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美“色”变---读《朱光潜谈美》有感【魏晓芳】

 太行文学l苑 2020-10-16

(李志强摄影)

“美”是什么?

美是好看、漂亮,美是大方、儒雅,美是大气磅礴,美是小桥流水……

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定义,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标准。

去年认为美的衣服,今年却怎么也提不起兴趣;第一眼觉得美极了的人或物,天天看似乎也没有了最初的兴奋;家门口的太行大峡谷总觉得不过如此,青岛的海、内蒙的天、碧绿的草原、巍峨的泰山,却能让我们惊叹不已。城里人羡慕农村的恬静安详,农村人却羡慕城里人的繁华富裕;过去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都无比美好,只有现在的生活总不尽人意。我们习惯认为新奇的事物总比熟悉的事物美,这是为什么呢?

朱光潜认为评判美的态度有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去年的衣服不美,是因为我们单从它的实用价值去判断。我们把去年的衣服和今年的款式相对比,我们把去年衣服穿在身上的效果与今年的流行趋势相媲美,这样被外物所左右的“美”,不是真正的美,更不是美的艺术。真正的美是有生命的,它会随着朝代更迭而成长,它会随着世事变迁而丰润;真正的美是有魔力的,它能贯穿古今,横穿大洋,不受高山阻隔,不被四季隔绝。从古至今,变化的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不变的依然经典流传。苏轼的《水调歌头》,距今九百多年,年年岁岁总想起,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古曲《高山流水》,距今六百多年,淘尽黄沙始到今,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贝多芬交响曲,距今二百多年,山川异域音乐同声,每每滑进耳朵震慑人心。

真正的美孤立绝缘,傲世独处。

以此看来,每逢换季无衣穿的苦恼,源于我们自己成了“流行美”的奴隶,这样迎合市场的美不仅稍纵即逝,也将毫无个性变得普通大众,反而离“美”更远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找寻适合自己的审美搭配,购买适合自己的衣物,穿出自己特有的风格,做自己真正的主人,活出独立自由的真我,才是我们免俗的不二法门。

距离产生美。朱光潜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初次见她(人或景),极美。那是因为此时你眼中的她(人或景)就仅仅是她,她(人或景)超脱外物的存在着。你不计较实用,内心没有任何意志和欲念,不受任何价值或品性的制约,你单纯的欣赏她(它))的颜色,她(它)的线条,她(它)的纹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本身的形象上,凭直觉,纯粹感受事物最本真的美。然而,相处时间一长,你会因为她习惯性的行为动作,你会因为她的性格脾气,你会因为她的思想意识等等,影响你对美的欣赏。那条街也不再有充满古朴气息的美,只会引发很多实用意识——那条街上有银行,那条街的尽头有小吃店。它的实用价值一旦渗入,美感就会减弱,久而久之直至消失殆尽。

艺术家和审美者就在于不把一条街当作到某酒店某银行去的指路标,就在于能从熟悉中筛选出原有的或新显得美感。我们可以从世事的名利圈中抽离自己,试着把美的事物和实际的人生拉开适当的距离。让不易的生活有点儿情趣,让平凡的时光添些儿诗意。

朱光潜说:“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我想这是对那些不屑于艺术,怀疑艺术,甚至否定艺术的最好答案。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甚至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文理选择依然偏向理科,感觉文科不实用。他们的认识不无道理,但成熟理性的文明人,绝不能一刀切或以偏概全。

人性本就是多维度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真(科学的态度)、善(实用的态度)、美(美感的态度)三者俱备才可以算得上是完全的人。人有最初级的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尝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就在于除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了。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隔离联系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现出本身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美感是人生最纯粹的一面。

有了对“美”的认可,弄清楚“何为美的艺术”,你就会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似乎也不完全正确,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时随刻在生活中追求美。

我是一名教师。新生开学,初进教室。我有点小激动的踏上讲台,与学生第一次相见。看着台下一张张粉嫩的小脸,看着身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感受一个个跳动的脉搏,所有的学生都那么可爱,每个孩子都令人欢喜。教室中的我和孩子们都彼此成为了对方的艺术品。我们仰望着彼此,感受这似乎隔绝时空,无关学习的超自然状态。他们不同于我教过的任何一届学生,我也异于他们曾经的任何一位老师,我们在对方眼中呈现着跟外物没有任何关联的最真实的自我。我们彼此欣赏,互相感受这瞬间的美的艺术。

然而,慢慢的,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学期下来,我和学生都有了各自的烦恼。我会因为某个学生的上课好动愁眉不展,会因为某个学生的学习无力苦恼沮丧,会因为某个学生的桀骜不驯义愤填膺。学生也会因为作业繁多而偷工减料,会因为课堂的枯燥难懂而昏昏沉沉,会因为被老师批评而难过怨怼。我们的课堂再没有最初的完美和谐……

人和人的相处如果没有了彼此欣赏,只有要求和不满,那势必会出现问题。学生不懂,我们必须懂。

你仔细观察课下的学生,你留心研学途中的学生,你再去看看操场上的学生,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他(他们)并不完全准确。看着此时的他们,应该,也一定会有那么一瞬间,你感觉你又回到了和孩子们的第一次相见,他们带着缺点毛病也还是那么可爱。是的,我们还是第一节课上互为艺术品的我们,只是熟悉后的我们“俗不可耐”,把美的艺术永远停留在了最初的谋面。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的艺术不是有钱人的奢侈品,不是高官厚禄的专属品,不是艺术家的独享品。美的艺术可以存在于我们点点滴滴的平凡岁月中,可以存在与我和学生相处的每段时光里。

试着在热爱的工作中,学会短时间剥离一些外物的牵绊;在与人相处中,学会抖落单方面的成见和评判;在纷繁的生活中,学会与人、物、事保持适当的距离。试着学会面对万事万物能参与其中,又能跳出其外;能身临其境,又能旁观欣赏;能感同身受,又能客观判断。试着在理性和感性的交织中,能恰如其分地找到交集,又能顺其自然的回归该有的属性。这样,你就能发现美,欣赏美,拥有美……

一句话,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美的艺术就会常伴左右,我们的生活就会快乐更多

【作者简介】:魏晓芳,初中语文教师,生性稚拙,为人愚笨。乐于静心打坐,读书学习;亦爱运动登山,户外赏花。偶把心情流注笔尖,只为岁月滑落我来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