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贻琦和梅园祭梅

 职业生涯规划师 2020-10-16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的后山,有一个小山坡,永远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就长眠在那里。

那片绿地,被称为“梅园”。

梅园的中间,有一条窄而直的水泥路,直通陵墓,水泥路不短,足有一两百米,两侧种了苍翠的柏树,庄严肃穆。

两侧有校友集资兴建的各种花木,称为“梅林”。

梅林的入口,立着一块石头,上书“梅园”两字,于右任的手笔。



陵墓不算很大,但是广场很大,比台湾大学傅斯年那个大很多。

正面有蒋介石的题字:勋昭作育。

笔墨苍劲有力,寓意非凡。

还有墓碑,碑铭是前北大校长蒋梦麟先生所撰。

去的时候,是个平常普通的日子,墓前放了两束花,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是何时献的。


梅先生号称“清华永远的校长”,因为1931年,他出任大陆的清华校长,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当时的清华大学,当校长不容易,常有校长教授被师生赶下台,所以任期都不长。


梅先生担任了十八年,有人问他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霉(梅)!

有人说,梅贻琦先生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遴选和延聘,这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具体表现。

    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真是群星闪耀呀,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 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成功地建立了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奉行“教授治校”原则。

    猛然意识到,台湾各大学的“秘书长、教务长、学务长”全都是教授担任,其实都是那时候的传统呀!

梅贻琦先生首先提出了“通才教育”这一核心观念,他认为,大学阶段的直接培养目标应该是“通才”,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大学应该着眼于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至少应该有知、情、志三个方面。

他提倡五育,即“德智体群美”,这是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和蔡一样,梅也是把德育作为五育之首的。(原来德智体群美出自梅先生之手!)

盛传当时的清华有三难:进校门难、读学分难、出校门难。任何一门课,59.99分的成绩也要重读,没有补考,然而绝对公正。

反观大陆现在很多高校的做法,基本上是“三易”,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深入反思。



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和南开在昆明办学,成立了西南联大,梅贻琦先生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

西南联大,只有短短九年的办学时间,出了那么多伟大杰出的人物!

1948年,清华园解放,梅贻琦先生随国民党飞机南下。

1949年到美国,然后组织清华大学在美文化事业顾问委员会。

1955年,由美国飞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也就是新竹国立清华大学的前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曾就读于此。

梅先生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关于两岸的两个清华大学,他们有一个说法,叫“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


据说国立清华大学的学生,每年有两次大型的纪念梅校长活动,称为“祭梅”。

一次是在九月份,新生入学之际,为了慎思思源,感念梅贻琦校长对于教育的贡献,新生导航营活动的最后一日,全体新生一同前往梅园祭梅。

另一次,则是在三月份的“梅竹赛”。

清华大学参加“梅竹赛”的各校队和社团会在校长的带领下,前往梅园祭念梅贻琦校长,告知清大即将披上战袍,出征梅竹。




“梅竹赛”自1969年正式举办至今,在清交两校的学生活动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这次的祭梅,实质上是一种誓师活动,坚定清华对抗交通大学的决心。

所谓梅竹赛,是新竹市两所毗邻的著名高等学府--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交通大学之间的校际比赛。



名字来自于清华校长“梅贻琦”和交大校长“凌竹铭”。

比赛项目有男排、女排、棒球、羽毛球、桌球(也就是乒乓球)、桥艺、男篮、女篮、足球、网球、棋艺等。


想起了剑桥和牛津的皮划艇比赛,清华和北大、奔驰和宝马、阿迪和耐克、正泰和德力西。。。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是一种何等的幸运呀!

END.


我是阿钱,希望你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