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妥昔单抗原研药治疗中可以换用生物类似药吗?且看我国首个转换用药研究结果

 板桥胡同37号 2020-10-16

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转换用药研究告诉你!




研究背景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最常见类型,容易复发和耐药。R-CHOP[利妥昔单抗(原研)+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 作为DLBCL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由于原研药价格昂贵、早期医保限制以及区域性供需不平衡等,全国范围内DLBCL患者使用比例仅为40%。

2019年2月,我国首个国内生物类似药国产利妥昔单抗——汉利康(以下简称:H)获批上市,其分子结构、生物活性、及免疫特性均与原研药高度一致,上市前的临床数据显示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良好,且已证实H-CHOP与原研药R-CHOP疗效等效性成立。

鉴于国产利妥昔单抗的经济和市场供应优势,H-CHOP在我国被陆续接受,一些患者常在R-CHOP之后序贯使用H-CHOP,但客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尚未见报道。据此,翟志敏教授、陶千山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单中心观察性研究——也是我国首个生物类似药转换用药研究——选取了10例R-CHOP序贯H-CHOP治疗的初治DLBCL患者,对临床数据进行了归纳总结。


研究设计

 入组患者共计10例,入组条件如下:


 研究设计和终点指标:



研究结果

 疗效评估:

R-CHOP序贯H-CHOP治疗的10例初治DLBCL患者,在8个疗程内9例获得完全缓解(CR率90%),1例获得部分缓解(PR率10%),客观缓解率(ORR)为100%。其中R-CHOP期间2例CR,8例PR,序贯为H-CHOP后,2例维持CR,其余8例中:7例从PR 进一步缓解至CR,1例维持PR。R-CHOP序贯H-CHOP能够维持患者外周血CD20阳性B淋巴细胞和免疫球蛋白显著低水平的状态。

 安全性评估:

10例患者中,在使用R-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30%;更换为H-CHOP后,0级血液毒性6例,1级血液毒性2例,2级血液毒性2例,总体来看,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0%。



研究结论

R-CHOP序贯H-CHOP治疗DLBCL安全有效,适宜在临床应用。

寄语



截至日前鲜有真实世界中H-CHOP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关数据,尤其是R-CHOP序贯H-CHOP治疗DLBCL资料更是未见报道。

本研究报道R-CHOP序贯H-CHOP治疗初治DLBCL患者的单中心数据,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无论何时更换为H-CHOP后均能够全部维持R-CHOP疗效,或进一步提升R-CHOP疗效,无一例患者丧失之前R-CHOP已经取得的临床疗效。

R-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30%且均为4级毒性,H-CHOP期间2级以上血液毒性发生率为0%且均为2级毒性,数据上看似H-CHOP血液毒性要明显少于和轻于R-CHOP,提示H-CHOP血液学方面安全性更优

综上,R-CHOP序贯H-CHOP治疗初治DLBCL安全有效且更经济,适宜在临床应用。当然,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加以验证和证实。

医师简介

翟志敏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导、博士后导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第三届江淮名医
安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前任主委,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血液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合肥市血液学学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分会常委
安徽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
安徽省抗癌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6项,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上发表论著300余篇,其中SCI论著50余篇

陶千山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安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委员
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安徽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科技培优计划项目各1项

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合肥市科技三等奖1项

科室简介

本学科共有 3 个病区:包括普通病床 113 张,无菌层流移植病房 4 间以及血液病专科诊断和研究实验室,配备有诊断血液病的系列仪器和设备,以及与学科特色技术相关的高级科研设备。

每年诊治来自全省各地、包括部分外省、少数境外的血液病患者 3000 余人次,门诊量 1 万 5 千人次左右。是安徽省内唯一可快速同步进行血细胞形态、免疫分型、染色体和分子基因检测、及骨髓病理检查的血液病诊疗科室。

临床方面已形成以血液病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及特色技术如血液肿瘤危险度分层前提下的个体化治疗,分子靶向药物联合传统化疗、嵌合肿瘤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血液肿瘤等。

除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省内一流的临床医护团队,还创建了一支专门从事血液肿瘤实验室诊断和科研工作的技术团队,在血液肿瘤诊疗新技术研发方面处于省内一流水平。

近 10 年共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项,省部级课题 10 余项,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发表论文 200 余篇,SCI-IF 10 分以上 1 篇,5-10 分 8 篇。

此外,医教研三位一体,相继牵头成立了「安徽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先后获评为「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培育专科」,创建了全省首个独立培养学术型和临床专业型血液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培养点,培养了一大批从事血液病临床或基础研究的专业人才。

与国内同类专科比较,主要优势包括: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较强的科研队伍和研发能力。

声明:经作者授权,文章内容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交流

参考资料:
陶千山,董毅,张青,叶倩舲,翟志敏,R-CHOP 序贯 H-CHOP 治疗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0 年 8 月第 22 卷,第 4 期。

作者:丙硫氧嘧啶
来源:优医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