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岩茶入门,大家都走过哪些路?掉过哪些坑?

 茶道新生活 2020-10-15

武夷岩茶,近年声名远播,价格水涨船高,也产生了很多人认识上的误区,那么,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该怎么认识,又该怎么品饮武夷岩茶呢?

谈武夷岩茶,好像不谈几种植物(水仙、素心兰)、动物(水金龟、白鸡冠),甚至肉类(牛肉、马肉)、衣服(大红袍),都上不了茶桌了,渐次又有山场(牛栏坑、马头岩、鹰嘴岩......)、火工(轻火、中火、足火......),究竟武夷岩茶为什么会有这么繁复的体系呢?

茶道新生活团队曾经走访武夷山,现在,就让我们从普通消费者容易产生的误区开始,重新认识"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为什么叫"岩"茶?


走进茶铺,看到茶架上琳琅满目的罐子,偶有几个写着”武夷岩茶”,试问老板,为什么叫"岩"茶?答曰:"生长在岩石上呗!"坐下来试喝,却发现极其苦涩,问老板为什么,说这叫"岩韵"!"为什么这么苦呢?"答曰:"不苦不涩不是茶!"

岩茶为什么叫岩茶?真的很苦吗?岩韵又是什么?

武夷山脉,位于闽赣交界,由数十座海拔1500米至2158米的山脉连绵而成。东北-西南走向使得武夷山脉挡住了北方的寒流,又截住了自东南方上来的湿润海风,导致武夷山在温润的气候下,诞生了以生物多样性闻名的动植物乐园。

通常我们说的武夷山(景区)位于山脉东侧,这里以丹霞地貌闻名,武夷岩茶,也就生长在这些由花岗岩、火山熔岩、砂页岩和变质岩等多种岩石组成的土壤中。其中,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即对应了陆羽在《茶经》中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中的"上者"。

武夷山河流众多,崇阳溪、九曲溪、黄柏溪、梅溪等多条河流贯穿其中。一条条溪流把武夷山切割的"支离破碎",于是,便有了36峰、99块巨岩及无数细小的"山场",武夷山人就在这些被水系切割出的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缓坡山地中,砌石建茶园,其中,越是险峻的地方,茶越好。

茶树喜湿怕涝。武夷山年降雨量2000毫米,"烂石"保证了茶树土壤不会残留过多水分,坑涧地貌与丰富湿气产生了漫射光、水甚至从石壁上渗出来,形成了丰富苔藓与蕨类;水脉从底下流过,保证了植被多样性,武夷岩茶生长出来。

武夷岩茶依土壤环境大致可分三类: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溪茶)。这是细分而言的,正岩茶即指生于烂石坑涧之茶,稍差一点的就叫半岩,在溪边河滩地或泥地种的,就叫洲茶。


在对武夷山的普遍认知中,景区内即"正岩"产区,景区外为半岩,半岩之外的其他山场,虽同属武夷山脉,却已经是"外山茶"了。老一辈武夷人,甚至认为只有核心区的"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一说倒水坑)、悟源涧、流香涧。"才算正岩,景区内的其他地方,都算半岩了。

可知,武夷岩茶实在讲求山场环境,毕竟,土壤是形成岩茶风味的重要指标,而
岩韵,也就是来自正岩茶独有的深厚的土壤滋味,并非苦涩得化不开的滋味。

岩茶是乌龙茶吗?还是红茶?


常有人以为,铁观音是绿茶,大红袍是红茶,作为福建乌龙的知名产品,这种认知令茶道君不禁赶紧出来科普:其实,单以汤色来判断一款茶是红茶还是绿茶,是不科学的,还得回到制茶的工艺上来看。

茶分六大类:绿白黄青红黑。乌龙茶即青茶类,而不管是铁观音还是大红袍,都属于青茶类,至于红茶,武夷山虽也有产,不过那叫正山小种。

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别?跟其他乌龙茶有什么不同?

武夷山,自古即产茶之地,从唐宋时期的蒸青绿茶、龙团凤饼,到明代以后的炒青绿茶,以及明中叶后诞生的乌龙茶及红茶,得益于武夷优良的山水环境,武夷山的茶青做成什么茶都能胜任,但是,如今提到武夷岩茶,特指生长于武夷岩土之上的、经过乌龙茶工艺精制的、带有独特"岩骨花香"的,中发酵烘焙青茶。

单看汤色,或者听闻"大红袍"之名的,可能就有人以为岩茶是红茶了。其实,红茶跟乌龙茶制法大大不同,红茶是全发酵茶,而乌龙茶是半发酵茶。

乌龙茶的发酵程度依据制茶师的调整而不同,大约在30%至70%的范围内。乌龙茶发酵,素有"三红七绿"之称,即做青时叶片泛红的边缘占到了整片青叶的三成左右。红茶是重萎凋、重发酵茶,青叶已经全部泛成棕色,口感、香气与茶汤颜色皆与乌龙茶不同。

如果仅只是品饮做青、揉捻结束,只焙了一道火的茶,亦即初制茶,那么,这是不能尽略武夷岩茶风貌的,因为接下来的"焙火"工序,才是武夷岩茶"工夫"之精髓。因着加热方法的不同,武夷岩茶之焙火有炭焙与电焙之分,但不管如何,好的焙茶师,能让初制茶的品质更上台阶。

不论是香或韵,甚至是初制茶里的不良气味,都能藉由高超的焙火修饰、升华。焙火是稳定与固化武夷岩茶品质的关键,传统工艺里"三道火":毛火(初焙、走水焙)、复火、炖火。如果毛茶不继续焙火,不仅不能延长保存期限、香气与韵味也会提早散失。

武夷岩茶是目前乌龙茶里焙火最重的。传统的武夷茶,讲究"隔年陈",正是因为刚焙完的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而经由一年的退火,岩茶的品质稳定下来,"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清 周亮工《闽茶曲》),显得比去年更加好喝。

焙火能够使毛茶的汤色从青绿色、浅黄色转深,成为亮黄色、橙黄色等,传统焙火工艺甚至能让茶汤变为深红色、暗棕色,也许这就是武夷岩茶让人以为是"红茶"的缘故吧?

岩茶的火工其实很简单


"老板,有没有重口味的岩茶?"

"有啊!你要哪一种,高火足火还是碳焙的?"

"我要有花香的。"

"你要有花香的都是轻火的啦!没有重口味的啦!果香的要不要?"

"我就要花香的,不是说岩骨花香吗?怎么会没有?"

以上对话是不是似曾相似?岩茶的火工跟香气到底是什么关系?

挑选岩茶,不能不看火工。火工指岩茶焙火的程度,分轻火、中轻火、中火、中足火、足火五种,一款茶制成毛茶后,不同程度的焙火,呈现出来的风貌大不相同。

对于入门茶友而言,一般推荐的是中火以下的茶,因为这种茶,火味不强、香气清晰、口感润滑,多呈鲜花香气,能够让人第一时间领略"岩骨花香"。这种茶的汤色通常呈橙黄色,也因为能够保留较多高昂的香气,故而在岩茶的多数名丛里也常采用,如素心兰、醉贵妃、玉井流香、向天梅等。

如果是老茶客或者重口味人士,则更偏好中火以上的茶,这种茶香气沉稳、汤感浑厚、回韵十足,显果香,汤色通常呈现深黄色、深棕色等。随着火工的增加,岩茶大体香更隐、韵更长,汤水厚度也随之增加,但若仅因此便以为,足火的茶汤水一定厚,那就犯了错误,因为,火工越高的茶,越容易"焙空",即指茶底已焦炭化,丧失活性了,品饮这种茶,满口炭味、干涩,汤水空洞。

岩茶新茶一般当年十月左右上市,这是因为,春季摘采的岩茶,焙火要到了十月左右才会大功告成,这是指一般的茶而言,少数"厚工"的茶,甚至要到来年才会出现,因为制茶师傅们还要等待焙火的时间,以求茶叶的完美转化与滋味呈现。

火工也会影响岩茶的存放。一般而言,火工越高的茶,陈放年限越长。随着时间的变化,焙火与茶的内含物质也随之转变,融合,待火气尽退,则是品饮的最佳时候;有人喜欢品饮岩茶老茶,这时候就要尽可能挑火工偏足的茶来存了,因为转化空间更大。

肉桂、水仙、奇丹、北斗、铁罗汉、梅占等皆适合中火以上火工,其中尤以水仙、梅占等小乔木、中叶种茶树适合中足火以上陈放。高香型茶种如肉桂或小品种,则需要注意陈放中香气散失的问题。

岩茶讲究看青做青、看茶焙茶,品种与火工之间没有特定关联,制程中一切都由制茶师傅来拿捏,因此,品饮岩茶,不用刻意讲求火工,最要紧是,喝到一款令人舒服、愉悦的茶,并且以此享受制茶人不辞辛劳换来的美好成果。

岩茶不是只有"大红袍"


肉桂、水仙、大红袍,相信对很多人而言,这已经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了。

仿佛喝岩茶,就一定要喝这三种,但其实武夷岩茶还有丰富的品种供茶友们选择,而这些品种,要回到"菜茶"来找寻。

鬼洞

武夷山保存最原始与最完整的茶树品种基因库

菜茶,又称奇种,是武夷茶的原生茶种,采有性繁殖,故而每株菜茶性征都不大一样,这也是武夷岩茶如今有繁复品种的根源。自古以来,人们把一些具有明确特征的茶树种选育、制作出来,命名,称为名丛,如铁罗汉、不知春、瓜子金、白鸡冠、石乳......等等。如今市面上容易看到的,大约有几种:

1、三个代表:肉桂、水仙、大红袍。

2、四大名丛半天妖、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3、名丛石乳、素心兰、奇丹、北斗一号、北斗二号、雀舌、金佛、小红袍、瓜子金、梅占、玉麒麟、黄玫瑰、矮脚乌龙、醉贵妃、向天梅......

很多人可能看到这里已经花了,不过其实只需要在你喝的时候,稍加注意即可。

岩茶茶树品种

部份茶友常年喝茶,已经不满足于"三个代表",而开始追寻更多样的岩茶小品种,成为了"品种集邮派"

岩茶的品种款款不同,而除了发源自武夷菜茶的武夷原生名丛以外,尚有来自闽南的梅占、佛手、黄金桂等,顺带一题,岩茶中颇负盛名的水仙,其实来自于闽南,不同于武夷菜茶系。

山场,没那么复杂


牛栏坑

混迹茶圈多年,茶道君曾自诩能喝出不同山场环境的茶而自豪,不过,英雄不提往事。也曾是山场签到派品种集邮型茶友,甚至两路并进,以喝过某某山场的某某品种而自豪,什么牛栏坑水仙、鬼洞奇种、九龙窠石乳、马头岩肉桂、莲花峰瓜子金、天车架奇丹......下肚了不知道多少山场与品种的岩茶,却发现,什么都不懂,还是太年轻!太简单!

其实,山场,没那么复杂只要有基本认识就能避免陷入盲目追逐山场的坑。

山场是指茶叶生长的地域环境。武夷岩茶因为生长环境的微气候不同,造成了茶叶滋味的不同,一般来说,坑、涧、窠、洞的茶,因为接受光照较少,水气较丰,香气更为幽隐,滋味更为醇厚,著名的"三坑两涧"就是这种风格的茶;产于岩、峰的茶,则相反于前者,更多呈现为清透、锐利、爽朗的风格。

由于茶树周围植被生态的不同,岩茶还可以细分出许多小山场,确切来说,岩茶因为品种+山场导致了十分多样的变化,所以,也有人追求单株采制,不过,对于一般消费者而言,能喝到山场确切的茶,已经很幸运了。比起盲目追求山场,更重要的是喝到一款品质稳当、工艺正确的茶。

刘国英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武夷山市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

武夷山市岩茶同业工会会长

茶道新生活在武夷山期间访问了岩上茶科所的刘国英所长,对于山场,他是这样说的:"所谓山场,就是岩茶种植的生态环境,也是岩茶生长的小气候,对岩茶品质有重大影响,但消费者不要迷信山场,卖茶者更不要神化山场······"

影响茶叶品质特征有三个因素,分别是品种、山场和工艺。山场确实有决定性的影响,哪怕是武夷山的同一个山头,山顶和山脚的茶即使由同一个厂家和师傅做,品质都会有差异。"

"一般来说,山顶的茶香气表现更明显、更高扬,而山坳里的茶,香气虽不那么明显,但滋味更醇厚。

"其实不只是普通消费者,就算是武夷山茶人或专家,要鉴别山场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刘国英微笑着谦虚道,他自己也只能区分正岩和外山。

不必刻意迷信山场

武夷山茶路无尽


武夷茶,自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它经历了从蒸青绿茶、团茶、炒青绿茶,到乌龙茶、红茶等的制作工艺,出品了唐代的研膏、蜡面,宋代的粟粒、龙团凤饼,明代的探春、紫笋、松萝……清代的不知春、老君眉、大红袍……等一系列历史知名茶品。

元代武夷山正式设立御茶园,改写了北苑建茶的历史;明太祖废团茶而改散茶。许然明在《茶疏》中写道:"阳羡仅有其名,建茶亦非最上,唯有武夷雨前最胜。"见证了武夷茶辉煌的历史。

武夷山诞生了世界最早的乌龙茶与红茶,是这两类茶的发源地,久盛而不衰,如今武夷岩茶(武夷、闽南、潮汕、台湾),小种红茶亦不遑多让,知名的”金骏眉”即创制于此。

传统的制茶方法没有衰落,武夷茶仍以繁复工艺与优良品质向世界展示着它的"香、清、甘、活"。

儒释道三家在这里因茶而汇聚,这里不只是茶的圣地,也是信仰的宝地。

天心永乐禅寺

止止庵

武夷精舍

文、图来自《茶源地理 武夷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