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回顾】不老少年王蒙谈“中华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

 冬可燃冰 2020-10-15

  2020年9月23日,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王蒙在“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的直播教室为全国上万名学员进行了主题为“中华文化——特色与生命力”的精彩授课。以下为课堂实录。

王蒙1.jpg

  世人皆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谈及其特色,感觉像老虎吞天,无处下口。因为中华文化里有美好的诗词、有阴阳五行、有中医药理、有舌尖文化等等,我想用最简易的方法,来为大家解读中华文化的特色。

  01、中华文化有三性

  //积极性

  我们的文化虽然并不能解决“地球从哪来”,“生命从哪来”等许多关于创世、未来等问题,但它会让人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为中国人提倡勤劳,反对懒惰;提倡学习,不提倡舒服主义。

王蒙2.jpg

  但是,世界各国对此不尽相同。我在德国、印度、中非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在湖边打鱼,旁边有一个年轻人在睡觉。由于湖里鱼太多,渔夫忙不过来,他就想请年轻人帮忙,并承诺支付一笔费用,足够他去周游世界,过上幸福生活。但是年轻人拒绝说,睡觉就是幸福,周游世界,并不让我觉得幸福。

  这是许多国家提倡的“享受主义”。但是,中华文化却敦促我们要厚德载物,要努力学习,要勤劳向上,这是积极性之一。

王蒙3.jpg

  另外,《论语》中有一句话,更能表达中国人的积极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意思是说一件事,你即使做不到,但你认为应该做,那就去做。即使你要为此付出惨痛代价,但你认为应该做,就要去做。

  也就是说,你希望成为一个仁者,既是爱别人的人,又是被别人所爱的人,那你就一定要“仁爱”。因为“仁爱”是中国人的天性,它对我们的善良、仁义、敢于承担责任等特性,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岸性

  此岸,指的就是我们的这辈子。人的一生要吃喝拉撒睡,离不开油盐柴米酱醋茶,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有运气好的时候,也有喝凉水都塞牙的时候。但是佛学上说,人在得到佛法后,能够大彻大悟,进入彼岸,到一个与此生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去。

王蒙4.jpg

  可是,中国人从不往这方面费力气。孔子说,“未知生,安知死。”生还说不清呐,说死后那些事儿干什么?真正的圣人,不求知天命,他只会尊重天命,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尊重老天爷的意志。

  所以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这些伟大的人是在告诉你,不要去死磕老天爷的意志,你是弄不清楚的。要强调“此岸”,强调能做到的事情你要做到,不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浪费时间和精力去纠结。

  //经世致用性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没读《论语》前,对孔子十分尊敬,但在读了《论语》后,他失望了。他认为,《论语》里讲述的内容都太常识化了,像对人要尊敬、不要干坏事、为人要谦逊等内容,在儿童时期就可以讲清楚!

  但黑格尔是学者、专家,他以这样的角度去看孔子。而孔子不是学者,也不是专家。孔子还曾自嘲说:“我种田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老圃。如果非要问我有什么特长,那就是赶车了。”

  圣人不器,孔子只想当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内圣外王,不掌握任何权利,以自身为典范,挽救社会的风气。孔子想要力挽狂澜,使中国回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一”的阶段。他言传身教,不仅将道理讲给人们,还以身作则告诉人们饭该怎么吃,什么是孝顺……

  曾有人问孔子,父母老了,子女及时赡养,让他们衣食无忧,平安到死,这是不是孝顺?

  孔子说,那要看孩子们对父母是不是真的敬爱,是不是从心里喜欢,还是说一想到他们就当成是生活的负担。如果每个月只是扔钱给父母,那还不如不孝顺。你养一个动物,一样可以将其喂饱呀。

  孟子也曾讲过孔子的故事。孔子得鲁国国君礼遇,有一次主持祭祀时,发现祭品中的肉食不新鲜,勃然大怒,连祭祀的帽子都没摘,就辞官离开鲁国。许多人对此不解,都说孔子是圣人,他的脾气那么急,圣人是这样的吗?

  孟子解释道,孔子在鲁国三年,虽说国君礼遇有加,但孔子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未在此得到推行。他不能就此沦陷,失去自我,必须离开鲁国。但国君对他如此好,他不能去激化矛盾,就必须要找一个借口离开。这才有了祭祀大典上发怒的场景。

  孔子宁愿让老百姓埋怨自己脾气暴躁,也要用这样的办法保护与君王的关系。他的一生,就是在找一个能实验仁政、王道,以教化为主的地方,实现政治理想,所以他做任何事情,都以此为标准,做到恰到好处。

王蒙5.jpg

  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给予高度评价。伏尔泰之所以觉得孔子伟大,就是因为孔子的学说经世致用,他将许多复杂的事情,凝练的十分简单通达。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性问题,但孔子用人间的事,证明人间的道,不引用《圣经》,不引用耶稣的话等等,只是将其论证为“如果你不愿意别人对你这样,你就不要对别人这样”。

  02、中华文化有三尚

  提到儒家思想,就须要提到中华文化中的三个“崇尚”——“尚德、尚一、尚化”。

  // 尚 德

  “尚德”是指,天下没有什么事比道德更重要。《论语·为政》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是说统治者如果以德治国,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你转。孟子也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都强调了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

  就像当初周文王尊敬老人,提倡礼乐,做事彬彬有礼,从不滥用暴力。他高尚的德行,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最后周文王取得了胜利,打败了暴虐的纣王。

王蒙6.jpg

  孔子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如果用强权作为行政手段,配合严酷刑法作为管理规范,这样老百姓虽然免于犯错,但却并不知晓什么是可耻的行为。

  比如说,一个人知道偷钱就会被处剁手之刑,他虽不会去偷钱,但他并不知晓偷钱的行为是可耻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道德作为指引,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举止,人们有了羞耻之心,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以后,就会自觉遵守规矩。

  //尚 一

  孟子说,“天下定于一。”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里的“一”有几个含义。

  第一层含义,一与多的统一。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意思是说,天道就是你太富有了,那就从你身上挤出点油水,去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人之道则相反,人道指的是大地主压迫剥削农民的时候,农民逼急了就会起义,替天行道,杀富济贫,开仓放粮……

  所以在中华文化里,既有很平和,很舒服的存在,也有很激烈的矛盾存在。中文里有个词叫“一切”,“一”是统一,“切”是指各个部分,用“一”来统一“多”,用“多”来矫正、丰富“一”,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深之处。

  第二层含义,天人合一。我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逻辑,即人性本善,是天生的,不需要教。

  孔子有云,为人子女时,你对双亲就有“孝”的感情,为人兄弟时,你对兄弟姊妹就有“悌”的感情。一个人,为人孝悌,长大后就会忠诚、有爱、有信用。

  孔子认为,天道让你善、德、孝、悌;孟子认为,天道让你对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老子认为,好人就像婴儿一样单纯、诚恳、不耍阴谋诡计……

  他们用人的美好、用道德来证明天意的存在,用天意证明你必须讲道德,如若违背天道,就会大祸临头。他们也用天道来说明权利的合法性,古人没有民主投票的程序,靠的就是高人一等的道德,你的德行比其他人强,你就应该掌权,这就是“天人合一”。

王蒙7.jpg

  第三层含义,知行合一。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其所作所为,他的得失、顺逆、后果等等都在于他的道德。道德好、心好,做的就是好事;道德不好、心坏,做的就是坏事。做好事易成功,做坏事易灭亡。

  知道一个道理很容易,若是没有做到,就说明你并没有真正的知道,正所谓“知难行易”。

  //尚 化

  庄子说,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与时俱化”。即时间在走,事物就在变化。我刚才讲到老子这个“道”,一个是大、一个是远,还有一个是逝,就是它不断逝去、死亡、离开,又不断的反哺回来,这就是中华辩证法。

  中国人发现世界有很多对立的东西,都在相互影响,相互变化。譬如《道德经》上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王蒙8.jpg

  意思是说,大家知道了美丽是这样的,善良是这样的,就会出现丑与恶。这个说法,自古以来被很多人质疑。但有一次我在与金融界的朋友们聊天时,对此话深有体会。

  就像有人认为一只股是优选股,大家都来投资这只股,对其他的不管不顾,这就容易造成泡沫越来越多,最后出现泡沫爆炸,股市崩盘等等现象。无论你再有实践的经验,也要具备事物从好变坏,从坏变好;从赚变赔,从赔变赚;从成功变失败,从失败变成功的意识,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另外一种说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王蒙9.jpg

  美国有一个作家叫赛珍珠,她曾不停给美国政要写信,提出“必须和大陆中国建立渊源关系”。她认为,中国人经受了各种天灾、旱灾、水灾、虫灾、疫病、地震等等的严苛考验后,中华文化不仅没有灭亡,反而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这些是需要深思的。

  孟子有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左右逢源”的真正意思,就是指一个人要对事物理解全面,要善于调整自己,适应事物的变化。所以,无论中华大地发生了什么灾难,中国总有一种自我调试,自我变化,自我蜕变的能力,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03、中华文化有三道

  除了“三性”、“三尚”之外,中华文化还有“三道”——君子之道、中庸之道、韬晦坚韧之道。

  //君子之道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说的就是小人爱斤斤计较,放不开自己的得失。君子无论是失败、成功,他都有自处之道,但是小人的特点就是成功烧得慌,失败受不了,既发不了财,也受不了穷。这实际是在讲君子的适应能力和坚韧之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在说君子之间关系很和谐,但各有各的头脑,不可能对事情都有相同。而小人聚在一起,总是尽力将自己同化,但真正遇事时,总会在背后捅刀子。

  这些说的都是“君子文化”,即温良恭俭让。君子之道就是文明之道、文化之道、聪明之道,内心之道、和谐之道。

  //中庸之道

  我认为,中庸之道的“中”,要读四声,是指准确无误,射箭打十环。“庸”,绝非平庸之意,而是指正常的,不搞极端。《论语》里说“过犹不及”,《孟子》里说“不为己甚”,皆是指已经做得很厉害了,就不要更厉害了,要懂得适可而止。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就是在说越是没有知识、文化和教养的小人,就越容易搞极端和破坏。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让人们掌握自己做人做事的斤两和分寸。

  //韬晦坚韧之道

  中国有一种在非常不平衡的状况下,做一种特殊的奋斗、苦斗、努力,这是令全世界所惊讶的。从“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愚公移山”“赵氏孤儿”“越王勾践”等经典故事到近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全面体现的了中国人身上坚韧、韬晦的精神。

  孟子说,如果老天爷要交给一个人宏大的任务使命,那么他要先经历很多苦难,磨炼其心志。这与美国作家赛珍珠所说的不谋而合,中国人什么苦都受过,这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让我们的文化被赋予了辉煌的使命。

  1919年的“五四运动”,看似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毁灭性的反思和批判,但实际上它激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反科学的、迷信的、封建的糟粕洗涤干净,使我们积极的、进步的、奋斗的、辨证的、善于变化的,善于吸收的积极因素得到了改善。

  04、谈中华文化的意义

  我们今天谈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让大家回到古代穿上官服,背《三字经》和《弟子规》,而是为了解决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代化方向。我们的现代化方向不是抛弃祖国文化,不是离开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所以,我们谈传统文化,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变和创新性的发展。这对于拥有古老文化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严肃、伟大、疼痛的过程,但其结果将成为推动中国迅猛发展的推进剂。

  就像在“抗疫战”的过程中,中国人不仅表现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还表现出我们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

  中国人无论经历过怎样的磨难、苦厄,我们从未在苦日子面前,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的力量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