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生命力的“三根支柱”——教育的“复杂”与“简单”

 我的书海601 2020-10-15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让大家感觉疲惫不堪的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把一个应该用复杂体系来解决的问题,当成了简单体系来对待。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

简单体系跟复杂体系还有一个区别:简单体系是靠纠错来维系,复杂体系是靠寻找亮点去引领。

为什么在我们的实践当中,能够不管孩子,孩子还能够成长很好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复杂的生命体来看待。当你把孩子当作复杂的生命体来看待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一个生命体需要什么。一个生命体需要生命力,那生命力来自哪呢?我为了明白这个问题真的读了相当多的书,把我能够找到的关于教育的原理、方法、心理学书籍都找来看,总结出来有“三根支柱”非常重要。

一个人需要的原始动力来自三个东西。第一个叫做爱,无条件的爱;第二根支柱就是阿德勒讲的价值感;第三根支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

做错事的时候是你跟这个人建立关系、建立情感、拉近距离的机会,做对事的时候才是教育他的机会,塑造他行为的机会。

我把这个“复杂”和“简单”讲明白了以后,我相信大家能够知道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是要影响到家长,要影响到孩子,要让他们知道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兴趣根本没有被调动起来,不具备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探索的精神,你就算给他填了很多的知识,他将来也很难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启发他,去点燃他,营造这样的氛围。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只想着业绩考评、分数成绩,应该想到的他是不是成为了更好的人。当然反过来讲,如果这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你不用担心成绩的问题,更不用担心社会口碑的问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日新之谓盛德。——《易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德贵日新。——康有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

新教育的彼岸是什么模样?我想,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 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 财富是有汗水的, 科学是有人性的, 享乐是有道德的。——朱永新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带孩子阅读,就是带孩子创造世界!

无阅读,不教育——阅读推广的三个问题

教育是一首诗,爱是教育的火焰

关于终身成长的13个忠告

“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特征与实现路径

化繁为简,专注最有价值的事情

教师如何获得精神解放和职业幸福?

向着幸福完整出发!

......

樊登:教育的“复杂”与“简单”(上)

原创|樊登 

来源|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

此文稿根据樊登老师在第二届“新教育·新管理”云论坛“企业家说”板块的讲演实录整理而成。

各位校长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樊登,非常荣幸能够通过直播的方式参与“第二届智慧校长论坛”。给校长们讲课还是相当有压力的,毕竟我没有当过校长,有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海涵。

今天我们聚焦的话题就是“新时代、新教育”,在新的时代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去重新看待我们跟老师、跟孩子的关系。前两天我被邀请去教育部与教师司的领导们座谈,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下的教育让老师们感觉很累,校长们也很累,家长们更累,孩子们更加感觉负担沉重?

我讲了一个概念——复杂体系和简单体系的区别。

了解这个概念的人不多,我本科学的工科,硕士学的管理,博士学的传播学,经历了这么多年学习,大脑当中从来都没有建立过复杂体系的概念。一般情况下,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习惯,是用简单体系的方法来解决。

什么叫简单体系?哲学上讲叫“还原论”,就是任何一个复杂的事物都可以通过还原的方法把它变成很多个模块,然后每一个模块进行不断优化,最后形成总体的解决问题的目录。简单体系所能够对付的事情都是因果关系特别清晰的事情。比如说造一辆汽车,看起来是个很复杂的事情,那么多的零件要拼凑在一起,但其实它属于简单体系。原因就是它的因果关系很明确,只要这个地方出现了毛病,那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故障,是能够联动的。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全是简单体系的问题,有大量的事情是复杂体系的问题。

比如说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直到走上工作岗位,没有规定说上了北大、清华的孩子就一定表现好;没有规定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上大学,这辈子就不会有成就,反过来有很多人没怎么读过书,依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一个孩子究竟怎么变好或变坏,内心如何产生或丧失了动力,怎么爱探索,又怎么突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些全都是复杂的,都是没办法用准确的因果关系找到它的根源,这叫做混沌科学。

就好像天气预报,我们都熟悉的“蝴蝶效应”就是来自于罗伦兹所做的天气预报的预测。当你修改了天气预报输入的参数,哪怕只修改了一点点,你会发现在结尾会产生两个完全不同的预测:一个是暴风雨,一个是天晴,差别太大了。这个就是混沌体系。混沌体系的特点就是输入端微小的变化在输出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是能够通过“还原论”来解决的,不是能够通过分割切成模块,再一个个优化来解决的。

除了人的成长、孩子的教育之外,还包括大自然的演变。德国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件糟糕的事情,为了改造森林,他们把大量不值钱的树木全部砍伐掉,换成了某种他们特别喜欢的珍贵树木,七十年以后出现了问题。树的表现比人还慢,七十年以后,这些树一批一批地死亡,原因就是周围的生态被破坏掉了,杂草没有了,其它的树木没有了,森林里的动物减少了,造成了生态的悲剧。如果到一百年后,很有可能大片的森林全部死亡,这就佐证了有很多问题根本不是简单科学能够解决的,它是复杂体系。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让大家感觉疲惫不堪的核心的原因就是我们把一个应该用复杂体系来解决的问题,当成了简单体系来对待。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老师,妈妈还做过校长,从小见老师教育孩子,基本都是一个套路,就是给一个孩子很多个指标,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跳绳、乒乓球等等,所有的指标都有考评体系。这个指标不行,我就补这个指标;那个指标不行,我就补那个指标,社会上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此为生的企业——大量的补习班。语文不行补语文,数学不行就补数学。

像不像修车?车就是电路系统、制动系统、刹车系统、动力系统或一大堆这样的系统构成的,哪个系统不行就修理哪个系统。所有的简单体系都是靠极其复杂的手段在维系,因为简单体系就是拆分,就是优化,所以像修汽车这样的事,它一定依靠极其复杂的手段。如果您参观过丰田的工厂或者是一汽的工厂,你就会发现过程非常复杂,高科技仪器每一步都精密地监控着。我们现在对待孩子用的竟然是同样的方法:盯着孩子。

一个教委的领导跟我聊天,说他们那儿的老师开卷面分析会的时候,会崩溃到哭泣。为什么会哭呢?学校要求老师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孩子关于每一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各位校长,你们想想看这是多可怕的一件事。班上几十个孩子,每个孩子都要面对那么多知识点,这个老师要知道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且能够说出来,老师真要被逼疯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你可能把这个孩子语文成绩抓上来了,数学抓上来了,跳绳达标了,一项项指标全都合格,但是这孩子长期厌学。

或者孩子一直都很乖,上了大学以后开始玩。很多父母喜欢骗孩子,说,你只要考上了大学,我就不管你了。校长、老师也会骗孩子,说,你只要考上重点大学我就不管你了。我们会营造一个非常虚假的概念——只要考上了大学,你的未来就是光明的。谁说考上好的大学未来就是光明的?这根本是两回事。考上了大学才是人生开始奋斗的起点,累着呢。但是给孩子营造出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很多孩子一上了大学,学习的动力就彻底丧失。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上大学,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家,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这个人成才,让这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为社会作出贡献,他的内心充满了动力。他就算没有获得学位,不去考取文凭,他也愿意学习,愿意进步,这才是我们需要培养的人。如果你用指标化的还原论的拆分的方法,会使得这件事情完全变味。

许多高三的孩子考大学,眼镜已经变得很厚,常常被我们形容为像考试机器。他目光稍显呆滞,机械回答问题。需要他思考,需要他主动提出问题的时候,他就表示不行,既没兴趣,也没有做过相关训练。

所以各位校长,包括老师们、家长们,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累了吗?

累的原因就是我们用错了体系。还不是用错工具的问题,是用错了体系。我们在用简单体系的手法对待复杂体系的对象。人和汽车不一样。简单体系一定是靠复杂的手段在维系的,靠极其复杂的手段保证不要出错,而复杂体系靠什么呢?

人类的进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在蒙昧时期,人们认为这是上帝设计的。上帝是一个工程师,把人体设计到这么精妙,眼球、血管、神经一一设计出来。过去有一个“钟表说”,有神论者认为“钟表说”很有说服力:当你走在森林里或荒野当中,你捡到了一块表,如此精密设计的表,如果不是人造的,它是哪儿来的?“钟表说”认为这都是上帝造的。

随着达尔文发现了进化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不是某一个设计师把人设计出来的,人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从一个大分子一点一点进化,然后变成海洋生物,变成两栖动物,变成地底下生存的像老鼠一样的动物,随后爬上地面变成猴子一样的动物,最后走下了树,变成了人。这是一个缓慢的进化过程,这么复杂的进化过程,如果你要用简单体系还原论的方法来做,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来讲做不到。你没法实现这个东西。但是大自然是怎么做到的呢?


值得注意的是,复杂体系都是靠极其简单的规律在维系,简单到什么程度?

达尔文说只要有三条规律,人类就进化了——遗传、变异、选择,就这三条规律不断地迭代。你从父亲母亲处获得了基因,稍加改造变异了一下,让你可能会变成不同的人,你跟你的兄弟姐妹不一样。这时候大自然开始选择适应的留下来,不适应的淘汰掉,然后一步一步就走到人类出现。仅仅是三个简单的规律,就导致了我们人类的进化。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分析一个其他的复杂案例。比如说树叶上的光合作用。教生物的老师都知道,光合作用的时候,气孔要打开。令人好奇的是,树叶它怎么知道气孔什么时候该打开,什么时候关上?它怎么能够判断自己该打开多少,该关上多少?要知道树叶的气孔如果总是打开,水分子蒸发完了,树就会枯死;如果它总是不打开,没有光合作用,产生不了营养,树就不会生长。树叶究竟是如何判断开合的呢?这就是我们说的复杂体系。

有专家做元胞计算机研究。元胞计算机是专门研究生物态复杂体系的一种计算机的研究方法。元胞计算机专家模拟这些生物叶片,就发现一个很简单的算法:只要周围的气孔打开的数量达到某个数值,比如说五个以上我就开,周围的气孔少于五个我就关,就这样产生了一个律动,跟山中萤火虫明灭的规律是一样的。

有人问过元胞计算机专家:“您既然研究这些生物的规律,能不能告诉我宇宙的发端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

他说,宇宙的发端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有的话,一定不超过三行代码。从奇点爆炸,嘭,一个大爆炸开始了以后,宇宙中只有氢和氦,然后随着恒星的死亡,巨大的高温高压产生新的元素,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就是这样一点点产生出来的,然后逐渐地形成地球所需要的进化条件,最终形成了地球。如果是依靠某一个人来设计,从大爆炸设计到地球产生,根本不可能。所有的复杂体系最重要的是简单规律不断地迭代,是因为它是生命,生命会长,会变化,像森林一样。它在不断地生长,所以只要这个基础的规律对了,不断地迭代,它会长出一片森林来。

有一本书的名字,我觉得就看这书名就受到教育了,叫《园丁与木匠》。

这书名起得多好,各位校长可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是园丁还是木匠?园丁和木匠谁轻松呢,谁更有时间喝咖啡呢?肯定是园丁。因为园丁把种子种下去了以后,剩下的事儿就是浇浇花,晒晒太阳。想除草,除;不想除草,让它自然生长就行了。木匠可不一样,木匠是要把树非得变成桌子的样子,砍、凿、削,每天在那不停干活。各位想想看,我们对学生是不是就在做这样的事?我们想把学生变成一块能够适应高考的木头,最后的结果是学生不再成为有生命力的小草,不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它会长成一张桌子。孔子在论语当中讲“君子不器”,就是说一个人不能长着长着变成一张桌子,一个人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我是一棵树,我有我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之所以忙,之所以累,大家还都不满意,核心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当木匠而不想当园丁,我们希望学生长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读书是为了解决我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也喜欢跟周围的人聊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根据观察和实践,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儿子从幼儿园开始到现在,我们都没有管过他的学习,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他刚刚参加完了小学毕业考试,语数英三门课全是满分。我们从来不辅导他做作业。你会发现,凡是家长很放松的,孩子成长得都特别好。当然前提是家长得有见识有文化,家里有文化的氛围。如果家长特别焦虑,每天骑着电单车,接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家里有汽车也要骑电单车,因为遇到堵车根本赶不上培训班时间。

我知道中国教育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而是像南京、武汉、西安这样的城市,这种城市的家长既重视教育,教育资源又不够,然后就玩命地使劲。有的孩子一个周末能上6—8个培训班,数学培训班三个,作文培训班三个,布置的作业孩子根本做不完,怎么办?家长帮着做!家长说,没关系,他只要听课就行,我帮他把这作业做了,因为他需要在三个班上同时学。生怕漏掉一道题,太痛苦了。凡是这样的家庭,孩子有可能学习成绩好,甚至有可能成绩还不好。哪怕是成绩好,他也不一定爱学习,他会觉得很痛苦:我是为了完成你们的夙愿,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为了你们而学习的。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为什么在我们的实践当中,能够不管孩子,孩子还能够成长很好呢?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把孩子当作复杂的生命体来看待。当你把孩子当作复杂的生命体来看待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一个生命体需要什么。一个生命体需要生命力,那生命力来自哪呢?我为了明白这个问题真的读了相当多的书,把我能够找到的关于教育的原理、方法、心理学书籍都找来看,总结出来有“三根支柱”非常重要。

为什么都选三?三是可以迭代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这三个规律以后,它就滚动起来了,它就会自己生长了。

一个人需要的原始动力来自哪三个东西?

第一个叫做爱,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大量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表达出来的爱常常是有条件。比如说如果你成绩考得好,爸爸给你什么东西;假如你怎么样,妈妈给你做什么,全是提要求。这种提要求的方式,用各种各样的条件要挟也好,交换也好,引诱也好,给孩子带来的感受都是有条件的爱。有条件的爱,让这个孩子感受不到充分的无条件接纳的感觉。

如果你读过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你就会了解每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东西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归属感就是来自于有人爱他,他属于一个无条件接受的家庭。当一个孩子能够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当他知道被爱的感觉的时候,他才会爱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父母打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并不会不爱自己的父母,但是孩子会不爱他自己。这就是孩子心理的特点,孩子对于父母是无条件的爱。

我在中央电视台的时候,帮助过那些被家庭虐待的孩子。家里有人打他,拿烙铁烙他,警察去解救。我们说,别回家了,跟警察叔叔在一块。孩子说,不行,我要回家。家里有人打他,虐待他,他还要回家。孩子对于家长的爱是完全无条件,因为他需要家庭,需要这种安全感。但当家长破坏了无条件的爱了以后,这个孩子就会不爱自己,他会减少自身的这种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感,他长大以后会产生大量的痛苦、纠结和矛盾,没有方向。一个爱自己的人才会愿意为这个社会做事,他会内心充满了动力。

这就是我们说第一根支柱,给他能量的一根支柱,让他有爱的一根支柱。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三岁以前就意识到这一点,不要用交换和威胁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孩子很容易建立起来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意味着溺爱。很多家长担心说,无条件的爱,他不是要上房揭瓦了吗?不是。放任不管,叫做溺爱,溺爱不是爱。当这个孩子发现自己做什么事都没有边界,都没人管的时候,他就心虚了。他不知道自己被关心没有,不知道自己做的正确与否,他不容易建立自信。父母真正爱孩子的话,要帮助孩子建立边界,告诉他哪些事不能做,同时告知原因:我们爱你,所以要告诉你这个事的边界在哪里。你完全可以批评他,但批评他之前你要告之为什么要批评他:因为爸爸妈妈是爱你的,所以我要告诉你这样做为什么不对;批评完了之后,你还可以告诉他,尽管爸爸今天批评了你,但是爸爸永远爱你,就是要这样小心呵护着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绝对不是溺爱,这个叫做温柔,但是有边界。你能够帮助孩子建立的感觉是他很安全,知道这个世界的边界在哪儿。他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他更容易适应和融入这个社会。一个真正经受过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举止是得当的,是坦然的。他不是紧张的,不是调皮的,不是故意捣乱的。他很淡然,因为他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这是第一根支柱,这根支柱能解决一大半的问题,让这个孩子产生能量。 

第二根支柱就是阿德勒讲的价值感。什么叫价值感?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价值,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能为社会解决问题,能够创造价值。怎么才能让一个人知道这一点呢?

各位应该记得陶行知先生的一段小故事。陶行知先生为什么被称作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教育孩子的时候永远都在努力地寻找亮点。

一个孩子跟别人打架了,陶先生说:“你到办公室来等我。”

孩子很紧张。一进来,陶先生先给他一颗糖。

为什么给个糖?陶先生说:“你看我让你到办公室来见我,你就来见我,你很尊敬校长,懂得尊敬师长很好,给你一个糖奖励一下。”

孩子说:“谢谢。”

“我刚才打听了一下,你打他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这叫见义勇为。见义不为非勇也。来,再拿一颗糖。”

这孩子都懵了,心想难道这打对了?

校长说:“除了打他之外,你觉得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我可以不打他的,我把他们分开就好了。我太着急了,对不起校长,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打了。”

“很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则改,来,再给你一颗糖。”

给了三颗糖,让孩子出去了。

想想看,假如我们是这个孩子,犯了错以后被校长这样谈一次话,这辈子恐怕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你会发现陶行知先生寻找的是亮点,是这个孩子行为中对的地方。打人当然不对,但对的地方在哪里,然后问问他有没有什么解决的想法,这事就能解决了。

简单体系跟复杂体系还有一个区别:简单体系是靠纠错来维系,复杂体系是靠寻找亮点去引领。如果汽车坏了,你还寻找亮点,觉得这个车虽然坏了,但是外形还是很好看的,这没用,因为它跑不了。车坏了,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挑毛病,把坏的地方修好,这车一定能跑。简单体系没有生命,因果关系很清晰,只要你把坏的地方修好,这车肯定就能变好。

我们长期以来跟简单体系打交道,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养成了挑毛病的习惯。我们总希望通过挑毛病解决一个负面的问题,仿佛这个系统就好了。复杂体系不一样,人类的进化如果靠挑错来解决,你想想看多可怕。这么多支族类,有一支没遗传下去,灭绝了,现在来研究为什么要灭绝,不让它灭绝,人类进化早就停滞了。灭绝就灭绝了,我们要看亮点,我们要看存活下来的缘由,然后慢慢地这一支就成长起来了。

复杂体系是靠寻找亮点来引领他的成长,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在生长的。

樊登:教育的“复杂”与“简单”(下)

原创|樊登 
来源|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 

此文稿根据樊登老师在第二届“新教育·新管理”云论坛“企业家说”板块的讲演实录整理而成,延续樊登老师演讲整理稿(上篇)内容。——新教育学校管理研究所

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著名主持人发的微信,说孩子一写作业就出错,非得好好教训他一顿。

“这么著名的一个主持人,怎么孩子写作业你还生气?”

他说:“能不生气吗,老师都那么生气,我怎么能不生气!”

我说:“老师也不应该生气。”

他很奇怪:“写错作业为什么不能生气呢?” 

我举了个例子。为什么中文这么难学,但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中文。无论教育条件好还是教育条件差,工薪阶层还是知识分子,都能学会说中文。中文是全世界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为什么我们都能说那么流利?原因就是在三岁以前孩子学说话的时候,没人天天挑错。孩子说错一句话,大家会一笑置之,觉得真好玩,夸他很萌,很可爱。错了的字,我教你正确的念法就对了。我儿子小时候在机场看到大巴扯开过去,说,“机场巴土”!明明是“机场巴士”,他念“机场巴土”,没有人生气,大家觉得很萌。所以小孩子才敢见什么字都念,什么话都敢说,慢慢地,中文这么复杂的一门学科就学会了,三岁以前就学会了,就这么简单。

那为什么上了小学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出现了大的差别?有的人成绩那么好,有的人成绩那么糟糕,有的人不使劲都能学得很好,有的人使劲都学不好,为什么?教育的环境不一样。


一上小学开始有排名,老师和家长的心态都崩了,全都变成“不准出错”,出了错就要批评你。我有时候看我儿子的卷子,都觉得很感动。那么多题,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竟然能考90多分,那就是基本全对,只有几个错题。他很不好意思,让我看几道错题。我说,错的我不看,我觉得做对这么多题太不容易,这得多细心才能对这么多。这就是寻找亮点。我们老用纠错的方法来对待孩子,来看他错误的那个部分,导致的结果是他的价值感不断地下降。

家长和老师最喜欢打击孩子的原因,也在于我们通过打击他,能够显出我们厉害。但实际上过了初一,大量的家长就辅导不了孩子了,所以许多家长和老师得意的感觉,甚至叫欺负这孩子这感觉是没来由的。事实上,你应该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表示欢喜和赞叹,要鼓励他,让他建立价值感和自信心。错的地方,你只要讲给他听就好了,不要在错的事上添油加醋,上升到学习态度不端正,粗心骄傲,翘尾巴之类说法上去。这些说法都毫无根据。

很多老师就喜欢用这个词“翘尾巴”。这个根本不叫“翘尾巴”,这个是统计学上讲的“回归均值”。一个人成绩总是高,迟早会低;总是低,偶尔就会高,最后会回归均值。所以没有必要把它上纲上线,非得说他不爱学习。在做对的那部分上,我们要给予他充分的肯定,让他找到自信心,找到价值感;同时做错的地方,就事论事解决这个题目就好了,不用过度渲染。这就是帮助他获得价值感的过程。

我是讲了很多领导力课程的老师,我们研究领导力这个话题,就发现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

做错事的时候是你跟这个人建立关系、建立情感、拉近距离的机会,做对事的时候才是教育他的机会,塑造他行为的机会。在一个人做对事情以后,你要立刻站出来表扬他,并且说“为什么”。请注意“为什么”应该很有层次感,如果你的“为什么”是说“你真棒,你是全班第一”,他很容易变成一个喜欢跟别人比较的人。“为什么”应该更多的去表扬他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表扬他的结果。当你能够学会用这种情感引导的方法来表扬他,并且用说出“为什么”的方法来塑造孩子的正确行为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次就够了,你只需要说一次,这孩子就能产生改变。

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根非常重要的支柱——价值感。我想推荐大家读一本书,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专门讲这个话题。目前来讲,从复杂体系的角度来阐释关于教育的问题,我看到的就是我写的那本书叫做《陪孩子终身成长》。而了解价值感这根支柱我们靠的是《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教大家怎么样塑造孩子的行为。


那第三根支柱是什么呢?人这一辈子就算是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也难免会受到挫折。有的人一帆风顺,后来因为一个挫折一蹶不振,这也是有的。所以你要能够保证这个孩子可以面对挫折,也能够良好地迭代,能够不断地往前进,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帮他建立挫折。我们完全误解了挫折教育这件事,很多人认为挫折教育就给他制造很多挫折,他就学会面对挫折了,根本不是。真正有效的挫折教育是你帮他建立第三根支柱。

第三根支柱是终身成长的心态,mindset。

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种心态。一种叫固定型心态,认为我的价值来自于我和别人的比较,来自于比赛,来自证明我自己,所以固定型心态的人这一辈子都在不断地拼,不断地比,不断地算计。他这一辈子很累,目标只有一个,总结出来一句话叫做:我要证明我自己!好多高考的墙上写的标语都这样;“我们全力拼搏,证明我自己给别人看!”,“青春是用来证明的!”这些话语都很糟糕,它们都在帮助孩子憋着一股劲:我要用这次成功来证明我自己。它的结果是什么呢?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崩溃,会一蹶不振,会失意忘形。

而更有力量的一种人成长拥有成长型心态。成长型心态的人认为不需要证明自己,最重要是从这次的挫败当中有没有学到一些东西,有没有进步。有一个电视剧叫《士兵突击》,王宝强演的许三多就是一个成长型人格的人。他的口头禅就是“人活着就要有意义,有意义就要好好活”,所以无论他遇到什么问题,别的兵嘲笑他,打击他,说他整天出洋相,但是他觉得挺好,大家都对我很好。他没有那么多痛苦,没有那么多比较,他就觉得学习进步是很重要的。

怎么才能够帮助一个孩子建立终身成长的人格特征呢?推荐大家读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终身成长》。这是一本影响力非常大的书,在“樊登读书”的APP上播放量已经超过3000万次,并且很多公司都是靠这本书走出困境。当我们扭转了内心的心态以后,我们发现尝试和失败是学习必经之路,这时候你不太会在意那些挫折,你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学习体会,吸取经验这件事上,所以这时候你的成长速度会比别人快很多,你的内心也会快乐和轻松很多。


各位校长,我们都是有教育经验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三根支柱给一个孩子,最理想的是三岁以前,不行的话就七岁以前,再不行的话十四岁以前,这是人的心智成熟的各个阶段,最晚二十岁以前也行。总之我们在教育一个人的过程当中,让他意识到这三件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便利,全中国、全世界讲课最好的老师,你只要接一根网线,投屏,马上学生们就能够见得到。所以就单纯的单方面接收知识这件事情,比如说中国有那么多讲高数的老师,有那么多讲三角函数的老师,其实我们只需要选最好的那么几个就够了。学生们如果内在产生了动力,想要学习,资源学校多的是,有网络就有资源。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愿意去学,激发学生认为这是他自己的事情。这件事情需要家校共建,而在这件事情上,家庭的影响要比学校还要大。

我们都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有的孩子上学遇到挫折选择自杀,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另外一个角度看,同一个教室里边,面对着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孩子选择的不是自杀,而是调侃这个老师,跟这个老师做斗争,或者开玩笑?小时候我们也遇到过很多不讲理的老师,我们会给他的自行车放气,会给他起外号,总之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能够活下来。为什么?事实上家庭教育的影响要远大于学校教育的影响,因为一个孩子更多的时间是跟自己的父母待在一起,父母跟他是多对一的教育,全都盯在他身上,所以孩子在家庭里边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如果家庭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这个孩子失去了掌控感的话,压力巨大,他很难发展出自我掌控的意识。

这里边有一个概念,希望各位校长能够告诉老师们和同学们这么一个形象。我们的大脑中间这个东西叫做杏仁核,杏仁核是原始的大脑,是管理我们呼吸、生存、活着的那个部分,就是一遇到紧张压力的时候,它就开始活跃,它的作用告诉我们打还是逃。对抗、暴躁、沉默、摔门,都是它做出的决定。它不理智,它像原始人一样做决定。外边一层叫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我们的逻辑、理性和我们的自控力。一个人的大脑皮质要想自然而然地生长完备,要到三十岁以后,所以你会发现很多孩子从小到大不听话,青春期的时候很糟糕,最后浪子回头了,一般是三十岁以后。因为到三十岁以后,他的大脑皮层发育好了,自控力才得到完整的发育。大脑皮层什么时候不发育、不生长?当外部压力巨大的时候,当外部有一个巨大的压力作用到这个孩子头脑当中的时候,它马上把掌控权交给杏仁核,大脑皮质的发育就会减缓。


为什么要把脑科学的基本知识告诉孩子和家长,要让孩子和家长理解现在掌控你的到底是杏仁核还是大脑皮层。如果是大脑皮层在掌控,那我可以思考,我有逻辑,我有理智,我有掌控感。但是如果长期没有掌控感,长期下来大脑皮层不管事,而是杏仁核在起作用,压力过大会导致大脑皮层发展缓慢,从而产生更多的皮质醇。皮质醇又叫压力激素,压力激素会伤害海马体,海马体是负责我们的记忆和学习的部分。现在你就知道为什么家长在家里吵架,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这一点,只要家里有人吵架打架,有人大喊大叫对付孩子,孩子的海马体就会受损,学习成绩会下降。如果一个孩子丧失了掌控感,他才会选择自杀。一个有掌控感的孩子是不会选择自杀的。

我们小时候也曾经遇到批评甚至打我们的老师,但有可能成为我们童年的一个有趣记忆,甚至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因为你是靠大脑皮层思考问题,假如你是靠杏仁核,你每天上学都是紧张的,都是在作战。其实我们可以有幽默,我们可以有理智,我们可以有选择,这些成熟的人所做出的决定来自于大脑皮层。

我把这个“复杂”和“简单”讲明白了以后,我相信大家能够知道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事是要影响到家长,要影响到孩子,要让他们知道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上。如果一个孩子学习兴趣根本没有被调动起来,不具备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探索的精神,你就算给他填了很多的知识,他将来也很难成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所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启发他,去点燃他,营造这样的氛围。

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应该再担心课讲得不好。很多学校还在努力抓教学质量,抓教师培训,当然这是需要做的事,但我觉得这不是当务之急。就算讲课不好,你可以放录像,你可以做一个辅导老师,你可以带大家做游戏、互动、提问。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进,我推荐三本书,对我的启发都很大。第一本叫做《翻转式学习》,翻转式学习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老师。第二本书叫《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传授用什么样的手法,怎么样制作课件,怎么样让课堂变得更加的活跃,让孩子自己就能够往前学。第三本书就是《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告诉我们说哪些教育值得教,哪些东西需要交,哪些东西是需要孩子自己探索的,怎样能够在一个班级里边培养出完全不同方向领域的人才。在未来,我们真的特别希望这个世界像朱永新教授所写的那本《未来学校》一样。我儿子上学,我就觉得他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上教的东西,有一大堆他早就会,所以课堂上可能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浪费时间,还有一半的孩子听不懂,是强硬跟着走的,这两种效果都不好。所以到底是我们选择孩子灌输给他知识,还是我们将来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来选择知识,孩子根据他的需求,他只需要像游戏打怪一样,我虽然上一年级,我想考二年级数学,考完二年级数学,可以接着往下走了。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产生这种学习的机会和动力,现在的教育环境,现在的知识环境对于孩子们来讲已经相当友善,学校不应该成为把知识隔离在校园之外的这么一个机构,学校应该是一个知识汇聚的地方,让大量的知识暴露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们可以自主的选择“万类霜天竞自由”,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最后我想再谈一点关于管理学校和教师的话题。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理解清楚了简单体系和复杂体系,那么管理一所学校是复杂的还是简单的,不言自明。它肯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尤其你管的是知识分子,它并不是快递员,它并不是生产线上的工人,你可以计件工作来对付他,用KPI指标来约束他。怎么才能够让一个老师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核心是尊重他。这是德鲁克讲过的一句话,在我管理企业的时候非常管用,“管理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善意”。这就是自然生态,你最大限度的激发这些植物想要生长的动力,这片森林就长出来了。所以我们作为校长可以去思考一下,我们所做的大量的规定,大量的决定,大量的KPI,到底是激发了老师们的善意,还是在激发他们的恶意,假如你激发他的恶意, KPI指标根本没有用,KPI指标管不了复杂体系。如果大家想把这一点搞明白的话,可以在“樊登读书”听一本书叫做《混乱》。混乱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所有的KPI几乎都是起到负面作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一定会想出办法来满足你的KPI,但他没有完成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所以真正有效的是让他成为教育工作者,让他意识到他这件事情的乐趣,给老师身上植入那几根支柱,让老师们可以不断的迭代进步,因为这是双赢的。


一旦有了这几个支柱,你的生活也变得更美好,更快乐,压力更少。所以管理一所学校,要相信老师的潜力,相信孩子的潜力,用提问和启发来替代指令和考核。

很多管理者都是用考评来替代指导,但实际上一个管理者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指导,而不是简单的考评。当我们简单地用考评来替代指导的时候,下边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满足你的考评效果,这并不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管理学校的时候,同样用亮点来引导,多看老师们的亮点,放大老师们的亮点,这个学校就会自然生长。假如你做校长,就像做家长一样,特别累,特别辛苦,特别焦虑,相信我,方法一定错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这样。我小时候学修自行车,特别有感触。那时候勤工俭学,学校让我们修自行车。如果你不会修,怎么都弄不好,扒出来车胎以后怎么都塞不进去,觉得太费劲了。事后看看,这根本不是花力气的事。回想起来我们的师傅毫不费劲就拿一个工具,这么一转就出来了,就像庖丁解牛,或者卖油翁一样,如果你的方法对了,很省劲。就像我带孩子,从孩子生下来到现在十二岁,我从来没有大声跟孩子说过一次话,因为不需要,永远都是开心。孩子成绩好,体育好,音乐好,彬彬有礼,大家都很喜欢他,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为自己负责。从一年级开始,上学和考试,都是自己准备文具,没有人替他解决这些问题。他内在有三根支柱,有成长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会迭代,这是内化在他体内的东西。假如我们像保姆一样在旁边盯着他,所有的事都需要人照顾,你怎么放心他离开你呢?把孩子送出校门的时候,难道你不担心吗?你只是送了一个考试成绩90分的孩子出了门,他肩负得起对社会的责任吗?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只想着业绩考评、分数成绩,应该想到的他是不是成为了更好的人。当然反过来讲,如果这个人真的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你不用担心成绩的问题,更不用担心社会口碑的问题。

在北京,很多朋友给孩子选学校,并不是看哪个学校的成绩高,而是要了解这个学校的教育风格,孩子在学校的幸福度。我们不希望孩子们度过痛苦的十二年,最后抱着对学习巨大的恨意进入大学。很多同学高考以后把书烧了、撕了,成为了一个节日,各位不觉得有辱斯文吗?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这证明从老师到学生,都不喜欢学习,但实际上书籍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是我们应该最热爱、最感谢的东西,应该把它们好好地收藏起来,成为你童年的一部分,成为你们家庭博物馆里面的珍藏。但是我们现在完全做反了,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搞明白复杂体系是由内而外生长的,要让人自己肩负起来这些事。所以各位校长,我们的责任是激发我们的老师,引导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我们不能够再骗孩子,说只要你考上大学就没问题,或者只要你考上大学我们就不管你。教育是需要耐心的,需要面对真相,需要学会用复杂体系的简单规律来塑造一个人的心灵。

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一共推荐了多少本书:《未来学校》、《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翻转式学习》、《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我写的《陪孩子终身成长》,还有关于情感引导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值得老师和家长们读一读。当然读完这些书可能需要一些精力,同时也有点难度,可以在“樊登读书”听一听,我都讲好了。每一本书我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讲明白了,我相信听了之后会有所改善。教育就是需要我们一点点做,我们要有耐心。现在的校园教育其实已经改善了很多,还在不断地产生改变,有改变意识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努力,能够让中国的教育变得更好。

谢谢大家,再见!

文章转自[新学校管理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转载请申请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