四章。开头两章,是远嫁姑娘的回忆,都是关于婚前家乡与亲人的美好往。后头两章,是想像回乡的场景,正是远嫁归不得的少妇幻想的温馨场景。想像得越真切越具体,现实中远离故乡不得归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所以,女子才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乡愁

钓鱼竹竿细又长,曾经垂钓淇水上。

难道不把旧地想,路远无法归故乡。

泉源汩汩流左边,淇水荡荡流右边。

姑娘长大要出嫁,父母兄弟离得远。

淇水荡荡流右边,泉源汩汩流左边。

嫣然一笑皓齿露,身佩美玉赛天仙。

淇水悠悠日夜流,桧木桨儿柏木舟。

驾车出游四处逛,以解心里思乡愁。

 

竹竿所表达的乡愁,是远离家乡之人心中永远的痛。宋代大文豪朱熹在其《诗集传》卫女嫁于诸侯,思归宁而不可得,故作此诗,言思以竹竿钓于淇水,而远不可致也。 故乡太远,再长的钓竿也够不着。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有诗云: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幻化出千亿个分身来,站在山头遥望故乡,或许可得一点安慰,解一份乡愁。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