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庆茶旅|自驾临沧,探索古茶树云集的秘境

 茶道新生活 2020-10-15

临沧,位于滇南,是世界茶树的发源地,因濒临澜沧江而得名。

临沧已经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50多万亩,拥有65.2%的森林覆盖率,至今尚有多个原始森林人类尚未能进入,正因如此,有人称临沧是“秘境”。

茶道新生活团队深入临沧采访一个多月,为您筹划了三条适合自驾探秘的路线,这个国庆就跟着我们上路吧!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临沧有七县一区,临沧县城位于临翔区。

这次的三条路线景点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凤庆,中心的临翔,南部的双江、沧源

路线1感受民俗风情

临沧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这里聚集了布朗族、德昂族、彝族、白族、回族、拉祜族、傣族、佤族、汉族等二十三个民族,不同族群之间与茶都有密切的关联,其中,又以拉祜族、布朗族、傣族等为首,是临沧地区主要种植茶、利用茶的民族。

南美拉祜族→双江勐库布、拉、傣(族)→沧源翁丁佤族

这三个地方皆位于临沧南部,它们民族风情各异,各自传承保留的茶礼茶俗亦大不相同,如拉祜族的烤茶、勐库的植茶、佤族的神山古树等,颇值得深入探访。

拉祜族的历史用歌声传唱

南美拉祜族来源于青海南下的氐羌族群的一支,他们从青海沿着四川西部逐渐向南迁至大理,后又因民族之间的战乱,而迁至高山深菁,如今主要聚居点为南美和勐库。他们世代生活于此,早年因为害怕和外人打交道,使得歌舞成为他们的社交语言与表达自我的方式。

弹唱拉祜族历史的夫妇

拉祜族长辈藉由打歌向年轻人传授拉祜的历史与文化,称作"古根"。歌唱在这里承担着传递族群文化的作用。

拉祜族的生活器具

拉祜族在勐库亦有分布,他们进入双江的历史早于傣族,而晚于布朗族和佤族。在勐库,只要有拉祜族的寨子,就一定有古茶树。

拉祜族传统的杆栏式建筑

拉祜族的树不"台刈"。"台刈",即砍伐之意。拉祜族对茶树的敬重使他们对自然怀有一份敬畏之心,不砍伐的习惯也让拉祜族在古树茶备受追捧的今天受益不少。

拉祜族的图腾"葫芦"

拉祜族的图腾崇拜是"葫芦"。相传,古时发大水,有两兄妹躲在葫芦里在水上飘浮才得以存活了下来,拉祜族便由此而来。

拉祜族传统编织手艺,在这位盲人手里全不是问题

布朗族最早植茶

勐库的布朗族被认为是濮人的后代,而濮人,是最早栽培利用茶树的族群。

公弄是布朗族的村落,这里是近代勐库大叶种茶树的输出地。勐库以前产红茶,许多人家还留有制作红茶的设备,如今,虽多已制作晒青,但手艺仍没有丢。

布朗族的信仰图腾是"公鸡",这来源于古濮人文化。若要辨识一个村寨里哪户人所属的族群,看他们房子上的图腾就知道了。

布朗家庭


布朗族的信仰图腾

冰岛茶源于傣族老寨

傣族一般逐水而居,住坝子不住高山,但勐库西半山的冰岛老寨是个例外。现有汉族、拉祜族、傣族的冰岛其实原来是个纯傣族老寨。

通过傣族人自己的文字记载,我们了解到元代麓川(今瑞丽)的傣族首领经过双江,一些人留了下来,便成为了今天双江傣族的先人。今天冰岛老寨的傣族还能清楚说出祖先来自"麓川"。

1485年双江傣族土司派人引进了版纳的茶种在冰岛,今天的冰岛古树茶,最早就源自那时。

傣族老人谈笑风生


傣族传统的"烤茶"。

去翁丁佤族村寨,

访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直到20世纪50年代,佤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后由刀耕火种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佤族村庄有供奉神灵或神山的习俗,它们视为村寨的保护神与风水之地,在今天,祭拜神山仍是当地佤族人世代严格遵循延续的习俗。

阿佤山是天下佤族人心中人类的发源地,因为这里是佤族"司岗里"传说诞生的地方。佤族在沧源留下了距今三千五百多年的崖画,诉说着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故事。

进入翁丁,这个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的佤族村寨,寨门处挂满牛头骨的大榕树即刻吸引了视线,一切粗犷而神秘的原始气息扑面而来。

沧源天坑是近年发现的由7个天坑组成的天坑群,其中最大的直径为184米,深235米,被誉为云南第一大天坑。

佤族聚落


翁丁村寨


沧源崖画,佤族先民于三千余年前用猪血、牛血画下的生活图案。

村寨大树的牛头骨


穿过原始部落的小路


翁丁村航拍


沧源"天坑"

路线2探访茶马古道

凤庆→鲁史古镇→古墨村

这三地皆位于临沧北部。探访这里,能看到临沧历史特殊且丰富的一面。茶马古道留下的村镇,至今仍然以古老的面貌向世人彰显着这里的历史。宁静的村落以农耕为主,是都市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3200年的锦绣茶祖

这颗位于凤庆锦绣村香竹箐的古茶树被誉为锦绣茶祖,树龄已达32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华阳国志》记载了巴蜀军队支援周武王伐纣时,向武王进献了茶叶,有学者认为,献茶者是巴蜀军中的濮人部队,此事距今三千多年。香竹菁的这棵古茶树,恰好3200年,难道历史上所记载的茶叶,就来源于这一棵树?

平和村,古茶树比人多

1639年,徐霞客路过顺宁(凤庆),即记载了他喝过平和村的"太华茶"。从凤庆县城出发,沿着澜沧江,海拔一路高生,云雾飘来,如入仙境。

平和村的茶树被认为是凤庆沿江茶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是因为当地留存的茶树品种,二是茶地栽培形态,三是土壤特点。平和村人口四千多,一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却有一万多棵,且大多是野生的,是名符其实的"茶比人多"。

平和村多为有机质丰富的红壤和黄壤,在这里随意选一处,除去地表的浮土,把刨出来的土用力攥在手心里,均呈潮湿、松散、不粘块、不成团,这种沙性好的土壤是培植茶树的优质土壤。

培植茶园


散乱在山间的农家

凤庆茶厂:滇红的故乡

滇红,自出世起即享誉世界,屡创拍卖高价,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大名鼎鼎的滇红,就诞生于临沧的凤庆,且有段不凡的历史。

凤庆茶厂源自1939年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更名为凤庆茶厂。这个茶厂见证了滇红的前世今生,2006年,凤庆茶厂与云南凤庆糖业集团公司合并重组为云南滇红集团。

凤庆老厂区,老一辈人更习惯称为"老凤庆茶厂",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博物馆。苏联风格的厂房建筑,滇红创始人冯绍裘先生的铜像就立在进门的正中,供人凭思。

七七事变后,各地沦陷,为救亡图存,政府决定在云南设置制茶检验厂,将云南的普洱茶改制成红茶,出口赚外汇,也就开启了凤庆滇红的这段历史。

入口处的冯绍裘铜像


茶厂遗址

鲁史古镇,茶马古道上的"小上海"

鲁史,这是一个因交通而起,也因交通而寂的古镇。作为滇南茶马古道的重镇,鲁史集商道、官道、军道为一体。抗战时期大量内陆人士西移,给这里带来了当时先进的文化。

鲁史古驿道开辟于1328年,自古以来就是西往西藏,东至昆明,南通缅甸的必经路线。解放军当年就是从这里进入了滇南。

抗战时期,云南成了大后方,鲁史也因地处交通要道而日渐繁华,遂有"小上海"之称。

1950年代,因新修公路不经鲁史,鲁史的经贸地位随之下降,不过也因此,鲁史才能保存住"时间"。如今,漫步鲁史,时间好似停留在当年那个战火阴霾下的静谧——青砖、石板、黑屋瓦,以及当地平和的人们,构成这里平静的风景。

俯看鲁史古镇,一片青砖黑瓦


鲁史古街


楼梯街


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人与小孩。

世外桃源古墨村

这个村,因多有文人墨客而得名,清朝年间考取进士的就有七人,现仍存有进士牌匾。得益于茶马古道,儒家文化浓厚,村民惯用"文房四宝",吟诗作对之风流传至今。

走进古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中国文人寄情向往的"世外桃源"景象,不过,不如称它"世内桃源"吧!因为它真实存在这里。诗礼乡古墨村,也正如其名,知书达理、吟诗作对、舞文弄墨是这里不可少的"习俗"。

耕读传家,静默安宁


榨核桃油是当地的特色。河边的榨油坊传来"咔咔"的砸核桃声,也飘来了核桃油的香。


童话般的金色麦浪

路线3山水秘境

勐库大雪山→永德大雪山→邦东大雪山

喝过"临沧茶"的人对大雪山这个词一定不陌生。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数座海拔高达三千公尺以上的山脉拔地而起。这三座大雪山均位于北回归线上,是中国西南地区海拔最高的地方。

又因临沧位处亚热带,故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变化剧烈,动植物生态也随之转变。因此大雪山群坐拥不少古茶树,如果想要探访自然环境与深山古树,一定要来这里。

其中,勐库大雪山的野生古茶树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甚至比普洱茶种还要原始。数百年前,居住于此的拉祜族与布朗族偶然捡到了掉在地上的茶籽,并用于人工栽种,从此,人工植茶以双江为源头,散布开来。

临沧地区最高的是永德大雪山,海拔3504米,这里也是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永德大雪山的森林郁郁葱葱,密不透光,一些地方即使在白天,仍需借助手电筒才能进入。二战时,美军飞虎队一架飞机于此被日军击,机上人员当时虽从空难逃脱,却因没能走出大雪山而亡。

水墨画般的临沧


驮着生活物资的骡队进入大雪山的深处


根部相连的两棵参天古树


勐库大雪山1号古茶树(勐库戎氏提供)


一颗根部中空的大树仍然枝繁叶茂


森林里常见彩色菌类


水气富足便生长出碧绿色苔藓


郁郁苍莽的大雪山群

大雪山里的"昔归"茶

在临沧,有两个山寨需要设置关卡,一个是冰岛,一个就是昔归。昔归茶因颇负盛名,竞相追捧,茶价高涨,当地为了避免冒牌,在进出的唯一一条公路设置了关卡,青叶只出不进,避免有人运进外地茶青冒充本地茶。

如今,昔归村民已经住进了新寨,不过,制茶时仍需回到旧寨,有些便推倒了老房子,建了茶叶初制所,因此,大多数村民都有"两个家"。普洱茶的兴盛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经济和生活,在邦东雪山周边,拥有优质茶树的寨子,也渐渐因为普洱茶而"富裕"了起来。

昔归茶叶堵卡点


昔归旧寨

想探索更多临沧秘境?不妨带上我们的《茶源地理  临沧》上路。

编辑/茶道君

节选自《茶源地理 临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