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挖30万亩潜在大市场!虾价低迷下,他们要靠什么赚钱?

 水产前沿 2020-10-16
下一个珠三角,粤东养虾业转型升级之路
  • 文/图 水产前沿 何鸿浩

“今年虾价很低,同比低2-3元/斤,土苗产量又这么低,很多人都要被淘汰出局。”这是潮汕养虾人今年最大的感受。

显然,行业阵痛已是必然,但这或许未必是件坏事,洗牌重组之后伴随的往往就是破而后立。

潮汕地区的养虾历史很长,但发展到鱼虾混养模式后,产业仿佛止步不前了。原因很简单,此前传统土苗鱼虾混养模式虽然低产,但养殖户可以靠养殖面积实现盈利。但近年,随着环境变化、成本提高、土苗养成率降低,再加上今年的低迷虾价,潮汕地区潜藏的养殖问题以一种最直接、最痛苦的方式呈现出来。

盈利、转型、发展,成为他们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今年的低迷行情,更是促进了30万亩土塘洗牌重组的进程。

潮汕的鱼虾混养塘

低虾价之下,养殖户自食三大苦果

今年,受疫情影响,对虾消费呈下行趋势,虾价差强人意。在这低虾价之下,粤东土塘潜藏的许多问题都暴露无遗,如何稳定盈利又成为最迫切解决的问题。

潮南区经销商郑永铨对笔者说道:“近三年,养殖亏本的人占50%以上,余下5成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只是平账,真正能赚钱的人可能仅有1-2成。现在潮汕养虾真的越来越难,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再加上今年的低虾价,更是让养殖户的处境雪上加霜。”

“今年虾价很低,小规格虾更是低价,7月上旬100头只有9.5元/斤,大家只能靠产量堆高收益。但很显然,周边传统鱼虾混养的高产案例近乎没有。这其实很合理,现在的养殖环境不如以往,虾苗投放密度却高于以往,而且池塘中还有鱼,池塘承载量早已经超过负荷;本地使用的饲料档次又不高,根本没办法满足对虾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再加上池塘的基础条件差,溶氧低、微量元素少,高产可能性极低。”郑永铨感叹道。

当地养殖户倾向养小规格虾,抓冰车

澄海区经销商林金宇表示,过去潮汕地区的传统鱼虾混养模式全放土苗(也叫“土炮”),最高也有亩产1500斤白虾的传说。但现在好几年都没有过这种产量了,种质退化、苗种不稳定等问题在土苗上表现得更彻底。今年,有人开捕抓到现在,18亩塘仅有500斤产量,甚至还有些人养到现在还没到抓虾规格。

林金宇认为:“潮汕的轮捕轮放鱼虾混养模式,在过去具有一定优势,但现在土苗成活率越来越低,投苗密度越来越大。现在,潮汕地区每年投4-5批土苗,每批10-12万尾/亩,苗钱在25-32元/万尾左右。其实,多批苗合算起来也并不便宜,相当于高抗苗的价格了。而且,土苗并非在小苗就死亡,往往生长到一定规格后才偷死,其中损失的饲料钱也是一笔不可忽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土苗带来的成功率低、规格小和产量低问题。”

“今年的低虾价让很多人亏本,但有危也有机!在此背景下,一些转型先行者的养殖效果更显突出,大大促进当地的转型速度。澄海地区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破局之路,去年有5%的人尝试以海大高抗苗为基础的鱼虾混养,养殖效果非常突出。今年有30%的人尝试,7月8日就有一位养殖户疏虾(59天70条,虾苗4万/亩密度,鱼30条/亩),抓虾1000斤。对比平常100天才100头的传统土苗塘口,效果尤为明显。”林金宇透露到。

澄海区经销商林金宇(右)

尝试高抗苗的塘口,59天70头顶塘梳虾

显然,成活率低、规格小、产量少是投放土苗的传统鱼虾混养模式所带来的苦果,在虾价走高时或被大家忽略,但在今年的低迷虾价下,三大弊端暴露无遗,甚至危及到了整个地区的对虾产业发展。

打破制约因素,探索转型升级之路

穷则思变,不少人感受到了传统混养模式的各种弊端,毅然决然成为先行者,欲为粤东的土塘养殖摸索出一条合适的转型升级之路。

潮阳养殖户林元苗对笔者说道,他今年的养殖与往年大有不同。“我把一个130亩的大塘分割成了2个60亩的塘口,今年5月1日投海兴农高抗苗,密度约3万/亩,由于虾苗成活率高于预期,虾塘密度太高,养殖64天平均80头。”林元苗表示,“用优质苗进行鱼虾混养还是少数,但是效果非常明显,成活率明显提高,养殖周期大大缩减。现在改善苗种环节后,制约发展的就是池塘的增氧配置了,接下来也会改善这一方面。”

林元苗还透露到:“我有一个朋友叫郑映川,在西胪养了100亩塘,4月12日放300万海兴农高抗苗,养殖90天后抓38头,价格19元,每天1000余斤起捕产量。截止到7月12日,抓了4天已有4000斤活虾。主要是他的规格够大,产量也自然就高了。”

广东海兴农集团潮汕区市场部经理 陈英华(左)和潮阳养殖户 林元苗(右)

饶平钱东区养虾人黄墉杰是当地养虾少壮派,他从业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创新思维让他的养虾之路非常顺畅。“我认为潮汕传统模式不适合现在的大环境了,土苗、低端料、低成本已经行不通了,今年的养殖业更是佐证了这点。所以,我去年就将土苗换成了海兴农高抗苗,再将低端料换成了高档次的虾健乐,再将混养鱼从20条/亩减至5条鱼/亩,平时开足增氧机,配套使用一些动保产品。去年养殖60天就抓了70头虾,而周边的塘普遍还在100-120头往上。”黄墉杰如此说道。

从左往右分别是广东海兴农集团总监助理 彭家星,养虾人 黄墉杰、吴泽群,广东海兴农集团澄饶区市场部经理 林恭

此行,笔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养殖案例,更看到了众多先行者为产业发展而努力奋斗,也正是他们的尝试,为潮汕地区养虾业带来转机与希望。而且,作为华南区的潜在市场,30万亩土塘的潮汕有足够的发展潜力,对苗种、饲料、动保、设备企业而言满是机遇。

高抗苗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虽然制约养殖的因素很多,但种苗无遗是关键且难以把控的一环。而海兴农自去年正式推出自主选育的高抗品系虾苗,其质量稳定、性状一致,成为了当地养虾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突破口。

鮀都区经销商杨旭伟对苗种的感触非常深。“连续两年,土苗池塘基本失收。今年第一批苗已经尾声了,最惨的抓到现在全塘近40亩,亩产值不足500元,其他养殖户的情况也不太乐观。再加上今年行情低迷,虾价同比往年低2-3元/斤,这对养殖户更是一记重创。鮀浦3万多亩鱼虾混养塘,同样面临着这种问题。”杨旭伟谈到行业所面临的瓶颈。

鮀都区养殖经销商 杨旭伟

杨旭伟提起自己的养殖效果:“我自己养了38亩池塘,3月20日全部放海兴农高抗苗,截止到现在已抓20万元,平均15元/斤,亩产值已达5623元,而且过几天还要继续抓虾。今年的养殖效果区别就非常大,差的,亩产值不足500元;好的,亩产值甚至已经接近1万元了。很显然,苗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位于汕头潮阳濠江区的陈继光既是饲料经销商,也是养殖户,自养300亩池塘,直接影响周边3000亩养殖面积。“从2010年进入水产行业,2014年开始自己养殖,感受最深的就是潮汕养虾从苗到料,似乎陷入了困局:低成本导致亏本,亏本再降低成本。”陈继光对潮汕养虾业的发展有所感叹,“这种局面如果不突破,产业将难以为继。所以我选择了品质一代苗,选择了海兴农高抗苗。今年计划养三造,4月29日一批,6月3日一批,8月5日一批,密度每亩3.2万尾。虽然今年雨水比较多,盐度下降快,但海兴农高抗苗抗逆性很强,只需稍稍控料就能平稳度过,目前养殖非常顺利,已经65头了。我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养殖效果,做出案例、做好推广,进而推动本地的养虾业发展。毕竟,不做出改变,行业再难前行。”

潮阳濠江区养殖经销商 陈继光(左)

围网标粗兴起,尝试冬棚养虾

突破苗种限制后,许多人都有了新的尝试,围网标粗、小池标粗、冬棚虾、甚至是直接过冬。显然,更加高效的养殖模式正在潮汕地区兴起,并将逐渐成为主流。

陈继光表示自己也有搭冬棚的想法:“以前就像尝试冬棚养殖,但一直没有合自己心意的苗种。确定了海兴农高抗苗在潮汕本地的适应性后,搭冬棚的想法就又被点燃了。现在行业正处洗牌阶段,资本力量也没有进入养殖终端,我们养殖户更应该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尝试成为规模养殖场。未来,我还打算尝试走水产品品牌化的道路。”

陈继光养殖塘的库房内景

今年,澄海区经销商余式扬收回了部分出租池塘,亲自下塘养殖。“种苗仍然是潮汕养虾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去年观察了海兴农高抗苗的养殖表现,不但抗病力强,而且可以养成大规格虾。所以今年自己也决定下塘养虾,不单单只当个经销商。我在5月中旬放了海兴农高抗苗,在大塘边围网标粗,自行进行营养强化。现在养殖59天,已经70头,再对比周边土苗的成绩,差距天壤之别。”

此外,在潮汕地区开展冬棚虾养殖也是余式扬今年的工作重心。余式扬介绍到:“一旦苗种有所突破后,可选择的养殖模式非常多,今年我就打算搭棚尝试一下冬棚养殖。纵观多年虾价,冬棚虾的价格始终是最高的,但潮汕一直没有冬造,只能眼巴巴看别人赚钱。所以,我也打算尝试在8-11亩的小面积池塘上尝试冬棚虾养殖,当本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澄海区经销商 余式扬(右二)

余式扬计划搭冬棚的池塘

饶平钱东区养虾人陈永立虽然年轻,但在本地养虾已有十年。据了解,他是当地最早以纯养虾赚钱,配套鱼每亩只放8条;去年还尝试了冬棚虾养殖,主打本地市场;今年进行基础建设改造,花大手笔整改池塘,还在塘边建了一个盐卤池。

今年也是陈永立第二年使用海兴农高抗苗,他认为:“自2015年开始,我就觉得土苗不行了。从那时候我就开始寻找合适的苗种,最后选择了表现稳定的海兴农苗种。高抗苗与土苗的区别非常明显,尤其是在100头以后,明显可以感受土苗生长缓慢,而海兴农高抗苗的长势还很猛。”

“有些人会担心虾养不大,但我并不害怕。去年,我看到在潮南田心养虾的戴智毅,每亩放2万尾海兴农高抗苗,最后平均规格18-20条。所以,我对养大虾充满信心。”陈永立解释道。

关于今年的新尝试,他提到:“今年冬造,除了搭冬棚外,还打算在一些大面积塘口中,尝试加深水位直接过冬。主要是潮汕已经连续几年暖冬,今年大概率也是,所以想尝试一下直接越冬。其实,潮汕地区的养殖资源虽然有一定限制,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不少,发展潜力非常大。所以我们更要做出改变,苗种就是第一步。目前钱东高抗苗普及率可能仅有5%,但我相信只要继续养好,做出模式示范,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饶平钱东养虾人 陈永立(左)

前程远大,需要更多企业共同努力

据悉,去年潮汕地区(除去汕尾)已有200多名养殖户在使用海兴农高抗苗,销量近3亿尾。今年海兴农高抗苗发展更是迅速,截止目前(汕头,潮州,揭阳)高抗苗销量已达4.5亿尾,预计全年将超8亿尾。

广东海兴农集团潮汕大区市场部经理陈英华介绍,今年海兴农高抗苗更优于去年,成数高,能养至20条大规格,平均开捕60头,平均起捕规格50头。反观土苗,100天甚至长不到100-120头,成活率不到1成,而且需要多批投放,累计成本很高,无效成本也很高。陈英华谈到:“为大家对比全年的苗种成本就可以发现两者差距并不大,甚至可能会稍便宜一些。但更重要的是高抗苗从源头上杜绝病原,养殖效果突出,而且两者的成功率、规格和产量都不是同一层级,大家更应该关注这些。”

“苗种是潮汕地区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我们需要用优质而稳定的苗种推动区域发展。此外,针对潮汕地区现状,我认为增氧和营养两方面也同样迫切,如果增氧设备充足,60-70头就顶塘现象将大大缓解;如果饲料营养再提升一个层级,进行良性投喂,养殖周期能够缩短,整体效益还能提高。”陈英华指出。

广东海兴农集团总监助理彭家星谈到海兴农苗种的核心竞争力:“海大拥有自己的对虾选育体系,拥有自己的种虾,种源有保障,这是海兴农虾苗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海兴农每一批苗在育苗中和出厂前都要经过QC部门的严格检测,不合格就排掉。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虾苗质量的稳定性,确保了海兴农虾苗的品质。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精准追踪到某个批次、某个车间、某个家系、某个种虾,再进行深度调查,得出结论并及时改进。这也是我们海兴农种苗的底气所在。”

海兴农高抗苗,养殖59天

“当然,有好的种源,还需要配套对应的流程操作。海兴农一直坚持用六大系统进行标准化育苗、标粗:亲虾生产系统、水处理系统、生物饵料系统、生物防御系统、人员管理系统和品质控制系统。同样,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单靠好苗就能养出好虾,还需要相应配套,例如饲料、动保、设备以及流通加工。”彭家星总结道。

海大在虾苗、饲料、动保、服务各环节的磨合度非常高,能系统性地解决潮汕地区效益低、成功率低的问题。但30万亩的潮汕市场非常大,单靠一两家企业推动发展,发展进程无疑会非常缓慢。所以,市场需要更多苗种、饲料、动保、设备企业共同关注,一同引导市场升级,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这样,潮汕地区的潜能可以被有效激发,粤东养虾业或能成为下一个珠三角。

更多精彩


水产前沿开通“视频号”啦!

另种方式看前沿的水产资讯

码上关注

↓↓↓

为你推荐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