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上一本书,一张琴,向古代文人走去

 茶道新生活 2020-10-15

忙碌的生活常有,但心中的自留地却不常在。为了拥有一片属于内心的空间,有的人通过喝茶,向内寻找自我,开辟自我的“茶道新生活”;有的人愿意弹琴,在享受操缦中感受古代文人“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的意境,直抒胸臆。

然而也有很多人望而止步,认为“琴”“茶”一旦与“道”牵连,就说不清道不明。因为“道”一字有一种神秘感,让人看到就觉得玄乎。

而古琴从汉魏时期起就作为一种“以琴载道”的道器,在常人看来,无论是犹如天书的古琴减字谱,还是那寂静旷远的太古遗音,古琴都会因此被拓上“高深”的烙印。

“当我们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如只听到‘琴道’之名)而不知其实际、不知事物背后的道理,往往会觉得它神秘。所以‘神秘’几乎就是‘无知’与‘未知’的同义词。”老桐先生在《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一书中提出见解。

老桐先生,本名吕建福,号吴门老桐,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金陵刻经处研究员,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金陵古琴家,吴派琴学传人,“吴门琴禅·古琴课程”创办人,金陵吴门琴禅馆琴禅导师,南京东南大学古琴社指导老师,江南书院高校传统文化社团联合会指导老师。著有琴学专著《古琴之道——琴道、琴学、琴人、琴修》(简称《古琴之道》),并发行《琴道》CD。老桐先生致力于传统圣贤文化的弘扬和经典国学智慧的传播,“以琴静心,以禅明心”,悉心传授佛学、古琴和禅道。琴风崇尚“中正平和、清微澹远”。

一位书友在未读《古琴之道》前提出好奇,琴道有怎样的内容可以展开400页的叙述呢?

老桐先生以一个琴人的视角,将古人、琴友及自己对于古琴的见解都收录书中。

什么是琴学琴学就是从学术的角度,学习古琴的琴理、音律、声学、制曲、弹奏、琴史、斫制(琴器制作)等,这是一大学问;

什么是琴艺琴艺是以古琴为乐器、操缦(操弄琴弦)为艺术,是音乐艺术中的一种;

什么是琴道琴道则从本质上去理解古琴:古琴最初的创制究竟是为何,有何深意?操弄琴弦又是为了何事呢?

自古以来,没有听说“筝道”“箫道”“笛道”,而“琴道”却是为古代文人所熟悉的,在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思想和意境熏染下,文人对于“涵养性情”“明心见性”的追求见于古琴之中,自然不会觉得琴道思想是神秘的。

于今人而言,古琴不被了解、不被重视,老桐先生于《古琴之道》之中留下了关于琴道、传习、琴修的问答,以及一些值得关注的讨论,分享对于古琴“未知”部分的见解,例如:

问:学琴不是要学很多曲子吗?

答:……琴人重在抚琴,享受弹琴之乐。品味琴音、体悟琴境,都是学琴的妙乐,不一定是学好多琴曲,明代文人更有“半曲平沙走天下”之说……

问:既然弹琴讲究“修身养性”,为什么有的琴人仍然热衷于古琴活动,不在家中好好修养呢?

答:……我将这种观点戏称为“修养闭门论”。这也说明一般人对“修身养性”的误解,似乎“闭”门不出乃至“闭”目养神、“闭”目打坐才是修身养性。我们知道,孔子是倡导修身养性的鼻祖,孔子是不是就闭门不出了呢?非也。相反,孔子周游列国,为文化事业、为社会人心勉力奔波。……实际上,闭门静修只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法而已,而在人事场中修行,如佛家所说的“动中修”是更为重要的,不在社会人事,进退应对中历练,如何自利利人、如何“修齐治平”?……修养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观察别人的镜子……

问:若没有娴熟的技艺,弹琴几不成调,您所说的“琴道”岂不是空谈?是不是还是等技艺、指法过关后再来谈“琴道”的为好?

答:……就习琴而言,琴道之实际修养固然是慢慢培养、逐渐深入的,与指法技艺之练习以至精熟并无先后,但习琴之初即明乎琴道大义却是首要的,如人之目、如车之轮,最为重要,故称为“本”,《大学》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是这样一本书,是这样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将古琴的世界拉开一角,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古琴,明白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但是,书只是学习的途径之一,学习之初“建立良好的琴容和指法习惯很重要”。所以琴只有自己弹了,才能了解理论背后的深意。

3月1日,茶道新生活团队特别邀请老桐先生再度来广州,在茶香中,听先生谈古琴琴道,待先生弹古琴给“懂得的人”听。

同时,茶道新生活吴垠社长也会以琴、茶为载体,分享她的人生体悟,把最真的话留给“懂得的你”

吴垠,茶道新生活社长,《茶源地理》系列丛书主编,青鸟种子创始人。致力于打开茶的真实世界,坚信“比故事更打动人的,是真实!”

活动信息

日期:2019年3月1日 19:00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路255号荟雅苑C座1602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