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四五”要给绿色交通更多的倾斜(下)

 说些有用的话 2020-10-15

“十四五”要给绿色交通更多的倾斜(下)

余永佳

步行是绿色交通的重头戏,并与所有的出行方式都相融。可惜的是,中国城市摊大饼和职住分离现象普遍且严重,市民外出步行占比只能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十四五”必须在规划和建设“步行城市”新蓝图方面,迈出可喜的第一步。关键是发展理念要有新突破。

一、发展“步行城市”的必备条件

    “步行城市”的崛起,必须要具备以下几项基本条件。

一是人口高密度和建筑高容积率。

城市是人流的聚集地,中国人多可耕地少,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保持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和建筑的高容积率。一般来说,一个经济繁荣、竞争力强、活力四射的城市,其建成区人口密度应在10000-25000/平方米范围内,建筑容积率也不宜低于2和高于4。

人口密度和建筑容积率过低,不仅会使城市丧失特有的规模优势、效率优势、资源配置优势和综合竞争优势,同时还将引发大量优质农耕地被无序吞噬、城市土地粗放开发和商务成本急剧膨胀等经济后遗症。当然如果过高,也会造成人流、物流和建筑物过度密集,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经济运行质量、住行环境和市民幸福指数。

二是街区规模大和功能全。

未来的街区是指被结构封闭型、且只有单一化行车功能的道路所包围的独立区域。请注意:街区必须是步行者的天堂。为确保市民的安全步行环境,地面只设人行道,机动车应通过高架或隧道进入空中或地下车库,自行车只允许在空中专用道上行驶或在地面人行道上推行。

街区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建筑容量应在180000-190000平方米、2500-6250人、500000-1000000平方米区间内。街区规范配置24小时超市、幼儿园、便民食堂、街头绿地、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卫生服务站、健身场所、快递集散站等设施以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形成5分钟独立生活圈。

如果一个街区占地面积、人口总量和建筑容量等规模偏小,各项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就不可能“五脏俱全”。只有科学构建此类职住合一、适宜步行的新街区,才能使市民足不出“街区”,就可享受到高品质的宜居、宜行、宜业、宜教、宜购、宜医、宜娱、宜乐等新生活。

当然,不同的街区还应均态化设置小学、中学、敬老院、综合商场、医疗服务机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专项或综合运动场地等设施。连接各街区人流安全通行的是横跨在道路上方的新型“路房合一”过街楼。

三是生态环境一流。

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应一分为四,街区为方框型结构:

框外四周是城市道路,道路面积率约25%。其中,主干路间距近1000米,中间内插的次干路间距近500米。

方框部分是占地面积为40000-60000平方米的底层架空建筑。

框内中央核心部位是占地面积达130000-150000平方米的蓝绿空间。通过主次干路高架或隧道的优化设计,可使城市绿地、湿地、公园或森林连成一片,建成区“300米到公园、1公里见湿地、3公里进草原或森林”的创新规划,将成为繁华城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风景线

二、“步行城市”开发理念要有新突破

人口低密度、建筑低容积率的城市建设理念至今依然顽强。高层建筑经常遭遇舆情的质疑和恶评,有的城市还曾一刀切封杀过高楼大厦。

中国土地供需隐患和粮食安全警钟始终长鸣。别墅、花园式公寓固然舒适宜人,但是这不属于中国人的福祉。如果我们舍离国情,盲目拷贝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模式,打造人口低密度、建筑低容积率以及汽车轮子上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就会误入土地供需危机四伏、粮食安全受制于人、经济发展后劲乏力的死胡同,“步行城市”发展之梦也会渐行渐远。

建成区钢筋水泥森林密布,超高层争奇斗艳,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始作俑者。与多层或超高层建筑相比较,高层建筑具有建筑密度低、容积率高、节约土地资源、宜居容量大以及单位投资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等闪光点,高低错落有致的绿色庭院建筑就更是人类科学智慧的新结晶。

我国城市交通始终落后于汽车社会的发展步伐,再加上“窄路密网”理念的推波助澜,使路堵车塞、市民出行难等交通拥堵病蜕变为无解的顽症,城市“路通、车畅、人安”等美好理想与憧憬,就更成了镜中花和水中月。

若是按照一些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15公里/平方公里的高标准来开发,每平方公里建成区将会分割成56个街区,每个街区面积不足13500平方米,常住人口135-450人。如此街区规模,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就无从入手。

例如教设施2019年我国大陆人口突破14亿,人口出生率为10.48‰。若按此比例测算:450人的街区,每年新生儿仅5人。也就是说,即便是政府用重金打造一个60人规模的幼儿园,虽然每年级仅20人,但仍需要从其他街区引入15个幼儿学员。

至于24小时超市以及文化、卫生、快递等生活服务设施,同样也会因客流不足而难以为继。若是街区配套不健全,市民(包括幼儿)就必须要徒步穿越车流不息的窄路,这显然是与发展步行城市”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中国有能力发展可步行城市

“十四五”要给绿色交通更多的倾斜。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劲足。尤其是各新建城城市新区,因具有一张白纸的独特优势,是能够在较短历史时期内低成本、高效益打造“步行城市”最佳示范区的。诸多城市老城区,虽面临转型改造成本高、阻力大、困难多等不利因素,但是只要我们能在走节地型城市开发新路,普及前景璀璨“路房合一”“底层架空”“第四代绿色庭院房”新工艺、建设经济可行的封闭型结构畅行路网、构筑技术成熟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三分离'交通新格局以及科学保护传承我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创意和新作为,通过数个五年计划、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中国就一定有能力创建起一座座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高品质要求的“步行城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