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教士的一段记载,揭开晚明文人的心态,明朝文人比清朝更开放?

 百家杂评 2021-02-23

近代发生的百年屈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痛,但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由的会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明朝延续了下来,还会发生百年屈辱吗?

晚明著名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留下这么一段话,内容颠覆传统认知,或许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

从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逊位,中间一共有72年时间,但绝大多数时间中,中国社会各界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之中,拒绝改变拒绝接触西方,面对洋人、火车、电报等新事物时的恐慌、敌视、愚昧表现,令人不可思议,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难道明朝中国人也这么保守麻木?

其实,晚明文人士大夫包括官员,心态非常开放,好奇心强烈的甚至让人惊讶。

《利玛窦中国札记》: 有些人是他认识的,有很多他根本不认识,来信询问有关基督教教义的各种问题、有关向偶像献祭的人的信仰以及他所刊行的著作里的一些章节。

利玛窦在书中记述了中国人的强烈“好奇心”,“好像发了狂”,来访者络绎不绝,就是想了解西方的事情。不能和他见面的人则通过书信来往,他收到很多信件,认识的不认识的,与他讨论各方面的话题,渴望获得新知识。

传统认为,明朝文人依然沉醉于天朝上国,只是极少数人愿意与传教士交往,但利玛窦的札记显然颠覆传统认知。统计显示,利玛窦书籍中提到的有名有姓的明朝人,至少有137个。这是直接提到的,没有提及的或更多。

1592年,利玛窦来到江西之后,立即为江西文人包围,成为争相交往的对象。

《利氏致澳门孟三德神父书》:在这座城市里......众人都好奇的想见我一面,有这么多群众来看望,还有重要的文人与要人(官员),真使我兴奋异常。

来访者络绎不绝,会不会只是看一看洋人,俗话叫“看稀奇”?还真不是,因为不少士子要求拜利玛窦为师,请他传授西方学问,以至利玛窦疲于应付。而且,当时白鹿洞书院的院长章潢获悉利玛窦在南昌,甚至邀请他到书院讲学。后来,江西藩王乐安王、建安王还曾邀请利玛窦家中作客,询问欧洲一些事宜。

1598年,利玛窦来到南京,引起了更大的旋风,因为南京是明朝文化中心。《利氏致高斯塔神父书》中记载,“中国人来拜访我,有些人好像发了狂,争先恐后,络绎不绝.....有的要学数学,有的对伦理科学感兴趣”。

1601年,利玛窦到了北京,依然大受欢迎,甚至一个叫张养默的年轻官员,甚至直接拜利玛窦为师,经常以“毕达哥拉斯的一句格言‘老师这样说的’为座右铭”。

总之,从南到北,明朝人不仅没有拒绝利玛窦的西学,反而发狂的追求,只是对其天主教不以为然。

明朝人对西学的好奇,还体现在官方与民间热情的翻译和印刷西学著作上。

1605年的《利氏致高斯塔神父书》:前几年曾给您寄《世界地图》,是中文在北京印刷的.....已先后印刷十次以上,很多人希望占有一张,争相购置。1608年的《利氏致罗马总会长神父书》:今年初,我曾把大张《世界地图》呈献给中国皇帝(万历),皇帝非常高兴,便命工匠照我呈献的地图刻版,不久便印了不少张,很多殿中都挂起了《世界地图》。

可见,不仅民间文人欢迎西学,而且万历皇帝也对此颇感兴趣。

当时,除了神学书籍之外,利玛窦的其他西学,都能吸引明朝文人的兴趣,甚至利玛窦的很多书籍,明朝文人主动印刷传播,比如为利玛窦赢得巨大声誉的第一部哲理书《交友论》,就曾被反复印刷。

除了利玛窦的书籍之外,其他传教士的非传教内容的西学书籍也很受欢迎,比如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翻译的《职方外纪》,就引起了明朝文人的热情。令人遗憾的是,这本书中提到了欧洲的众多主要国家,竟然连乌克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与希腊等包括了,但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清朝道光和官员等却连英国在哪都不知道!

在这种疯狂的学习之中,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莱布尼茨1697年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高下,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其实,即便明朝与欧洲有一些差距,关系也不大,原因很简单,明人并没有自恃天朝而盲目自大,明朝文人有好奇心,更有追赶的雄心。

一,在和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的交战中,明人认识到只有加强武器装备才能“制夷”的不二法门,因此热心学习、引进西方的火器,并迅速缩小了双方的差距。与葡萄牙的屯门海战中,汪鋐第一个提出“师夷制夷”,引进葡萄牙大炮,最终打败了葡萄牙舰队。

二,在与西方传教士交往过程中,明朝人认识到了自身不足落后。1629年,徐光启给崇祯皇帝的奏折中提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可见,当时不少文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才是开放的态度。

可见,如果明朝延续下来,在好奇心和赶超心的驱动之下,中西方差距至少应该不会太大,而以中国的庞大体量,欧洲人想要入侵中国,带来百年屈辱,几乎就是天方夜谭。甚至,以中国的体量,在18、19世纪只要进行一定的工业革命,只会让西方恐惧吧。

其实,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海国图志》在中日的命运,充分说明了明朝延续下来只会更强。明治维新前后,邻国日本如饥似渴的想要了解学习西方,与晚明中国对待西方的态度一样。《海国图志》在清朝滞销,根本就卖不出去,但拉到日本之后却立即脱销,几次加版印刷都不够卖,犹如明末利玛窦的书籍一般热销。最终战争结果说明一切,小国日本击败大国中国。

当然,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多方面原因构成,如果明朝不亡延续了下来,是否真能避免百年屈辱,还存在其他多方面问题,但开放心态、好奇心等却是重要原因,至少不会让中国闭上眼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