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帅:医疗专家下基层坐诊是浪费,支持北医三院院长乔杰说真话

 吴帅医事评论 2020-10-16

7年前,我曾写过一篇评论《“专家坐诊社区医院”有大炮打蚊子之嫌》,批评行政命令把专家推向社区这种现象。

  但即使到了今天,这种行为依然有增无减。医生多点执业经常被某些公权力武断解读为,医疗专家下基层行医,把病人带到基层,让基层病人多起来。

今天《中国青年报》的某条新闻刊登了一位医疗专家的实话实说,再次批评这种现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认为,“松散型”的医联体,因为没有明确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很难做好、做实。

比如,一个妇产科的大专家被派到基层医联体单位,在社区坐诊一天,而这一天,最多也就三五个病人前来问诊,且其中几乎没有专科对口的病人,“这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这种专家在我们医院一天至少看几十个“专病”病人,还有疑难杂症,让他下去基层坐诊一天,看不了几个病人,真是资源浪费。”

我的看法如下:

动力问题。强扭的瓜不甜,扶贫贵在自愿,强制的慈善不是美德。权力之手一刀切把医疗专家长期推向基层,适得其反。换位思考,本来“我”不反感,但被人用枪指着头去做这些事情,味道就变了。

全科和专科的思维误区。术业有专攻,基层主要是全科地带,基层医生是全科医生,这个区域是他们的强项,能够看杂病,更知道病人的需求。专科医生到全科岗位,注定会水土不服,一是没有专科病人看。看全科未必比得上基层医生,医疗是实践的行业。二是缺少检验、手术、辅助等团队的配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看血液病的专家,到社区坐诊一天,一个病人没有,专家很郁闷,因为浪费了宝贵时间。但写政绩报告的门外汉,一旦被上面肯定的激情绑架,哪管你感受?

基层医疗半死不活,不是基层医生问题。政府有一个误区,好像源源不断把好医生输送到基层社区,问题就可以解决。现在可以回头看看,大医院专家帮扶基层那么多年,有没有哪一所基层医院是因此得救的?

基层医疗问题,不可忽视两个尖锐矛盾。

恶性竞争。大医院也在发展全科,普通常见病的病人一个不放过,小手术的业务也是业务范畴。说得直白一点,两者站在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大医院可以抢小医院的病人,小医院没能力抢大医院的病人。在这种恶性竞争下,原本属于基层医疗的病人流行了大医院。抽调一两个专家到基层走一下,搞搞形象工程,发几条正能量的报道,就能救活基层?

基层自身的管理问题。在基层医院,多数医生吃大锅饭,以稳定为工作第一要点,在这种残酷竞争中,也没有很大的动力改变服务。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焉能不死?

相反,一些办活的小医院诊所,成功是因为愿意改变,瞄准了大医院的盲点和弱点,置之死地而后生,但这属于少数。

所有笼统的行业问题判断,描叙的都是绝大多数现象,不排除有漏网之鱼的个例。但不能因为这些个例的存在,就推翻这个行业普遍问题存在的判断。

但对个体而言,不要太迷信指望政府因素,因为这是不可控因素。积极进取,改革转型,完善提升服务水平,打造好品牌影响力,进入到领先者行列,这是可控因素。

占据主动的总是少数人,这是亘古不变的成功学定律。所谓的成功,不外是成为领先的极少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