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侨大学广州校友会海丝溯源行

 超人的旅途分享 2020-10-16

从秦汉时开始,广州便是中外商人聚首之地。唐宋时期,广州的海上交往空前繁盛,其中以广州至波斯湾线最为著名,被时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黄埔古港作为广州与世界贸易的必经港口,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外交往的历史见证。

 重走丝路,梦想无界

——暨南大学分享会

3月25日,暨南大学邀请了著名的华侨大学校友、单车环球旅行者——刘海翔为学员分享了他的逐梦历程《万里走单骑——当代丝路之旅》。在演讲中,刘海翔详细介绍了他的骑行经历。他强调“唯有梦想,方能远行”,指出支撑他不断前行,排除万难的动力就是“梦想”。

不同于常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刘海翔认为:“世界那么大,却不是说走就走的。”作为中华儿女,他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他还向学员们展示他横跨欧亚大陆,在希腊、土耳其、埃及、印度的土地上留下的点点足迹,用亲身经历激励学员们“坚持梦想,乐观面对。”

在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对刘海翔的骑行经历充满兴趣,踊跃发问,当提到在旅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他也风趣地回答说是吃不饱饭,学员们纷纷表示好奇,随后他解释是由于饮食习惯和气候的原因,即便如此,他也从未低头,而是顽强地克服了这些困难,成功地完成了环形的目标。

       在这节课中,学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认识,更领会了梦想对于塑造人生的重要性。

活动结束后,刘海翔与暨南大学老师合影。

活动结束后,与华侨大学广州校友会的校友们一起聚餐。在广州期间非常感谢杨静山会长,林云彪秘书长还有陈铁刚等校友们的热情接待和陪伴,有校友会这样的大家庭真好!

黄埔古港


25日下午,华侨大学广州校友会的校友们来到位于黄埔古港附近的刘强校友的咖啡厅集合,一起出发,开始我们的海丝溯源之旅。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设江、浙、闽、粤四海关,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和税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在中国撤销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了粤海关,指定广州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据《黄埔港史》记载,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80年间,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5107艘。

在“一口通商”的80年期间黄埔古港迅速发展,在这里有黄埔税馆、夷务所、买办馆等,外国商船必须在这里报关后由中国的领航员带商船入港,办理卸转货物缴税等手续,然后货物才能进入十三行交易,停泊在黄埔古港的外国商船共计五千多艘,而黄埔村也成为热闹繁华的古城,同时这种氛围自然熏陶了当地人的经商思想。后来因河道堵塞变窄,古港迁至长洲岛,沿用黄埔港,据说上海的黄浦江得名也与此古港的盛名有关。

广州地处南海之滨的珠江口,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其海上贸易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时期发展至高峰,贸易远及亚欧美各洲。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五口通商”,广州垄断海上贸易长达85年之久的历史结束。

康熙年间重开海禁后,因广州黄埔港濒临南海,粤海关在此设黄埔挂号口,向外国商船征收关税,当时停靠黄埔港的外国商船分别来自英国、美国、法兰西、荷兰、丹麦、西班牙、瑞典及东南亚等国家。黄埔古港作为广州与世界贸易的必经港口,在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中外交往的历史见证。

广州籍优越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河港兼海港,商贸繁盛,其港市在西汉初已经形成,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广州与海外的交往,如果以1498年达.伽马开辟从欧洲绕过非洲好望角到印度的新航路为界的话,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广州与海外交往的范围,主要在东亚、南亚、西亚,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而后一阶段的交往范围则扩展到欧洲、美洲。

从秦汉时开始,广州便是中外商人聚首之地。犀角、象牙、珍珠、玛瑙等海外奇珍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运进中原。唐宋时期,广州的海上交往空前繁盛,当时从广州至海外各地的经常性定期航线共有6条,其中以广州至波斯湾线最为著名,被时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明朝初年,郑和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经广东南海至西洋的多条航线,到明朝中期,中国海上贸易的路线已远达非洲、欧洲及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757-1842),是广州独揽对外贸易的时期。清政府关闭闽、浙、江三大海关,只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广州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朝廷的支持,不但逐步确立全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而且对中外文化交流也有所扩大和发展。这一时期,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纷纷随着商船来到广州,他们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令广州在绘画、制瓷、教育、医疗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成为西风东渐的要冲。而从广州出口的外销艺术品对西方影响深远,使18、19世纪的欧洲掀起“中国风”社会风尚。

1757年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自此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广州再次垄断海上贸易80多年。图为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1757年12月20日)乾隆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粤海关外洋船牌即中国海关进出口船只的报关单。该船牌上方有骑缝章一枚,右牌颁给洋船商人,左牌由“钦命粤海关监查使”收存。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三行行商向广东巡抚提交禀帖,要求在十三行夷馆范围开辟一条新街,街内两旁建筑小铺,使外国商人的零星杂物就近买用,免其外出滋事。

广州与哥德堡是中瑞两国重要的贸易口岸,这两个城市的密切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174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派遣商船“哥德堡号”来广州贸易航行,正式欧洲对华贸易这一巨幅历史图景中的吉光片羽。从“哥德堡号”的航行,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欧洲商船来华贸易的主要路线、主要贸易商品和贸易形式,以及广州口岸在18世纪中的贸易环境和贸易规模,从而认识广州那段辉煌的历史。

哥德堡号的第三次航行,于1743年3月14日从哥德堡市出发,直至1744年9月8日才驶进黄埔港。在与中国行商交易之后,约在1745年1月11日启航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茶叶、瓷器、丝绸等,约值西班牙银元200-250万元。

1744年哥德堡号商船到达广州后,购买最多的商品是茶叶,共2677箱,而利润最高的商品则是19箱丝绸。其他商品还有2388包瓷器,3.4吨螺、1.8吨胡椒、11.4吨姜、2.3吨藤器、6056锭铁。其中船的最底部是瓷器,在瓷器上面放的是锡合金的锭铁,这都是沉重和密封的货物,它们形成了一个平面,可在上面放置茶叶和丝绸。

据统计,康熙二十四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5-1757),西方国家来中国江、浙、闽、粤四海关贸易的商船共有312艘,其中到黄埔港者为279艘,占总数的89%。嘉庆二十三年(1818)从黄埔港进口的商品货值占广州进口商品总货值的87%。中国出海贸易的商船绝大部分也是必经黄埔港,据统计,从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684-1757),从中国开往日本贸易的商船共3017艘,其中相当大部分是经黄埔古港启航出海的。

丈量船只,在广州的外贸活动中,是一个相当隆重的仪式。这个仪式,既体现了大清王朝对外洋来船的管理和政策,又是粤海关征收来船固定税的一种方法。

广船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船型,船体高大,以质地坚硬的铁力木为材料,坚固耐浸,适宜海上航行。

当时贸易的精美商品

黄埔古村


广州叫黄埔的地方很多,但黄埔村应是这个地名最早的出处。说来还有一段掌故,话说黄埔村原本叫“凤浦”,清代的时候这里停靠了许多外国商船,外国人发音不准,老是把“凤浦”说成“黄埔”,久而久之,原来的“凤浦”反没人叫了,终于成了“黄埔”村。

黄埔古村宗祠颇多,有条祠堂街,各有具风格却同样恢弘。梁氏宗祠现已被僻为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胡氏大宗祠是胡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的始迁祖祠,现在保存完整。隐云冯公祠是黄埔古村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

现在的黄埔村仍是一派古朴景色。村中保留的大量遗迹和文物,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在文物专家的眼中,黄埔村俨然是一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活的博物馆,这里的建筑风格和哥德堡东印度公司迥异,但访客的感受完全可以对接——最有价值的历史就存在于当下人们的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